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河之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2021-08-30李欣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2期
关键词:舞剧大河青海

李欣

黄河古称“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华夏儿女沿黄河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青海河湟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

青海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大美青海,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美在江河;江河文化,文化灿烂,源在青海,源远流长。江河源大地不仅托举了众多名山大川,孕育了无数河流,而且以世界最高海拔,创造并珍藏了大自然极为美妙的生命形态。从大禹“积河导石”到东方庞贝古城喇家遗址,从舟楫之利到黄河民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河源文化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共荣的美好画卷。进入新时代,青海人民积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首要之责,坚持生态优先,追求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让一江清水向东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守护人类这片最后的净土,谱写了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华美乐章。

青海的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建设责任重大,不仅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时发来了贺信,特别强调,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

黄河文化延绵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故事。围绕这个主题,历代文人创作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何凝练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故事,让浩瀚博大、厚重丰富的黄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我省文艺工作者进入新时代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

不断攀登文艺创作“高峰”

2019年5月23日,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安排,青海省演艺集团创作团队赴北京与国内知名文艺“大腕”召开创排工作推进会。与会人员畅所欲言,讨论热烈……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应时而生。这是青海文艺工作者对大河的赞歌,是青海儿女对母亲之河的献礼之作——歌黄河之美,颂文化之盛;诉生态之思,说民族之魂……

作为我省2020年度的重点创作剧目,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自2019年立项以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打造出一部属于青海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舞剧汇聚国内舞台创作顶尖精英力量组成主创团队。国内戏剧、舞剧剧本领域最具权威性、专业性与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佟睿睿担任总导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音乐制作人三宝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国内顶尖舞美设计大师、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担任舞美设计。为了提升剧目的整体创作表演水平,还特别邀请国内知名优秀舞蹈演员担纲舞剧主演,通过“以戏带功、以戏促培”的手段,达到培养和锻炼自己创作表演队伍的目的。

在深入挖掘黄河源头河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为延续源头历史文脉凝聚精神力量,诠释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弘扬传播黄河源头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和青海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海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从黄河源头出发,从人类起源和人与自然相谐相生的角度探寻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利用多媒体的舞台表现形式,塑造典型意义的生灵众生相,运用变化万千的肢体语言,相融气势宏大史诗般的音乐为依托,突出阐释广博中华文化中的河湟文化,赋予“中华水塔”以文化的内涵和文明的生机,力求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呈现出一幅壯美的自然画卷,一部雄伟的民族史诗,一个展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活动窗口。

怀感恩之念守护大河之源

最能拨动艺术创作者心灵之弦的是生活。

2019年金秋时节,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主创团队首次踏入三江源地区采风。湖泊、沼泽、积雪、冰川……编剧、导演和工作人员们被眼前纯净圣洁的高原、巍峨挺拔的雪山强烈震撼,感慨大自然的造化,三江源的壮美,源头文化的悠久。刹那间,顿觉天地化为一体,大自然与人类相谐相融。主创人员全然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带来的极度不适,深入源头腹地,他们感念母亲河日日夜夜永不停歇的无私给予,情感的闸门顷刻打开……这是优秀艺术家感悟自然、敬畏自然迸发的共鸣,是对所创作作品由表及里深层次的由衷感情。

“创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带着饱满的激情去创作,将采风过程中接受的精神洗礼演绎成舞台上的感动和艺术穿透力。”编剧罗怀臻说,“当我们忍受着各种身体的不适到达黄河源头时,我们不禁泪流满面,匍匐在那片雄浑而又广阔的土地上号啕大哭。就是那湾涓涓细流,最终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创作《大河之源》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引起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与反思,常怀感恩之念,守护大河之源。把自己对河源文化的情感虔诚地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成为保护黄河、保护生态的一员。”

2020年7月,主创团队再次赴海东市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进行创作采风。现场直观了解彩陶文化,进一步加深了对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历史文化和河湟文化的了解;深深震撼于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史前灾难遗迹现场、禹王峡黄河渡口等的壮观景象,对剧目创作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撒拉族历史文化传承,撒拉族舞蹈、音乐等艺术特点和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剧目的创作素材;直面澄澈的清清黄河,主创团队深切感受了“天下黄河青海清”的奇妙魅力。采风让艺术家们亲身感受到自然本源之美和河湟文化的魅力,创作灵感不断迸发,为准确打造彰显时代主题、凸显河湟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夯实了基础。

让河源文化“舞动”起来

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讲述了许多与黄河、与生态有关的故事。故事源起于七千多年前的三江源,那里是动植物生存的极乐净土。人类最初的足迹都是沿着河流分布,当第一批人类迈着坚韧的步伐溯流而上到达三江源后,一场迫于生存的较量展开了……该剧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聚焦远古与现代、蛮荒与文明、高原与中原、古人与今人、人类与动物的强烈对比,以现代思维、现代审美、现代剧场、现代舞蹈语汇表达的全息观念,努力诠释生态保护、人与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关系。舞台艺术创作追求叙事性、抒情性与表现性的和谐统一,戏剧情节采用剧中剧、史中史、戏中戏的复式结构,包括运用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手法,跨越时空,穿梭古今,将史前文明、游牧文明、生态文明与科技文明熔为一炉、综合表现,以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感情浓度。

在剧目具体创作排练中,舞者的舞蹈语言运用既尊重传统又在继承中创新,从人的情感出发,把山、水、动物、人物镶嵌到剧情之中,用豪迈的舞姿展现高原儿女的纯朴性格和细腻情感,诠释积极乐观、从容向善的价值观,彰显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和弘扬传播黄河源头文化的深远内涵。

11月26日晚,青海大剧院灯光璀璨、座无虚席,在广大观众的翘首期待中,这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汇聚国内顶尖舞台艺术创作力量、省演艺集团演出,以“打造生态高地、守护中华水塔”为主题的原创民族舞剧绚丽起舞!演出现场,精彩绝妙的舞蹈语汇,美轮美奂的舞台美术设计和扣人心弦的音乐旋律,既体现了黄河源头的特色文化符号,描绘出了一幅河源文化人水相亲,人与自然共荣愿景的美好画卷,也突出了主题。随着跌宕起伏、深入人心的剧情变化,观众席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时沉浸在剧情中暗自垂泪。当大幕徐徐落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演员和观众都沉浸在激动的情绪中久久不能平复。

《大河之源》连续上演了四场。作为“大美青海生态高地旅游净地”青海冬春季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劇中“扎西”的执着与坚守,“雪豹”所见证的从远古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等,随着舞台上剧情不断推进,黄河源头的山、水、动物、人物不断交替变化,都给现场观众以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央视CCTV3《中国文艺报道》栏目还对该剧专门作了专题报道。

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首演结束后,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领导、省演艺集团相关人员以及省内外专家、主创人员、主要演员立即召开专家座谈会,对该剧目下一步的修改提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宝贵意见。省演艺集团将继续以打造艺术精品为目标,做好剧目修改提高和推广演艺工作。

践行初心与使命,不忘责任与担当。《大河之源》吹响了我省文艺工作者通过艺术形式助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先锋号角,向观众传递了青海各族儿女守护江河之源的情感和决心,用生动的舞台语汇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

责任编辑:王冬燕

猜你喜欢

舞剧大河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冯双白
大河中的摇篮(下)
大河中的摇篮(上)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