APP下载

依托党史教育,实现政治认同

2021-08-30陈永奇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政治认同思政课

陈永奇

[摘要] 作为培养政治认同的核心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党史教育进思政课既是课程要求也是时代要求。要将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落到实处,必须认真分析教学背景、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行进中落地有声,确保党史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有效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

[关键词] 党史教育;思政课;初中生;政治认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有助于实现党史教育与初中思政课教学同频同振、同向同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党史教育资源,不仅能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夯实学生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现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一课為例进行阐释。

一、整合党史资源明确教学要求

《凝聚价值追求》需要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和美德的基础上领悟中华民族精神。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对其内涵和意义的系统理解。在这里,利用党史教育资源,发挥和挖掘党史教育资源蕴含的育人价值和精神属性,用鲜活的中国共产党人事例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探究,更有利于初中生形成对民族精神内涵及其重要作用的认识,进而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投身于新时代伟大新征程。

党史教育资源很多,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可运用红船精神的相关资源,通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时期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等引导学生领悟民族精神。

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提升政治认同

活动1:民族精神 代代相传

观看视频《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一)〈起航——中共一大会议〉》。

设问1:视频中讲述的是什么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设问2:除了该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精神?它们各自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

设问3:时代不同、名称不同,这些精神有哪些共同的内涵?它和人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在美术经典作品《起航——中共一大会议》中走进“红船精神”,了解“红船精神”。“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对民族精神的创新继承。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中国人民踏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问题2则引导学生回顾百年征程典型成就,感悟精神价值、党的先进性、初心和使命等。以此让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经受考验,创造伟大成就、建成伟大工程、实现伟大目标,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问题3则通过对几种不同精神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支柱、是纽带、是动力,是中国人民世代团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法宝。

活动2:中国价值 人人践行

图文材料:中国共产党人群体画像。(美术经典作品《起航——中共一大会议》里充满“精、气、神”的13位青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两弹元勋邓稼先,素心托高洁的张桂梅,《感动中国》2020—2021年特别致敬的抗疫英雄……)

设问1:中国共产党人群体画像给你怎样的启示?

设问2: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感动你我?

设问3:结合典型人物事迹或身边人物故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阐述其意义。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群体画像中,充分感受植根于中华文化和凝聚在中国人血脉中独特的价值观。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各个时期,无论是英雄模范人物还是平凡人,都用行动丰富着中国价值的内涵,而我们也被深深感动着、激励着。结合典型人物事迹或身边人物故事,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系统认知,理解构筑中国价值的意义,进而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

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政治认同。以这群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身上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他们心怀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直抵人心的力量深深地感动我们,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

活动3:传承弘扬 奔向2035

图文材料:从青年践行的角度再解读红船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群体画像”。

设问1:你将如何在生活中传承民族精神?

设问2: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设问3:如何用行动为中国共产党唱响新时代的赞歌?

活动3以红船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群体画像为情境,进一步挖掘党史教育资源情境的价值,让学生结合国家与社会生活,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互联互通,引导学生说感受、谈理想、思行动。拉近党史故事中的青年与初中生的距离,让学生感悟到在无数青年榜样的引领下,作为走向2035年的初中生,有传承民族精神和践行中国价值能力和使命,有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担当。

课堂活动的最后,教师寄语学生,进一步点题,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结语

党史教育进思政课堂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作出正确引导,对增强他们政治认同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精选适宜的党史素材,并有效利用。党史思政课要避免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党史“宣讲会”,而要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乐于探究、自觉践行,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党史思政课要贴近学生生活,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党史、模范人物、国家大事和自己的生活之间是关联的、互通的。而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情感,达成政治认同素养提升的目标。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微绘本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1901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政治认同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