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1-08-30廖芳红
廖芳红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教学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在“猜译”中学会举一反三,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探讨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41
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阅读文言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但是文言文的语言较为涩口,不易理解,因而很多学生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
如何使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呢?在新《课标》所规定的7—9年级阅读的目标和内容中,也涉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与此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发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通过优秀文化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教学文言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1.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久远,没有现代文那样读起来顺口,因此学生会对文言文产生疏离之感。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会对其中的字词、语句感到理解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教师在教学时,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合理把握教材。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带领学生分析文本、深入解读文章内涵,逐步积累字词含义。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我利用“希沃白板”等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解说,通过不同感官的巧妙结合,把学生领入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学生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有些学生急切地发问:“老师,这是什么地方啊?好美啊!”于是我顺势出示课题《桃花源记》,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学生:“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桃花源,领略迷人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陶渊明的情怀吧!”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两节课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文言文时,很多老师总怕学生不懂,不停地解释字词含义、翻译句子,不断将课文的主题思想灌输给学生。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笔记抄得满满的,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抄得累。这种做法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却收到很差的效果。
其实,课本中大部分的文言文注释详尽,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负责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从旁点拨解疑。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积累文言知识。如教《诫子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解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把不会的读音和不懂的字词句标识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来释疑。在解决学生读音和字词句的疑难之后,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画出文中提到有关“志”的语句。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我只是从旁给予点拨和补充。两节文言文课下来,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翻译“悟”文,在“猜疑”中学会举一反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但对于初中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为“五字法”:留、增、删、调、换。在教导学生使用直译的方法时,我主要采用“猜译”的方法。“猜译”也就是老师先不讲解,学生不能参考任何工具书,利用自己已经积累的文言知识对新课文的词义进行推测猜想。
首先,“猜译”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因为学生在学习一篇新文言文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让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探究新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能够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
其次,“猜译”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新《课标》强调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猜译”其实是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猜译”涉及文言文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涉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文章中前后句之间的联系、一个句子中前后词之间的联系,学生想要答对题目,必须借助这些联系。
最后,“猜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学生运用“猜译”的方法,把推测出的词语意思与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工具书中的含义或老师讲解的含义)相对照,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如在教学《狼》一课时,对于“眈眈相向”一词的解释,部分学生“猜译”认为是“睁大眼睛对视”,而课文中“眈眈”的注释是“凶狠注视的样子”,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经过大家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瞪着眼睛朝着屠户”更符合文义。“猜译”后,我针对某一词语进行举一反三,如“顾野有麦场”的“顾”字,学生根据以往所学《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的“元芳入门不顾”的“顾”字,解释出“回头看”,然后通过讨论,认为“看”更符合文义。我乘机找出不同的课外文言文让学生“猜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引申到作文教学,让文言文“活”起来
课本中的文言文,有的以语言优美见长,有的以立意深刻取胜,有的有不落俗套的艺术构思,有的有丰富多彩的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入文言文,以读带写,就会取得一定的实效。如在教学《陈涉世家》这篇文言文后,我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源头活水引过来:
“苟富贵勿相忘”——如何对待患难之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现实与理想存在反差怎么办。“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生活在底层时该怎么办。“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礼教、等级、长幼、国情。“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名人”的号召力。“丹书帛,夜篝火,狐鸣”——办大事前,大政策前,先做什么,有何作用。(从文中找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中心,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四、改变文言文教学方式,从课内到课外
现在考试中的文言文都是课外文言文,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素材,让学生会解答课外文言文。
第一,教师要学会放手,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三个要点——重点词语意思和常用句式以及古今异义。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去学习,基本上可以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第三,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有针对性,课前可以布置预习任务,发给学生学案,第二天再收集他们不懂的内容,在课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点。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及作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方法。我们要积极设计教学方法,结合學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应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的、又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理念,让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张晓梅、张英宏《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