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活”的历史教学法
2021-08-30陈菁
陈菁
摘 要:陶行知先生在1930年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教育与生活、社会、学校紧密联系,本文结合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谈谈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下怎样使历史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实现历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以期实现在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全面发展且活力四射的人。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历史教学资源 实践 创新 开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76
陶行知先生在1930年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教育与生活、社会、学校紧密联系。在这个理念中,陶行知先生反对读死书、教死书的“书本教育”。今天,在素质教育大潮下,我们顺应新的时代需求,更觉得先生的理念有先见之明。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的方式方法都要告别传统,贴合学生实际。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和课本上,要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更多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入社会的生活中去,拓展学习渠道,体验感悟生活大课堂带来的丰厚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把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机统一,培养有能力、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教学的本质要求。
历史课属于基础人文学科,有其生动趣味性的一面,也有其单调枯燥性的一面,所以学历史对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史实,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制性基础知识的灌输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找不到历史共鸣,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所以在这里,我结合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谈谈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下怎样使历史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实现历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一、注重历史现实结合,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扩充教材内容资源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多,获取的途径来源也广泛,媒体、网络的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所以学生的视野绝不仅仅在书本和课内,他们眼界较过去相比也更开阔。常言说学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怎样引导这些新时代孩子与历史共舞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时政大事,学会运用自己的方法分析时事现象,结合历史上的相关史实及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善于从历史的角度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例如,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时,第三课《美国内战》,讲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里涉及南方种植园棉花经济的发展,课前我苦苦思索,这一课怎样让学生产生时代共鸣呢?在查阅资料后,我突然发现最近两年较火的一本书:美国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其中有这样一段契合主题的表述:“棉花资本主义……它帮助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赋予了后者长期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权利,同时也给西方带来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促成了其内部的改革。棉花资本主义给美国带来了一个棉花王国,但它引爆了美国内战。”这段文字运用到课堂上,作为课本内容的拓展材料,不仅让学生能深入理解南北战争的原因,也深深激荡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这段材料从南北战争还联系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这就把美国南北战争放在世界大环境的视野下去剖析,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我又自然联想到,最近关于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新疆棉事件”,学生对此义愤填膺,但是对此的看法和观点还不够成熟,这不正是可以和美国南方种植园以及经济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相对比嘛!就这样,我把這些资料仔细斟酌筛选之后,用到课堂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冲浪,用事实和史实去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学会客观理性看待问题。类似这种课程设计就使历史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我们身边经历的事实,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能力,提升孩子的素养,还培养了家国情怀弘扬了爱国精神,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上,可谓一举多得。以上例来说,如果在课堂上仅仅单纯分析美国南北方经济的矛盾,那么课堂略显单调乏味,而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太远,学生仅仅只能知道或者懂而已,这样设计之后,就使教学内容丰满了许多,这也算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了。这样的历史课堂,正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典型诠释。
二、积极发掘身边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历史教育渠道
过往皆历史。历史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局限在书上,更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该动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历史课程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拓宽历史教育的渠道。比如,学到《抗美援朝》一课时,我们组织发动学生搜集到了许多关于抗美援朝的证书、徽章、军功章、老物件等,更为惊喜且珍贵的是,一位学生的爷爷是亲历抗美援朝的老志愿军,他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实物史料,而且给我们集中讲述了许多他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战争小故事,这就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啊,学生听闻无不动容,仿佛亲历了那段战火硝烟的艰苦岁月,感悟到了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图片文字信息,更是身边存在得发生过的活生生的人和事。再比如,讲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化这一段历史时,学生在家里和社区找到了许多粮票布票等,通过和今天生活的对比,直观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巨变。所以说,社会是所大学校,最好的教育在社会生活中。
三、开展多样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乡土史料,构建校本课程资源
历史既然是活着的过去,那么,我们随处可见历史的影子。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丰厚,为乡土史料的发掘提供宝贵的沃土。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地历史文化,拓宽历史学习渠道,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浓郁的乡土情感。例如,在“探访古城千年守望”活动中,一段段城墙一座座城门诉说了苏州城两千多年的历史,让学生登上古城墙,实地探访勘察,寻找其中精妙的结构设计,然后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详细了解城墙城门,真实触摸历史,对城墙城门的价值和意义作出深度思考,由此展望未来,坚定了爱家乡、承责任、树担当的历史使命。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革命足迹”“苏州美食研究”“苏州桥文化研究”“我看吴文化”“苏州园林映像”等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真正起到了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作用,正是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典范。
四、结合现代生活情境,动手创新教学资源,实现评价方式多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历史的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挥孩子们的专长,在“做”上下功夫,把相对单调枯燥的学科内容与五彩斑斓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在动手实践中去创制新资源,注重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实现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把对历史人物形象的理解,融入现代生活情境,我们组织开展了“我拍历史剧”“手绘历史人物”“我来颁个奖”“做历史教具”“文物仿制”等系列活动。一段段生动大气的短视频、一张张精美灵动的历史小报、一个个造型逼真的仿古器具等,无不彰显孩子们的灵巧和智慧。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学资源无疑走出了狭隘,从传统走向创新,从单一走向繁多。
总之,历史教学本质上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在学习回望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深知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深远,而上述阐述的内容仅一孔之见罢了。然据此明白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追求之所在,明白教学必须以生活为依托,学会体悟生活,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人对教学要求的变化等,才能唤醒历史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社会生活所蕴含的不同教学资源,能够合理地把它们搬运到课堂教学之中来,打造活的历史课堂、活的历史教学法,展现活的历史魅力,唤醒学生历史学习的灵性,在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全面发展且活力四射的人。
参考文献:
[1]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毛道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开发策略》,《四川教育》2013年第9期。
[3] 斯文·贝克特[美国]《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