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路径研究
2021-08-30吴优
吴优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得到了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将其塑造为有创新意识且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论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养,都会得到全面提高。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课改背景下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 德育 高级中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50
在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同时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得到落实,而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也能得到全面利用。
一、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意义
1.改变传统模式,注重“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对于学校的德育而言,思想政治课是其中的一种载体,它除了开展学科知识教学外,还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模式的改善。当下,高级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德育过程视为道德知识的传递,对于学生形成的道德品质也会视作德育作用的结果,正因如此,学校及教师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以及道德实践。
此外,很多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都是一味地道德说教,他们只是将学生视为一种接收思想道德理论的容器,而并没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社会实践中收获德道经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实际是道德规范外化于行与内化于心的有机结合,通过将课本中的道德理论内化成学生真正认可的道德原则,再借助相关实践活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才会得到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注重的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索、思考并发现真理的过程。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得到体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参与社会并进行自主道德判断的能力,这也与在新课改背景下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符合。
2.摆脱德育智育脱节的问题,带动学生发展
对于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学界一直在围绕是“智育课”还是“德育课”进行着激烈讨论。在一些人眼中,高级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进行的,所以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智育课”。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遵守行为准则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道德观,所以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而讨论的最终结果则是将其归类为“智育课”,这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同时也影响了其育人目标的落实。
随着新的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落实,德育的重要性得到强调,通过落实德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道德情感,通过情感的升华,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通过挖掘思想政治课具备的独特育人价值,教师也可科学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而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理念
1.注重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標的落实,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开展期间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以往教学目标的整合及表现,同时它也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及能力。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含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教师只有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帮助学生抵制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蚀,才能帮助学生坚定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而言,教师并未重视学生的生活及思想,他们只是选择主导性较强的道德规范及思想观念进行德育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道德规范及思想给学生,并让他们将其视为道德准则,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内容。因此导致了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发挥,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都十分不利。
不过,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生是道德发展的负责人,而教师只是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引导者,通过自主参与到教师营造的情境实践中,学生也能在情境的转变及教师情感的烘托下升华自身的道德观念。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有效改进,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为了使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得到解决,新《课标》强调了德育教学要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教学也要具备实践性及开放性。此外,在教学期间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路径
1.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面对的新鲜事物在不断增多,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容易受到落后文化及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久而久之,他们极易对政治思想规范产生抵触心理,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也会失去兴趣。
高级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原本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由于其中包含很多枯燥、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感到厌烦。再加上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标记知识要点进而背诵,这就导致原本极具思想性的政治课堂变为了枯燥的知识记忆课,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德育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对此,教师可将思想政治的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能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2.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实,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添设了很多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这符合突出学生主体性这一德育理念。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就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转变传统师生的授受关系,同时还要正确定位,将自身作为引导者、传播者的作用全面发挥,进而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要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及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合理调整课堂教学。这样,教师也能利用教来引导学生学,而学生的学习也会启发教师的教导,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师生的情感也会达成共鸣。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要想全面落实德育,高级中学需做好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通过全面发挥该学科的育人属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通过对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朱玉《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精准德育”》,《考试周刊》2019年第56期。
[2] 汤爱霞《生本课堂,让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中学教学参考》2019第16期。
[3] 张孟云《浅谈如何凸显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