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格局下的外贸高质量发展:背景、内涵与路径

2021-08-30王三兴宋然

求是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王三兴 宋然

摘要:2020年8月,中央提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隐含着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外贸高质量发展也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不平衡、高科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逆全球化”行为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消失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贸易竞争获得新优势、贸易结构形成新均衡、贸易发展实现可持续、贸易推力产生新动能、贸易格局掌握话语權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国内外贸易环境并积极参与贸易规则制定,是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外贸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三兴,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 230061);宋然,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合肥23006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利率放开后金融市场间利率传导阻滞的成因、效应与对策研究”(19BJY241)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1.04.008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取得了高速发展,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人均收入处在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对外贸易替代了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下降,国内循环比重逐步上升。特朗普执政后,美国政府执意发起中美贸易战、科技战,试图压缩我国经济外循环的空间和通道,加上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至今仍在延续,党中央及时提出加快内循环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但双循环格局依然强调外循环的作用,特别是外循环与内循环的相互促进,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既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外资水平,也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内循环扩大释放了产能。国际外循环主要是指对外贸易和投资,其中外贸是主体,显然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简单重复过去的以追求数量和规模为主的外贸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提高外贸发展质量,是能否形成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早在2019年,基于我国当时的外贸发展状况、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将实践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的体现,是新时代实现外贸发展高质量的指引。本文力求结合双循环发展格局,阐释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外贸快速发展的成绩,关键就在于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形成的低成本优势,并借助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积极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但早期外贸主要强调规模和速度,外贸附加值不高,也不关注外贸效益,即外贸质量较低,特别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不均衡具体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开放地区的失衡,不充分则指外贸发展中“质”与“量”的趋向问题及“供给”与“需求”的动力问题。在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下,急需实现外贸发展向均衡和充分转变,进而实现我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

(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不平衡

2020年12月,IMF在其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在疫情得到有力控制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反复,一些国家实施隔离措施以及严格的进出制度,导致许多国家特别是疫情控制不力的国家经济下滑,阻断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全球经济此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在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的情况下才能有所缓和。

IMF预测 2021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 4.25%,2022年增速则为 3.75%。由于中国疫情控制效果明显,中国在 2021年的经济增速将达到疫情前的水平,这将极大地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但是这种复苏是不均衡的,甚至是两极分化的。多数国家经济增速在2022年将不容乐观,少数疫情控制得力的国家经济会有一定的恢复,但是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疫情导致的全球需求减少,这种恢复将是缓慢的。

(二)高科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为了经济的发展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科技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来看,新的科技变革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改变原有的全球经济构架,引领新的创新浪潮。科学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科学技术由于其内在动力的激发以及外在需求的拉动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特别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变革都有着如下特点和趋势:数字技术成为影响未来科技的关键,成为创新的基地并重新构建经济框架;科技研究领域突破原有的界限,科研方法得到创新性发展,为孕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具有巨大的运用潜力,但是这些新兴技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各国重视科技发展导致科技竞争加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治理。正是科技领域一国难以全面领先,所以双循环格局中的外循环尤为必要,特别是进口外国先进技术及其制造的核心零部件短期内难以避免。

(三)“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

“逆全球化”,顾名思义即不顺应全球化的进程,重视国家或地区权力的思潮。二战后随着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全球化发展迅速,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全球化的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但是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受损,虽然经过十余年的恢复,全球经济仍未摆脱经济危机导致的结构性低迷困境,引起了对全球多边机制的信任危机,一些主要国家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监管政策等渐渐背离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推出。逆全球化及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严重干扰了世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提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逆全球化”呈现新趋势、新特点:

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角色互换,发达国家由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则由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二是贸易保护由保护国内传统产业转向遏制新兴经济体发展。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的高铁设备、高端装备等新兴行业进行征税,其主要目的已经变成遏制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打击中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而不再是简单地保护本国的传统产业。三是不再是简单地使用传统的关税壁垒,而是结合非关税壁垒使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关税减让工作成效明显,发展中国家也基本完成了减税目标。而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违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要求,频繁利用非关税保护政策,严重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四)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消失

改革开放后,我国历经40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是得益于我国的人口红利即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虽然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曾经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

我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超过东南亚等国家,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在2002年高于印度尼西亚,在 2007年、2009年先后两年内超过泰国,在 2011年超过马来西亚。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消失源于经济扩张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出生率的降低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最终使得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上涨。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为国内大循环创造了条件。国内循环的基石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从而扩大国内循环比例。

三、双循环格局下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要求

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理解是一种以低消耗实现高收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但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外贸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对其衡量的维度也需要不断扩展,这是实现贸易的多维度良性发展以及多方面协调共生的趋势。贸易高质量发展是贸易发展的高级状态,是对当前贸易发展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结果,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目标要求可归纳为五点:

(一)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升级改造

国际循环中加强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实现贸易与产业深度互动,加速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藩篱,实现二者的相互交融,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中形成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产品质量指标,严格管理质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检测。重视认证认可制度的完善工作,避免闭门造车,实现与市场认证和检测结果相互认同。針对不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进行重建、完善,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检验检测的科技化。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确保问题产品的出处,以此保障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培育,着重培育行业性、区域性品牌对实现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重点市场开展品牌产品推介,增加品牌曝光率,助力品牌产品走向国际。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商标、专利的保护机制亟待健全,对市场中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采取有力的打击措施,确保知识产权受到有效保护,才能促进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

(二)对外贸易结构的均衡

国际循环能够促进国内循环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求贸易结构的均衡化:一是形成贸易地区结构的均衡化。利用“一带一路”倡议、RCEP、CPTPP等区域合作框架提升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地区以及新兴市场贸易比重,开拓国际循环新通道和新空间,弥补发达市场萎缩对我国外贸的冲击。加强研究区域一体化协议国家的市场规模、产业结构、消费偏好、国别风险,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鼓励新市场的发掘和有针对性开发。二是逐步形成国内市场统一的开放水平。协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统筹发展,促进区域间协同开放。在东西部协同开放发展方面,以产能迁移、产业链协同发展等为契机,着重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开放水平,扩大贸易高质量发展覆盖面。在东中部自贸区试点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高标准对外开放,为高质量的外循环提供优质的软环境。三是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均衡。产品质量提升是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必然可以提升外贸效益,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经营、营销服务等环节探索,避免外贸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三)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破坏。在国际经济学里面有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天堂”的说法。这从侧面说明了过去的对外贸易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双循环的格局中,国外循环要走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型数字贸易,建设文化、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基础。研究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服务贸易国际间的合作,树立“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形象。推动外资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行业投资,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贸易与生态协调发展。实行绿色贸易,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建立严格的环境质量检验检疫标准及认证体系。激励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创造绿色技术体系,以国际环保标准对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减少能耗,研发标准,实现可持续外贸发展。

(四)对外贸易的新动能、新模式

发展贸易新业态,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广成功经验。改善跨境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优化相关流程,实现全口径海关统计。在服务与支持贸易相关主体企业时,可以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化管控与监管。探索国际贸易新模式与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于贸易统计、贸易方式、贸易结算等多个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开发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以统一监管为方向,以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为趋势的对外贸易新模式。构建我国对外贸易的数字化大平台,在国际相关贸易规则方面争取更高的谈判力与话语权。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在服务体制、外包模式、接包与分包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对现有相对落后和外包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现状进行评估,优胜劣汰,腾笼换鸟。

(五)对外贸易的话语权

国际经济中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体现在国际贸易协定和规则的制定中,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较长时间里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虽然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规则客观上对国际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也得益于全球经济规则体系,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依旧服务于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我国虽然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与贸易强国仍有距离,贸易强国的本质是指在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国际经济组织中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而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是强化话语权的关键。各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需求各不相同,需要以全球经济治理规则体系来实现。合作区域由双边到多边,合作范围由贸易到投资、知识产权保护,而在这些合作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国家正是以高质量发展著称的贸易强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摆脱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被动局面,积极参与新体系的建设,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为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四、双循环格局下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制造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地位不可动摇,也是一个国家世界贸易竞争力的基础性支撑。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度出现较大的贸易逆差,从侧面证实了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的负面后果。因此,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中的一些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与制作环节在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同时需要创造或创新出新的制造业,保留一些核心环节,避免出现类似欧美国家制造业的“空心化”风险。

首先,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技术创新、基础创新与工艺创新等自主创新领域加大财政投入,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在从低层次发展向中高层次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或吸引外资来提升本国技术水平,但由于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的技术封锁与技术壁垒早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后发优势”效应随着时间积累逐渐减弱;同时,贸易伙伴跨境投资的政策波动风险也导致我国在获取他国的产品技术方面愈发困难。另外,积极推动以我国为主的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国际区域性的生产销售产业链条与产品价值链条,也迫切需要我国在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出现较大提升,进而实现中高端生产环节的覆盖。

其次,着重发展核心零部件、战略新兴产业等。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改造,对于高科技产品的依赖不断减少,近年来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最终产品尤其是科技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对外依赖性,如高端半導体芯片等。近年来的诸多贸易摩擦与科技遏制大多也集中在这一领域之中。中央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其中隐含着要求我国能够尽快主动掌握这些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供给,即外循环是我国经济的自主溢出,而不是被动参与。同时,在全球技术研发与创新领域,萌发并快速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未来我国与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包括工业与服务机器人、5G通信、自动驾驶,等等。

(二)扩大外贸主体,优化外贸高质量发展环境

首先,鼓励国际经营,扩大外贸主体,激发竞争活力。发展以跨境网络平台为中心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以电商平台吸引更为广泛的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在 1亿户以上,占到企业数量的95%以上,而这种企业格局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几乎没有成为“异质性企业”的希望,但是却贡献了我国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产值的 60% 以上,并吸收了约 80% 的人口就业,这也是我国制造业的特色化竞争格局与优势。由于拓展国际市场的传统方式,需要付出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即提高国际化成本,而以跨境电商平台为基础,则可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与市场拓展成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循环的空间和通道。

其次,是进一步优化外贸外资制度体系。根据竞争中性原则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梳理并优化现阶段对外贸易领域的国家和地方制度、法规、条例和文件,构建出与国际通用法律法规相适应的高标准对外贸易环境。在对外贸易的制度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贸易摩擦,尤其是贸易制裁的预防与预案,实现风险的提前预警和及时合理应对,在对外贸易相关的跨境投资、跨境金融与科技服务等方面统筹规划。

最后,优化国内经营与国际商务环境。双循环的实现主要靠市场机制,所以营商环境就是尽量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政府适当引导。近年来我国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港)就是积极探索外贸外资的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内在力量,减少政府干预,在行政与监管手续方面,减少企业与相关人员的办事次数,提升行政效率。包括对贸易关税进行适当降低,对贸易壁垒进行适当削弱,减少流通环节和费用,促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等服务性贸易,在外贸融资支持方面,鼓励具有涉外融资服务资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于进出口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鼓励进出口信用交易,对信用额度进行适度提升。

(三)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提升贸易利得获得能力

对于双循环格局,笔者认为对外循环的理解尤为重要。外循环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利用我们强大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大国应有的贡献;二是作为大国,在全球价值链和生产链上必须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即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贸易利得获得能力,增加国民财富,反过来促进内循环。

首先,加强与深化区域合作。在区域一体化建设方面,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与地区或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贸易合作框架与协议,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进程。在区域经济合作之中,以经济合作框架和合作协议谈判为手段,以深化区域合作为理念,以合作共赢为原则,在合作框架与合作协议之中坚持我国的核心主导者地位,以国内对外贸易优势或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谋划可以“扬长避短”的合作框架与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探索合作共赢的区域性贸易新协议,为我国外循环开辟新的赛道和空间。

其次,积极推动国际贸易规则改革,提升贸易利得获得能力。在现有国际经济组织框架内参与针对贸易和金融细则的改革与修订工作,对于部分空白或不确定领域之中的规则,秉持大胆试验、小心审核的原则,主动完善国际经济规则,通过参与改革修订贸易规则,扩大贸易规则中的中国元素,也为建立更为包容的全球贸易体系做出贡献。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可以积极利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亚洲投资银行等国际组织之中的地位影响效应,积极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共同组成改革国际贸易规则的力量。

最后,是强化贸易谈判能力,扩大国际贸易话语权。在全球经济贸易中,不同国家之间既存在合作关系,也保持着竞争关系。在出现贸易合作和纠纷时,贸易谈判是一种较为通用的解决方案,加强我国的贸易谈判能力,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话语权,这需要积极推动相关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的建设。

五、结论与展望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速不断探底,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愈发强烈,贸易自由化与自由思潮遭受打击,“逆全球化”造成各国贸易保护势力抬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低薪劳动红利即将消失殆尽。本文认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外贸进入新局势、打开新局面,包括重新构建贸易竞争优势,形成良性的进出口贸易、贸易产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构,寻找新的贸易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贸易朝着可持续和高质量方向迈进。具体而言,我国必须要在国际贸易市场掌握必要的话语权,按照外贸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梳理我国现有的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实力,积极推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并营造高效、共赢的国际贸易市场,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動能,突破传统的旧渠道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国家贸易规则的制定与监督之中,将我国各项经济活动融入到国际贸易竞争中来,进而实现我国外贸在双循环格局下的新突破。

通过上述实施路径,我国企业将会积极参与双循环格局,充分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贸易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将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提升,创造稳定的外贸和营商环境,并形成以服务贸易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推动我国服务贸易与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格局之间的充分自由匹配。

[责任编辑国胜铁]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a Double-cyclePattern: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Path

WANG San-xing, SONG Ran

Abstract:In August 2020, our government proposed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as the mainstay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reinforcing each other”. The dual circulation paradigm implies the requiremen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foreign trade is also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slowdown and imbalance of global economy,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rise of“anti-globalisation”and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low-cost advantage of labour ar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Gaining new advantages in trade competition, forming a new balance in trade structure, achieving sustainable trade development, generating new momentum in trade thrust, and mastering the discoursepower in trade pattern are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Promoting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trade environment at home andabroad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ulation of trade rules are crucial ways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Key words: dual circulation paradig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sustainability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