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抓手 助推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奔小康
2021-08-30谭华康
谭华康
在自治区乡村振兴局2号办公楼大门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6个大红字闪闪发亮……是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经过多少年的接续奋斗,已经实现了!2016—2020年,全区64个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县实现4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431个贫困村出列、41个贫困县摘帽;15个民族自治县(含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实现143.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121个贫困村出列、14个贫困县摘帽……
2021年5月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在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大会上指出:“全区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境地区53.7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毛南族提前实现整族脱贫,瑶、苗、侗、仫佬等少数民族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各族人民携手迈进全面小康,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基础不断巩固提升,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发展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八桂大地深深扎根,各族人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作为脱贫攻坚期间承担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业务处室——原自治区扶贫办(今自治区乡村振兴局)项目处(以下简称“项目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把打赢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战和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有机整体同步推进,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多措并举倾力抓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11月,项目处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加大资金扶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项目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项目处在对接资金安排时一直注重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倾斜支持,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资金分配的因素之一,为打赢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和财力保障。2016—2020年,逐年增加15个民族自治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其中,2016年投入14.13亿元,2017年投入17.32亿元,2018年投入20.35亿元,2019年投入32.89亿元,2020年投入36.08亿元。另外,2016—2020年,还积极争取到广东省安排帮扶资金16亿余元,专用于支持14个属于贫困县的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
加大項目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没有项目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无从谈起。为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15个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项目处精心指导各县结合实际,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做好脱贫攻坚项目谋划,把项目库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让项目建设更多惠及贫困群众。据统计,2016—2020年,15个民族自治县共有4.78万个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2.74万个,产业类项目0.82万个,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类项目0.05万个,村级集体经济类项目0.33万个,其他有关脱贫攻坚项目0.84万个,各类项目预算总投资达585.94亿元。经过项目处持续发力,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硕果累累……
2019年9月28日,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板升乡戈英扶贫安置点入住仪式,戈英屯23户100多名瑶族群众欢天喜地搬进新楼。戈英屯屯长蓝玉元感慨道:“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一直改变不了。今天终于得到改变了,我们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大伙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戈英屯地处深山,自然条件恶劣,为解决村民长久以来面临的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等突出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动员戈英屯外迁,但由于瑶族群众故土情结深厚,不愿搬离祖辈世代居住的故乡,动员工作陷入僵局。项目处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下决心帮助戈英屯瑶族群众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项目处的帮助和协调下,当地政府改变思路,因地制宜就近在戈英坳口为瑶族群众建设了戈英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楼房23栋,建筑面积2634平方米。为了戈英屯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项目处加大支持力度,指导当地配套修建了通往安置点的公路、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同时结合当地实际,为搬迁群众开拓致富新路,指导搬迁群众精心选择肉鸽养殖、高山白玉薯种植等特色产业并集中发展,搬迁群众兜里有了票子,心里更踏实了,不少群众还添置了新家具、摩托车。2020年春节,搬迁户家家户户张贴感恩党的春联,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加大统筹力度,多方联动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处积极主动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自治区层面专门出台一系列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政策。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按照因素法分配的基础上,根据年度资金增量情况,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总盘子中,2019—2020年对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每年另外切块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出台支持兴边富民行动相关政策,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按照因素法分配的基础上,2019—2020年每年倾斜给予那坡县、靖西市、龙州县各500万元,大新县、宁明县各400万元,防城区、东兴市、凭祥市各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出台《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规划(2018—2020)》《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细化“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措施。
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区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61.42%,是广西脱贫攻坚中有名的“硬骨头”。项目处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重要指示,坚持以产业扶贫统揽“土瑶”聚居区脱贫攻坚,汇聚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方合力,会同有关部门一起指导当地因地制宜确定“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产业发展规划,当地6个“土瑶”村发展了优质茶8575.8亩,大肉姜6824.49亩,杉树12.44万亩,优势产虑。牵牛要牵“牛鼻子”,当地政府专门请来专家和技术员给新民村村干部详细讲解茭白种植的技术、经济效益以及新民村的种植优势,有效激发村“两委”班子积极性,通过村干部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新民村群众都知道茭白是个不愁卖的好宝贝,愿意跟基层干部齐心协力发展茭白产业。在基层干部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新民村群众热情高涨,2019年短短数月时间900亩的茭白种植基地便已成型。到了收获期,项目处又忙着协调落实冷藏存储库房、加工车间等项目,解决茭白储存、加工和转运难的问题,为新民村建起产品“产—存—销”服务体系,帮助茭白卖出好价钱,不但每亩茭白效益高达5000元以上,还打响了“贺州土瑶茭白之乡”的名头。群众手里数着辛勤劳动换来的票子,脸上喜笑颜开,纷纷称赞党业不断发展壮大。此外,指导支持“土瑶”聚居区创新建立“产业+企业(扶贫车间)+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引入企业建设黑茶、竹编等扶贫车间,形成了“竹编包装+土瑶茶种、管、采、养”的新兴全产业链,带动“土瑶”群众显著增收,“土瑶”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以项目处结对挂点的“土瑶”村——平桂区沙田镇新民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纽带,以发展特色產业为抓手,打造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奔小康的“土瑶”样板。为了精准破解新民村增收难题,经过前期周密调研,发现新民村具备种植优质经济作物茭白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但光有自然条件还不行,要想把茭白产业发展壮大,首先得打消群众的心中的疑的好政策,感慨好日子更在后头。
为了促进“土瑶”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项目处的引导下,新民村基层文艺队创作了《挑着茶叶去北京》《土瑶雷神长鼓舞》等原汁原味的“土瑶”特色文艺作品,参与全区“脱贫感党恩 奋进新起点”主题活动,借助第三届马窝“土瑶”文化节、“土瑶”民俗风情表演等大型文化活动,将一个个鲜活、振奋人心的“土瑶”聚居区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民族团结进步奋斗故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唱起来、演活来,引发了较大的反响。2021年1月28日,《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刊登《最美的遇见——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土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记事》,生动讲述了曾经刀耕火种、世代贫困的“土瑶”地区,在党的关怀下,如今已是涅槃蝶变,茶叶、生姜、杉树、茭白种植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土瑶”地区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收获稳稳的幸福。新民村81岁的“土瑶”老人冯荣府常感慨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这一切。”
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新阶段,项目处全体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广西时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上彰显新担当,在新的起点上奋力谱写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新篇章。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