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新风宜相浓
2021-08-30李燕燕
李燕燕
一、马骨胡响人欢腾
绿树摇摇红花开,七彩闪闪春光来;
共产党引小康路,扬起金鞭快步迈。
口含槟榔上歌台,甜歌甜曲涌心怀;
牵手同唱小康谣,山歌如潮滚滚来。
……
山歌如潮滚滚来。幸福、喜悦、感恩、传统,全部融于随时代变迁的歌词里。
又是一个赶圩日。
在德保县城,每逢一个月中的三、六、九,热闹的集市开放,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乘着清晨鉴河水汽凝结的露水,携着一路游走群山的风,山歌便在某处爽快地唱响。听听,有来有往,有唱有和。
赶圩日对山歌,是世居德保的壮家人延续数百年的传统。
山歌缭绕。从太阳刚刚升起到一瓣月牙嵌在夜空,小小的县城不停歇地沉浸在欢乐之中。或许你听不懂壮语,但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会告诉你:我们的歌声中有爱情,有日常,有未来,有憧憬,我们的山歌里满是人间烟火气。是的,德保的山歌,并不是某个时间节点或节庆的特定表达,而是壮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柴米油盐一般自然寻常,同时也不可或缺。
在这个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南亚热带县城,突兀的山峰自平原拔地而起,生着悬崖植被的峥嵘石峰没有被人们利用的可能,所以这里山多地少。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们依然时时把美好和希望系于身心,歌声自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在德保,人们不管是放牛还是砍柴,或者田间地头插秧摘菜,或者背篓赶车一路匆匆,都不忘随时随地哼上几曲。每个乡镇每年都有一天专门的歌圩节, 男女青年身穿盛装,带上礼物,从各个屯齐齐向歌场汇集,寻缘一般,去寻求歌友。男女互相对歌分为集体对歌和二人对歌,对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以及生产生活,可谓包罗万象。对歌高潮在中午时分或夜幕降临,欢乐也在此时达到了爆发点。作为德保人生活的一部分,男女老少对山歌时丝毫不做作。时至今日,就算前去百色参加大型传统民歌展示晚会,那些着一身金黄民族服装的山歌手们的状态也很放松,无论台上台下,想唱就唱。
根据记载,德保壮族山歌有东、西、北路和南路两大种,东、西、北路的山歌唱法,歌调押韵都基本相近,唯南路山歌别具一格。东、西、北路和南路山歌,都是由七言上下句组成一个诗句,又由若干个诗句(20~40句)连成一个诗节,再由若干个诗节来凑够一晚(或一天)。东西北路与南路山歌都有平仄、有押韵。南路山歌以4句为一首,两人为一组合唱,有高低声两部,唱出的山歌高亢、激情、清雅、动听。东、西、北路山歌以8句或10句为一首,一般3~7人为一组来合唱,有高低两声部,歌声雄壮、稳定、悠扬、振奋、引人入胜。山歌历来是采取独唱、对唱、合唱的形式。这些年,在各乡镇歌圩节、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县、乡、村都分别举办山歌比赛,总是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听众。
如今,赶圩日对山歌的主阵地是在芳山文体公园。一个外地人过来旅游,看人们对歌对得闹热,便想着上去问问这些歌的歌名,这时人堆里便有一个大姐笑着,用满是壮语腔的普通话跟他说:“没有歌名,我们现编现唱的!”所以,德保山歌还讲究一个“快”字,信手拈来,出口成歌,而且不乏幽默、诙谐,引来阵阵笑声。芳山文体公园,多是富有浓郁乡土生活氣息的德保南路山歌——多声部、高亢嘹亮、气势磅礴,文化内涵丰富,语言风格形象生动。
在悠长的历史中,山歌为当地人民提供充足的精神力量和美学享受,成为当地人民心中神圣的艺术之神。
爱情常常出现在山歌中,年轻的男女由山歌结缘。山歌更给人们励志打气。
2014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在山歌的陪伴下,德保人奋力建设家乡,打造以铝业为主的产业基地,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2015年,德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56亿元;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20年5月9日,获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与之相应,充满时代感又接地气的歌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德保山歌里。在歌圩中,随处可见人们对生活满满的幸福感,以及无忧无虑的生活姿态。
目前,德保境内共有20多个歌圩节,较为著名的有那甲“五·四”歌圩节、龙光农历三月十五日歌圩节、燕峒农历三月十七日歌圩节、排留端午歌圩节等。德保各乡镇村屯都有自己的山歌队。据统计,全县共有66个山歌队,德保壮族山歌2010年列入区级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黄恒笔和黄美玲。在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德保开展了“百首颂党山歌大家唱”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颂党山歌,之后将筛选审核后编印成口袋书,刻录光碟发放给群众传唱。
德保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居住着汉、壮、瑶、苗、回、侗、满等10个民族,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推动着文化艺术发展。也正因如此,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活跃,民间的戏曲丰富多彩。流传于该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木偶戏、末伦、捞虾舞、山歌等,而尤其以山歌和壮剧为群众所喜爱。
在赶圩日的芳山文体公园,除了树荫下一群群对唱山歌的男女,民族特色浓郁的凉亭里,爱好者们自发排演的壮剧,也正在咿咿呀呀进行中。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声情并茂,伴奏的一群人专注于手中的乐器——包括土胡、二胡、三弦、秦琴及笛子等。其中,雕刻着马头、琴筒是一截雪白的马腿骨,乍一看形似二胡的伴奏乐器,格外引人注目,它叫马骨胡。这些乐器演奏时具有和声色彩,浑厚悠扬,悦耳动听。
起源于德保的壮剧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德保壮剧属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很受群众欢迎。现代壮剧常用的唱腔曲调有马隘调、平板、叹调、喜调、哭调、采花、高腔等。壮剧的主奏乐器正是马骨胡——这是壮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属于传统弦鸣乐器。同样,马骨胡艺术的发祥地也在德保,其主奏曲目为《壮乡春早》,流传覆盖桂粤滇黔及东盟各国。
相传,壮族马骨胡起源于宋朝,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珍贵且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骨胡,别称骨胡,因其采用马的腿骨做琴筒而得名。壮语称马骨胡为冉督,又称冉列和冉森。冉,壮语意为胡,督为骨头,故名;列、森系壮语,意为体小音高。马骨胡外形美观,音色多变,既可清脆、透亮、悠扬,音质高亢,富有穿透力,又可如山溪流淌,委婉动人,或是春雨阵阵,润物如丝,沁人心脾。除了主奏精彩接地气的壮剧,也能拉出甜美醉心的壮乡小夜曲。清风朗月的夜晚,壮家小伙子站在农家小院外,用马骨胡那醉人的曲调和甜蜜的旋律倾诉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恋之情,表达自己真切的相思。
月光、马骨胡、年轻的恋人、优美的弦乐,构成德保壮乡之旅的一道独特风景。
作为一种流行于广西西部大部分壮族聚居区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马骨胡演奏技艺有自成一体的弓法、指法和曲牌。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马骨胡的演奏风格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它不但在壮剧中担任主奏乐器, 而且广泛用于民乐队。在民乐队中, 它被作为高音乐器使用。歌舞剧《刘三姐》和《壮山马铃响》中, 都使用了马骨胡。2010年5月,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2年,德保县荣获壮族马骨胡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壮族马骨胡艺术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0年5月,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57年出生的民间艺人黄一格也被确立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黄一格深藏于某条小巷的工作室,随处可见正在制作中的马骨胡。黄一格制作马骨胡很讲究,琴筒选用的是上好马大腿骨,琴身拿金丝楠木雕刻。拿起一把马骨胡,黄一格就能随手演奏一段传统曲目。桌上摆着曲谱《欢乐的壮家姑娘》,这是黄一格最新创作的作品。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他演奏起来格外起劲。
说起马骨胡的前世今生,身材清瘦、一身文艺范的黄一格就着香茶,一开口就是一大堆故事——包括古时马骨胡的创始人阿列和阿冉,还有一头宁死不屈的小白马的传说。
“要知道这个事实,壮剧流传到现在是第七代人,也就是说,清朝初年有壮剧。可见,是先有马骨胡,后才有壮剧。
“最初,当人们辛勤劳动了一年,在节日里,拿起马骨胡、土胡、葫芦胡和竹笛等乐器,到各村寨的庭院中去演奏。这种形式叫作‘游院,是早期的民间乐器合奏形式——八音。”
从黄一格那里得知,家喻户晓的《田螺姑娘》,竟是一个经典壮剧剧目。
黄一格的父亲是一个淳朴又多才多艺的农人,埋首田间劳作之余,他将所有的闲暇时间投入到乡间壮剧的创作和演出中。黄一格耳濡目染,马骨胡和壮剧渐渐也成了一个稚童的心头好。当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黄一格去了龙光乡做图画和音乐老师,在乡村小学,教图画和教音乐。在龙光乡,有着著名的歌圩,乡人对于山歌和壮剧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在这里,黄一格对民间艺术的追求被彻底点燃。直至若干年后,他成为德保赫赫有名的马骨胡专家。
在一般人眼中,马骨胡专家也就是制作几件樂器,或者搞搞演奏。在民风民俗浓郁的德保县城,上了50岁的人,谁还没有自己的两把刷子呀!当年,德保县推举黄一格为非遗传承人,还有人不服气,觉得凭什么他就能做这个传承人呢?这样的人在县城里不是一抓一大把吗?
“我凭什么能做非遗传承人?”黄一格面带微笑,自问自答,“因为围绕马骨胡这件乐器,我精通的是四样东西——马骨胡历史沿革研究、马骨胡演奏、马骨胡制作以及音乐创作,有人会其中一样或者两样并不奇怪,唯有同时会这四样,才能称得上真正能够传承这个民间艺术。你热爱一个东西,你必须知道,它的根在哪里,今后它将如何发展。”
马骨胡非遗传承人黄一格,有很多能够拿得出手的成绩。比如,他曾穿着一身民族服装,带着他亲手制作的马骨胡,走上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孙凰,鉴定过他制作的马骨胡;他的学生陈绍龙,已经就职于广西戏剧院壮剧团马骨胡首席,2018年陈绍龙将老师制作的马骨胡、土胡带到国家文化部进行录音采样。
同时,热爱钻研的黄一格还关注着家乡德保的其他传统乐器,比如仿声螺。在20世纪70年代,德保县城的大章水库,挖出了石斧、马骨,还有许多穿了一个孔的田螺壳。据说,仿声螺这种乐器来自新石器时代,黄一格便想着如何去还原这种乐器的本来面目。从小小的田螺到大型的福寿螺,黄一格做了许多尝试。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方积极推动下,如今的壮族马骨胡已从民间步入中国民乐的神圣殿堂。
“壮族马骨胡艺术,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保存它、弘扬它,必须由人来传承,使其不断延续。”百色市委宣传部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亲自指导并支持德保县少儿马骨胡基地的建设,德保县委、县人民政府专题研究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创办德保县少儿马骨胡基地。按照德保县的设想,先行尝试创办马骨胡传承班,时机成熟后,再把壮剧、山歌一起融入到马骨胡基地的建设中,成立一个集马骨胡艺术、南路壮剧、壮族山歌为一体的少儿艺术团。2011年3月26日,德保少儿马骨胡基地正式开班,马骨胡非遗传承人黄一格任培训班老师。
“十三五”时期,德保县的非遗和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6个,包含德保藤编技艺、壮族提线木偶戏、隘章土布制作技艺、麦秆花篮制作技艺、藤编制作技艺等。目前全县列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总量达到10个。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基地5个,分别为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传习基地、德保县南路壮剧传习基地、德保县都安中心校南路壮剧少儿传习基地、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那练鲤鱼舞传习基地。2017年4月,《马骨胡基础教程》正式出版发行,为马骨胡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秀阳书院和镇安府三堂在201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山歌响亮,壮剧繁荣。目前,德保县登记在册的业余壮剧团有61个,县委、县人民政府固定补助每个业余剧团5000元,戏曲进乡村活动经费每年36万元支持开展活动。2012~2019年共举办了七届南路壮剧汇演,其中壮剧联唱《德保新貌》参加2012年百色市基层文艺汇演并获二等奖,壮剧《瞎眼复明》参加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届基层群众文艺会演荣获戏剧曲艺类三等奖,壮剧《穷则思变》参加2019年广西第七届基层群众文艺汇演荣获优秀奖。作为文艺精品创作,2017年,由县文旅局马骨胡艺术中心主演的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代表广西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会演。这是继经典壮剧《宝葫芦》进京汇报演出近60年以来,德保县的壮剧团第二次进京演出,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近30家驻京主流新闻媒体到场进行报道,并荣获中宣部、国家文化部授予的荣誉牌匾及证书。2020年6月,德保县选派优秀演员赴京排演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该剧以“时代楷模”黄文秀的真实事迹为主线,展示了百色市扶貧工作成果。
老翁端坐正厅堂,子女相随着吉祥。
喂食荤肴依口味,新穿寿字绣衣裳。
还恩父母良知继,祷告宗亲孝悌扬。
自古传统缘教化,边山习俗意深长。
文化就在群众身边。传统的山歌、壮剧滋养和传承了传统的文学形式,以及恭敬孝梯等传统美德。在德保,古体诗词深受群众喜爱,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好者成立了云山诗社。37年来,他们从自娱自乐转变成有所担当。平时,他们活动地点在一栋3层楼的民居里,闲暇一杯茶,会友几首诗。在县委宣传部和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创办的《云山诗刊》广受区内外的好评。
在乡下,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德保“耕读”传统得以传承发扬。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县里共建设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85个,民族文化中心1个,文化休闲广场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
二、教书育人长远谋
初夏,操场边的凤凰树托着火红的花朵。“叮叮当当”,伴着欢快的音乐,操场上列成方块队形的上千小学生一起跳起了带着民族舞蹈特征的民族操。一曲终了,接着开始的是弟子规操——“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依据先贤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被生动地融入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里。
每当操课时间,欢快的音乐响起,土生土长的壮家女子、校长农赤卫都默默站在操场一角,带着微笑看着操场中不断变幻的活泼方块。
有着40年办学历史的德保县城关镇实验小学,老师们自己设计编排了民族操、弟子规操等特色集体健身项目。“我们学校就是推崇‘实文化,校训就是明学、尚实、崇德,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小学教育重在养成习惯,最实在的一件事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美德,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校长农赤卫说。
实,贯穿始终,无论硬件还是软件。
学校的吉祥物是实娃。可爱的实娃更像是天真活泼的孩童,它们表现了学生阳光、健康的形象。在实娃的设计中,有着德保红枫和壮族服饰等本土元素。“红枫是德保的特色,加上壮族的传统服饰,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进而热爱家乡。”农赤卫说。
学校的“三楼”,即以积实、尚实和弘实命名的三栋教学楼,每栋楼各对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低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他们需要先认识怎么踏实做人、做事,慢慢积累。到了中间段的年级,孩子们便要将‘实付诸实践。而高年级的孩子要懂得弘扬‘实的内涵,这就是我们想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农赤卫说。为了渗透实文化,学校还打造了启智园、涵品园、植物园三个主题园。启智园是一个带棚的休闲长亭,它的特色在于每根柱基上都刻有名家所书写的不同字体的24个“实”字,意在让孩子们把“实”字铭记心中,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植物园则由学生们自己种植、自己管理,素雅的兰花、出挑的月季,花朵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渐次盛开。“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最令人喜悦。自己种下的花儿得到大家的围观赞扬是最快乐的事儿。”一朵花开,在孩子纯洁眼眸凝视下,竟生发出诸多属于儿童的顿悟。
在实验小学,民族传统文体项目跳绳、竹竿舞、滚铁环、舞狮舞龙都作为体育选修科目开设。非遗文化传承的马骨胡,同样在校园拉响。还有在职校支持下开展的马术体验,也走进了校园。
一所小学,存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兴趣社团,被群山怀抱的县城的孩子们,眼界和心智都没有被大山束缚。同农赤卫一样,绝大多数老师是被这片土地山水孕育成长的壮家人,他们身上有着世代相传的才艺天赋,就像云山诗社的苏文斌老先生。没有人教过他应该如何写诗,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都会写下一首平仄韵脚都齐整的古体诗,发到诗友群里,博得群友们点赞。多才多艺的老师是一个个兴趣社团的指导人,书法、绘画、马骨胡、扬琴、大鼓、心理咨询室……老师给学生开设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功能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成为孩子们艺术梦想起航的地方。除了艺术类的功能室,还有科学功能室,那里的墙上,举目可见的是学生们的发明专利许可证,多功能笔、水油分离器、灯管除尘器、热气球装置等。小小的玩意儿,满满盛放着小孩子的奇思妙想。每年10月,学校举办科技节,开展科技创新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科幻画比赛、科学体验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积极推动校园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除了自己以‘实办学,我们还要感谢来自对口帮扶单位给予的推动力。”农赤卫说。
教育结对、对口帮扶是统筹先进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缓解欠发达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对于提升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20年,粤桂教育对口帮扶进入了第四个年头。面对新冠疫情的突发状况,实验小学的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通过线上交流、送课示范,给予了实验小学极大支持。文华学校前来支教的四位老师,所作出的课堂教学展示亦十分精彩,有三年级语文阅读课《火烧云》,数学课《几分之一》《鸡兔同笼》,科学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体育课《篮球高低运球》等。
“这些展示课,教学设计合理、独特、新颖,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语言丰富且极具引导性和启发性,师生互动拿捏到位,课堂氛围和谐有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我们从中很受启发。”农赤卫说。
近年来,德保县一直处于脱贫攻坚这场空前战役的前线,教育扶贫“控辍保学”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验小学,有一位叫作农丽(化名)的12岁女孩,现在就读五年级。她来自燕峒乡,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小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奶奶相依为命,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农丽三年级的时候转到实验小学,那时就有辍学倾向,三天两头不来学校,常常缺课。或许,她觉得自己最终的归宿也是像父母那样外出打工,所以并没有把学习放在心里。因为临近叛逆期,奶奶的劝说她根本听不进去。农丽的情况很快被班级的老师们知晓,班主任数次找到农丽,悉心劝说她安心读书,并利用假期给她补课。最终,农丽回归课堂。为确保适龄学生在校读书,实验小学成立了17个“控辍保学”突击队,深入12个乡镇的帮扶戶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与学生和家长一轮轮交谈,深入了解家庭状况、思想动态,“特别是有辍学苗头的贫困户孩子,‘控辍保学突击队更是努力用真情和热忱去打动他们。”
黄凤新老师帮扶的学困生小卢已经辍学到广东务工,并且有了收入。这样的情况,让孩子再回到课堂,难度可想而知。电话沟通不畅,黄老师亲自到广东找到小卢,与他面对面长谈,跟他分析辍学对今后人生带来的不利,告诉他只有返校继续读书,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在黄老师再三劝说下,小卢终于答应回校上课。黄老师还给他买了返程车票。最终,小卢继续学业,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
不论什么原因,谁都不应被放弃。女孩陆玉嘉在小学二年级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实验小学发动社会捐款,使得这个小女孩最终战胜病魔,顺利小学毕业。
凭着一个“实”字,多年来,德保实验小学不管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全国经典诵读优秀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百家教育研究单位”;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和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卫生工作优秀学校”“学校常规管理优秀学校”“科技示范校”“实验课题先进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被评为县、市“先进党支部”“教学效果显著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德育教育先进集体”“电化教育先进学校”。
德保县城关镇南山小学有许多易地搬迁安置户的孩子。
“我的孩子在南山小学读五年级,现在不再为孩子找学校发愁了。”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户蒙培清说。
德保县城关镇南山小学2018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学校距离移民安置小区——老乡家园500米,学校计划投资3596万元,开设班级36个,可容纳学生1620名。根据学区制改革方案,南山小学作为德保县实验小学的分校。首批招收一年级学生183名。至2020年秋季学期,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55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697人,易地搬迁子女500人。
10岁的黄乾是南山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2020年春季学期之前跟随父母在外出务工地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黄乾的妈妈蒙培清说,外出务工期间,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加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遇到困难,更谈不上经常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这个学期到南山小学就读,一来离家近接送孩子上下学方便了,二来花费也少了很多。”
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以来,德保县不断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建设步伐。蒙培清一家作为搬迁户从龙光乡合机村搬进老乡家园,开启了新的生活。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一个大问题。德保县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创建扶贫车间,想方设法解决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的就业问题。这一次,黄乾的妈妈蒙培清可以不用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现在每天来到扶贫车间——德保县万翔服装有限公司上班,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车工。
“算下来,一个月能领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虽然比外出打工少了一些,但就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既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下班了还能陪伴孩子,说什么都值得了。”
南山小学的建设,得到深圳市南山区的倾情帮扶,该校于2019年5月成为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的联盟学校。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和桃源小学先后于2019年5月和11月到南山小学开展教育对口帮扶活动,为南山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传经送宝,注入新活力。通过“送教助学”活动,将深圳先进的教育模式带进南山小学课堂;捐献爱心图书馆,让南山小学学生与深圳孩子共享书香;千里爱心支教行,托起了大山孩子教育梦。深圳市南山区先后派出3批共5名支教教师到南山小学开展支教工作。
“支教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我最大的愿望是把知识传授给更多的贫困孩子,让他们长大以后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支教教师胡岩璋说。
新年之际,一张张美丽的心愿卡片把心愿墙装饰得满满的。理想的光芒,从这些卡片投射到现实。
近年来,德保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中央、自治区和百色市的部署要求,聚焦全面解决脱贫攻坚义务教育保障方面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战役,推动脱贫攻坚目标高质量完成。
——“控辍保学”,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目标。在2020年春季学期,排查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人),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挂点单位、后援单位、帮扶责任人以及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截至6月5日,全部成功劝返,劝返率100%。2020年秋季学期,全县共排查到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4人(均属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经多方合力劝返,截至10月11日,成功劝返辍学学生返校复学2人,办理政策性休学2人。
——学生资助,对符合相应资助政策条件的学生应补尽补,应享尽享,确保不漏一人。仅2020年共发放各种补助资金6122.50665万元,受助学生127666人次。其中,发放学前免保教费467.646万元,受助学生6070人次;发放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310.69125万元,受助学生45643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子女22942人次)。
——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多方筹措争取资金,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进一步改善安置地学校办学条件。
——加强师资配备。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计划及双选会招聘等方式,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招聘力度。2020年,德保县新增补充义务教育教师71人,其中招录农村特岗教师40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毕业入职19名,农村壮汉双语毕业入职11名,双选招聘1人,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空编率为4.88%。
爱与责任,托起大山儿女的希望,使他们的梦想,如群山之上的那只雄鹰,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高中阶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从全国范围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尤以贫困地区最为突出。实现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贫困地区,所以亟需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如何留住我们自己培养出的初中尖子生?”“如何让更多的优秀孩子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德保高中,一所有着84年办学历史的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用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出自己的回答。
84年来,这所学校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校输送了众多英才。
为了留下优秀生源,德保高中专门成立了宏志班,中考各科目均为A+的学生留下就读德保高中宏志班,县政府一次性奖励3万元,减免所有学杂费,此外每个月还有400元生活补助。中考总评A+的学生就读,县政府奖励1万元,减免学费,每个月同样发给生活补助。如果3年后这些优秀的孩子考上了985、211高校,县政府同样再奖励3万元。
用德保高中吕启合校长的话来说,奖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爱才的心意和那份热切期盼。
在处于脱贫攻坚前沿的德保县,普通高中教育的师资严重匮乏。“在我们高中,缺编162名老师。所以,我们的副校长都被要求带班上课,还要担任班主任。老师出去培训,抽不出人代她上课,回来后还得继续补课。教学工作像打仗一般紧张。”吕启合说。
在2020年高考中,德保高中分数达到一本线的有94人,二线以上的有948人,专科上线率达到100%。有51名同学被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85、211名校录取。2020年,也是德保高中被全国名牌大学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两个考上复旦大学的学生,就有一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在德保高中就读期间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关怀,最终进入复旦大学国家重点人才培养班。还有4个孩子,当年中考入学总分仅为B级,高考成绩却达到了一本分数线。
“在德保,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非同寻常。可以说,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助力作用。”德保县职业教育学校校长梁才世说。
梁校长逢人便会讲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职校学习马术专业、毕业后被聘到北京工作的女孩——也是一位贫困户的孩子,一次回校后,她谈及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女孩很自豪,因为她所学的专业稀缺,大城市对优秀马术师求之若渴。聊着聊着,梁校长突然问她:“你现在一个月工资是多少呀?能说说吗?”女孩神秘地笑笑,回答他:“如果按照现在的脱贫标准,那我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就够一家人达到脱贫摘帽。”
梁校长每每讲到这个故事,脸上都泛出会心的笑。他是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开拓者。2014年,他来到这个学校时,这个占地特别小的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只有60多人。7年的奋进转型,如今学生有1400多人,开设了包括马术、汽车维修、珠宝加工等多个热门又颇具民族特色的专业,校企合作、对口帮扶,进行得如火如荼。
“我们的马术专业,以实训课为主,培养货真价实的马术师。毕业生特别受北上广还有香港澳门等大城市欢迎。现在我们有13个毕业生在北京工作,有2个学生在香港赛马场工作,平均月薪都是一万元人民币。我们还有个特别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去了澳洲做马术师,现在跟马儿交流全程都使用英语,据说这种叫作‘马术英语,她还会给马儿治病呢。可谓是全活儿。”
“我们珠宝加工专业的学生有2个毕业后去了有名的珠宝企业。珠宝加工这个活儿很精细,这2个学生工作以来还没有出过废料。”
……
梁校长说起自己的学生,如数家珍。
不为人知的是,德保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是辍学学生。
因受自身基础条件、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德保县不少学生早早辍学外出务工,慢慢形成了风气。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失学,德保县通过开展县长牵手辍学学生活动,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责任制和“三级联动”防护网络,全方位组织开展劝返动员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劝返回校之后,如何能让辍学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上好学”,又成为了摆在政府和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好,你想要早点就业养家,那我给你一技傍身。”这是德保县兴办职业教育的初衷和良苦用心。
梁校长记得,这么多年以来,自己和老师们曾经走过多少次曲折的山路,到辍学学生的家里,跟他们的父母促膝长谈;又跑过多少次东西南北,把流落在大城市打零工的少男少女们劝返回去,又用踏踏实实的行动,许他们一个有美好未来的青春。
“终于把孩子送回学校了,心里的石頭总算落了地!”从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出来,梁永康长舒了一口气,而这个刚从浙江温州追回的辍学学生正是他帮扶的贫困户韦元弟。
韦元弟是德保县都安乡陇干村明外屯人,家中7口人,父母亲都因不同的身体疾病而无法做重活,弟弟妹妹尚在义务教育阶段,家中全靠伯父和政府的低保金撑着。2019年春节后,为了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妹妹,懂事的韦元弟主动提出外出务工,跟着舅舅到了浙江温州打工。由于未成年,韦元弟只能到温州南村一个做打火机的小厂子打零工。
在了解到韦元弟的情况之后,梁永康便经常通过入户、电话沟通等方式做韦元弟及其家人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彻底想通的韦元弟答应重返校园。在历时6天的辗转之后,梁永康将韦元弟带回了学校。目前,韦元弟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汽修班学习汽修专业。
知晓韦元弟的特殊困境,学校为这个少年申请了“雨露计划”补助,还有深圳市南山区发放的1000元/年的生活补助资金,以及合作企业盛高电子(德保)有限公司资助的420元/月的伙食补助等。帮人帮到底的梁永康甚至自掏腰包,为这个孩子买了过冬的床上用品,交保险费、充值饭卡。
“感谢梁伯伯,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学习本领,将来报答好心人、报答社会。”回归校园的韦元弟眼含泪水。
前些年,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汽修、马术等,虽然不时有优秀毕业生传出好消息,但是受教学专业水平的客观因素影响,学生的就业择业机会相对较少,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在梁校长看来,在德保这样被广西划定的深度贫困县,每当学生感到未来就业达不到自身的预期或是看不到就业的希望时,当初被苦苦劝返的辍学学生就存在着再辍学的风险。
为了能够让辍学学生真正留得下来,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德保县召集相关部门多次研讨,计划开设一些能够解决辍学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新专业,力争通过开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工匠,脱贫一批家庭。
崭新专业的顺利开设,依然来自深圳南山区的对口帮扶。
2018年,德保县利用深圳市南山区的帮扶契机,与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合作协议,由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利用其珠宝设计专业的师资优势和就业优势,在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并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保证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全部解决就业问题。
一块粗糙的玉石原料,经广西百色市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小农精巧用心地锯割,变成了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狗。看到小农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升,支教教师、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珠宝部教师丁玲打心眼里高兴:“她作品的质量在班里数一数二。”
2018年以前,小农还是一个辍学学生,对语、数、英等科目不感兴趣。小学四年级没读完,小农便辍学回家。目前,在德保职校,还有31个像小农这样辍学后重返校园的学生,他们成了博伦职校援建的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首届学生。
这个新兴的专业一成立,便吸引了一批辍学学生选修。2018年秋季学期,32名辍学学生成为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这32名辍学学生来自全县12个乡镇,最低学历是小学四年级,最高学历是初中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家住边远的山村,并且已辍学多月。为了确保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从2019年3月起,先后选派8位优秀教师轮流到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珠宝专业课程授课,使该专业的授课水平大大提升。2019年9月,珠宝专业班又新招辍学生35名,有效巩固了该县“控辍保学”的工作成果。
珠宝专业班开设不久,便有好消息传来:2018级珠宝专业班的李绍准、沈助光、陆丽春3名同学将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
“这3名学生原来都是辍学学生,现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相信他们的未来会一片光明。”梁校长回忆往事,言语中有抑制不住的兴奋与自豪。
除了开設珠宝专业班,德保县还通过组建接收关爱团队、开设初中普职融通班、开展形式多样的保学活动等,全力做好辍学返校生的接收安置和关爱保学工作。全县共组建32个关爱团队,对于每一位返校复学学生,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关爱方式,做到常谈心、常家访、常辅导、常关爱;在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初中普职融通班,接收年龄大,不愿意到初中学校就读的辍学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完成义务教育学业,也从中学会一技之长;结合实际开设篮球兴趣班、合唱队、舞蹈队、书法兴趣小组等活动,鼓励辍学返校生和在校生共同尽情发挥各自的个性特长,营造和谐、欢乐的校园生活氛围,激发辍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辍学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让孩子们感兴趣,是引导他们走上专业道路的第一步。”梁校长说。
他还记得,在学校的技能展示舞台上,汽修专业高年级同学表演的整车拆装让新生们连声叫好。少年那一双双眼眸,发出满含希望的光,令人难忘。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自信也就油然而生。一次,市里的技能大赛分到德保职业学校只有一个参赛名额。校方经过反复考虑确定了一个参赛选手。此时另一个孩子闻讯也主动要求参加,并表示“我肯定会为学校争得荣誉”,于是校方努力争取了两个参赛名额,结果两个孩子都获了奖。
有专家指出,在我国进入乡村振兴的阶段,欠发达地区大力搞好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德保县深化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建设,有效提升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仅在2020年,德保教育工作就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
——创党建工作示范校成绩显著。有德保高中、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德保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德保县城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德保县城关镇实验小学、德保县城关镇鉴河小学、德保县足荣镇初级中学、德保县县直第二幼儿园、德保县城关镇桃源馨艺幼儿园等9所园校被评为“百色市党建工作示范校”。
——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2020年,参加普通高考考生1482名,高考本科上线率为63.97%,其中上一本线94名,比上年增加37人,上线率6.34%。一本线上线人数排在百色市同类学校第2名;上二本线人数854名,上线率达57.62%;大学专科以上1482名,升学率达100%。
——学前教育扩量提质成效明显。新增城区公办园学位400个,民办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共有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自治区一星级多元普惠幼儿园31所、自治区认定学前教育集团2个。
三、健康扶贫见真招
在德保县人民医院一楼缴费窗口前,一位来自乡里的患者家属用了不到10分钟,就把住院费用结清。
住院患者是他的母亲,今年快80岁了。老人家患有心脏病,年岁越大,发病次数越多,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住院2~3次。最近这一次,因为病情急性发作入院,住院整整一周。医院打出的结算单上显示,总费用5000元,但这是一位建档立卡患者,医保报销加上民政救助,报销比例高达93%,最终个人支付不到400元。
患者家属讲,原先没有启动“一站式”结算服务前,想要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需要拿相关材料分别到保险公司、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报销,有时候碰到节假日之类的,还白跑一趟,弄得家人精疲力尽。还有,早前嫌麻烦嫌花钱,他的母亲总是愿意在家吃点药挺着,实在不行再跑医院。
“县里出台‘先看病,后付费的健康扶贫政策,再加上‘一站式结算报销服务,我们觉得很好,很方便。”不单是这位患者家属,当天在人民医院出院的贫困户都有共同的心声。
数年前,有的农村家庭,年轻人一年到头出门打工,老人在家务农带孙,眼看日子慢慢红火。谁料一场大病下来,为了筹集医药费治疗费,没过多久便家徒四壁。
一人大病,全家返贫,曾是不少困难家庭的生活写照,如何缓解因病陷入困境的群众的“不能承受之重”?
在健康扶贫的探索中,德保县在提高医疗保障、推进医疗救治,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基础上,从2017年9月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
“瞧,住院没交押金,出院就搞定报销了。”
患者结束治疗后,按照“一站式”结算流程进行,最多只需支付10%以下的个人自付费用。如果经济确实困难的,医院与患者签订协议,采取延期或分期还款的方式支付,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另外,患有29种门诊特殊慢性病的建档立卡患者在门诊治疗也能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实际报销比例达到了80%以上,保证门诊个人自付不超过20%。实施“一站式”结算后,启用了广西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辅助信息平台,患者出院时,基本医保、大病报销、民政救助、商业保险、政府兜底、个人自付6个环节实现了“一窗一人一次操作”完成。
德保县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关于“先诊疗后付费” “一站式”结算的宣传很显眼,医院的板报和LED滚动屏也随处可见这样的惠民政策宣传。在门诊大楼一楼,专门设立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窗口,开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对2014~2015年退出户脱贫人口家庭患病人员住院和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政府兜底补助,家庭患病人员医疗费用通过政府兜底补助使个人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门诊特殊慢性病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将退出户脱贫人口纳入“一站式”医疗机构窗口直接兜底补助报销对象进行管理服务。这一招,彻底杜绝了因病返贫。
目前,德保县域内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的定点医疗机构一共有27家,其中4家民营医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患者均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截至2021年,全县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患者共15871人次。
健康扶贫更需暖心服务。几年来,德保人民医院组建医疗队,进村入户开展大病和慢病普查、残疾鉴定、党员助力扶贫、义诊等暖心活动,惠及群众3526人次。
——麻醉醫生沈文锦常常值完夜班后又马不停蹄赶到贫困户家中,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其帮扶的农户家位于马隘镇古寿村多乐屯。这个屯交通落后,每逢下雨天路面变得特别泥泞,汽车无法通行。遭遇雨天,沈文锦便掏出雨鞋换上,左手一袋猪肉,右手一箱牛奶,带着慰问品一步一个脚印穿越山林,径直向贫困户家中进发。每次入户,细心的沈文锦都会一一问询对方家中生活细节。此外,他还多次接送贫困户到医院就医。除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更牵挂贫困户的日常生活难题。
沈文锦帮扶的一户贫困户韦世坤,其女儿韦金理是一名聋哑人,眼看就要超过入学年龄了,却因为残疾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沈文锦东奔西走,最终联系上了德保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当天,沈文锦亲自来到韦世坤家中,将韦金理接送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又帮着她辗转租好一处房子。
——梁英学是医院医务科科长,除了担任全院诊疗技术指导、医疗服务协调等医务管理工作,还亲自参与医院各种疑难病例诊疗,主刀外科病例大手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紧急协调、指导以及抢救工作。繁重的医疗工作之外,他特意抽出时间为结对帮扶的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温暖。每次入户,他都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贫困户进行日常诊疗,自己购买药品送到贫困户手中。
——外二科副主任零广数常常连夜加班手术,天亮脱下手术服就立刻进村入户。他帮扶的一户贫困户早在2018年就率先顺利脱贫。零广数还承担着全县肢体残疾的鉴定工作,经常进村入户为不方便的群众办理残疾鉴定。3年来,他总共为1500人进行残疾评定,其中入户评定就达300人。
——眼科医生韦安记自2016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为400多名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恢复光明。韦安记的行医准则是“对眼睛负责,对病人负责”,不论高官还是平民,不论大款还是贫困者,只要因眼病来求医,他都一视同仁。他经常给贫困患者做检查,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
作为定点医院,人民医院承担着全县建档立卡患者的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在各种突发事件面前,更是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2020年9月,马隘镇村民禽某被牛顶撞下腹部,当即出现腹痛剧烈,面色苍白。人民医院接回时,患者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血压低,并有腹、腰、部撕裂样疼痛,情况十分危急。
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医院急诊科值班医护启动应急预案,快速扩容、完善相关检查,开通绿色通道,请相关科室紧急会诊。考虑患者腹腔有大出血可能,医院手术医护团队立即制订出周密的手术计划,同时与输血科、手术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联系沟通,共同投入到紧张的术前准备工作中。生死关头,留给手术医生的时间非常有限,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团队当机立断决定打开后腹膜以探查出血点,随后决定在腹部损伤的受力部位、创面有外力作用留下的局部糜烂处开窗打开后腹膜。医生刚一打开一个小窗口,准备探查出血点时,因腹主动脉破裂的压力作用,大量血液迅速涌出。危急时刻,手术团队沉稳应战,局部加压迅速控制住大出血,并快速清除腹腔内积血,在腹主动脉分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处找到破裂口,并迅速修补。最终,成功抢救患者。
在德保县血源紧缺、基层医疗机构显微血管吻合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人民医院手术团队能将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的病人抢救成功,实属罕见。患者的成功救治,标志着医院大血管疾病的诊治技术日趋成熟。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辖区百姓就近就诊,减轻患者就医成本,2018年初,远程医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配备了远程移动查房系统,方便危重症、活动不便的患者进行床头远程会诊。由此,不断扩大远程会诊中心与区内外顶级医院及知名专家的合作,通过与权威专家探讨疑难危重病例, 开展远程疑难危重病例诊断与治疗、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重症监护、远程手术示教指导、远程门诊和远程查房等为主要内容的远程医疗和双向转诊及远程教育培训服务,更好地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为患者节省外出就医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
2018年4月27日,德保县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了首例远程医疗会诊,成功为一位肾结石患者进行专家会诊。
医者仁心,病人就是一切。
“感谢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病床上, 56岁的流浪人员杨某,正向5个多月来无微不至救治和照料自己的醫护人员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020年4月27日下午,从外地流浪到德保的杨某突然昏迷,2天后才被房东发现,呼叫120后被送到县人民医院。初入院时,杨某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生命垂危。经过医院急诊科、外三科及重症医学科的联合会诊,初步考虑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高血压病。杨某身无分文,关键时刻,医院严格按照“先诊疗、后付费”原则,立即将杨某收到重症医学科给予及时抢救治疗。经过长达22天与死神的搏击,杨某渐渐脱离生命危险,于5月19日转到康复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从死神那里捡回一条命的杨某,当时左侧肢体偏瘫,置有尿管、胃管,生活无法自理,且无家属照顾,他的日常看护成了大问题。康复医学科医生、护士、护理员们主动承担起照料杨某的责任。每天查房,医护人员都会详细询问杨某的病情和日常需求,为他送去温暖和关怀。一日三餐,护士、护理员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杨某床头并帮助他进食,每天给他擦洗身体。医护人员还自发给杨某买来了干净的衣裤,人世的温暖显而易见。经过长达168天的精心照料,杨某渐渐康复,逐步拔除胃管、尿管,能自主进食,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0月12日,基本康复的杨某被送往救助站妥善安置。离开医院时,他左侧偏瘫的肢体功能已恢复,在他人搀扶下可以走动。
他们搬动的不是石头,而是阻断生命的障碍!
2019年7月14日下午15时许,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喂,您好,德保县120急救中心,有什么可以帮到您?”
……
“好的,请确认一下您的位置:德保县荣华乡六兵屯,我们立即出诊,请您耐心等待。”
从接电话到汽车启动,短短5分钟,120急救车便飞快驶出医院大门。
下午16时30分,120出诊医疗队在六兵屯接到患者韦某宜,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痛风,病情危急。医护人员在对患者采取系列急救措施后,立即接往医院进一步治疗。原以为返程会像来时那样畅通无阻,但没有想到的是,120急救车刚驶出六兵屯不久,便接连遭遇两次山体滑坡。泥石堆积在前方,急救车无法通过。在确认无法改道前行的情况下,现场出诊人员一边打电话向领导汇报情况,一边主动联系附近群众帮助清扫障碍。为尽快让患者得到救治,急诊科陆玉勃医师、黄明新护士及120司机韦振贤,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山体可能二次滑坡的风险,立马下车清除路面障碍物。他们脱下手套,与赶来的群众一起拿起铁铲,将大块石头、塌方的黄泥、横在路上的树枝树干等杂物移出路中间。大家通力协作,两处路面塌方清除障碍历时近50分钟。晚上19时许,病人安全送达医院。
德保县人民医院是德保县稳步推进健康扶贫各项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除了全面推行“先治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之外,德保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县180个行政村卫生室均配备1名乡村医生。
从2017年5月开始,德保县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以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乡村医生为主的8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进村入户与贫困户签订家庭医生签约协议,并按协议规定履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服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服刑、外嫁、长期外出、死亡等不列入签约范围外,全县应纳入签约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完成应签尽签。截至2021年4月,已确诊门诊特殊慢性病7454人,对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及时开展随访,确保高血压、Ⅱ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4类患者,每年至少提供4次随访;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6类患者每年至少提供1次随访;对于65及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按要求每年至少提供1次随访或健康管理服务。
为确保贫困人口享受门诊特殊慢性病、住院、大病等各种医疗待遇,2018年以来,德保县按照各级文件要求逐年扩大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截至2021年5月,患有30种大病贫困患者1297人,均得到有效治疗,救治率达100%。
与医疗救治同步,疾病控制也不断提级升位。
“原先疟疾是我们这里的地方病,后来我们采取药物灭蚊、高危人群服预防药等方式,控制了这种地方病,自2002年最后一例本土病例之后,近20年没有再发生本土病例。”德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黄俊说。早在2006年县防疫站组建疾控中心之前,黄俊就一直在疾病预防控制一线工作。
对狂犬病的预防控制过程,让黄俊记忆深刻。
“20多年来,因为狂犬病发病死亡的有三四十例。不仅是被犬类咬伤的,还有被猫、老鼠等抓伤咬伤发病的,有的发病时距离被咬伤已过去了一二十年。狂犬病的潜伏期很长。”
在过去,群众对于传染病防范意识差,被猫狗等抓伤咬伤就随便找点药敷上,并不当回事。后来,疾控中心主动下到乡里,会同卫生院一起,拿广播宣传、发图片资料、讲故事,一点点唤起群众的防范意识。
“这几年有上千例来打针的,我们的狂犬病疫苗接种一直要开到每天晚上10点。现在群众警惕性很高了,有小孩之间打架被咬伤的,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打针,说是哺乳动物都有携带病毒的可能。”黄俊说。
目前,县疾控中心可开展微生物、理化、生化、HIV等142项检验检测项目,在县卫健局的直接领导下,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负责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监测与调查处理;负责承担重大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的调查处置;负责组织开展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食品、环境、放射、学校等卫生学监测与评价;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社会委托的监测检验工作;指导德保县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业务工作。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疾控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科学研判疫情,提出精准高效、务实管用的应对措施,为德保取得防控阶段性成效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