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时代关切、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1-08-30樊宇鑫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樊宇鑫

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多元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地区。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升“五大认同”和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关切。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面临着物质保障相对落后、智力支持有待提升以及治理方式需要优化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共有资源建设和整合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平台、创新文化交融方式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平台、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平台。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有资源;文化交融;政治共同体

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理论与实际发展于一体,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既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创新思想,又是对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全新要求。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与多个国家接壤,边境人员来往密切,民族成分多元,宗教信仰错综复杂,既是保卫国家疆土的前沿阵地,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塞。为此,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捍卫国家整体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推進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关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迈入新时代以后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全新课题,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落实、落小、落细的重要表现。在民族问题上,我国一直坚定不移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着眼于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为实际落地提供了理论遵循。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边疆民族地区受现实条件的约束,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和传播不彻底,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及贯彻执行的制度体系不到位,对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意识淡薄等情况。

(一)理论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就理论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聚焦于人类解放的a一门重要科学。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问题就是各族人民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统一的认识,但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认同离达到自觉自省的层次还相差甚远。回望边疆民族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和传播历程,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一气呵成”的灌输方式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收效甚微。所以,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来说,首要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各民族的主流意识而深入人心,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从基础知识层面启蒙,从理论素养层面培育,从思维逻辑层面深化,从信仰支撑层面升华。

(二)实践层面:提升“五大认同”

就实践层面而言,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在于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程度与其所贯彻执行的国家制度体系息息相关,即在国家制度体系下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直接体现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制度的合理合法性的认同程度;对文化的认同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和国家的思想体系息息相关,即可以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认同,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秉承共同理念、构建共同思维方式、追求共同目标的根本,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此,只有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和完善国家制度体系,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环境层面:立足“两个大局”

就国际国内环境而言,我国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历史交汇点所提出的凝聚中华民族的宏伟蓝图。就国内环境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有力的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环节。就国际环境来说,世界格局逐渐走向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新局面。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和宗教矛盾频发,由此西方国家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渗透意识形态的着力点。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长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实铠甲。

二、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治国先治边”,边疆民族地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塞,逐渐显露出作为多民族地区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并存的矛盾载体。“边疆问题产生并存在于边疆,但其影响却绝不限于边疆。”这说明加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直观性、根本性工作,它不仅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

(一)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相对落后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问题突出等因素的限制,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依旧位于低层次水平。第一,经济发展不均衡,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第二,贫困化问题突出。这里的“贫”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层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从物质层面衡量对整体国家发展认同的核心,民生问题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从心理层面衡量个体国家认同的重要指标。因此,如果经济发展问题和民生保障力度不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边疆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存在偏差。

(二)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力支持有待提升

文化建设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我们要坚持“多元一体”的原则,促进多元文化相融合。中华文化的建构需要各民族共创共进共融共享。第一,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5,且呈现出民族聚集密度较高的特点。第二,边疆民族地区邻国众多,逐渐产生了约30个跨界民族。据有关部门统计,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信仰情况相较于其他地区更普遍,且存在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具有多元性、长期性、国际性等特点。综上所述,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成分、文化结构、宗教分布错综复杂,必然会影响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导致该地区文化建设程度不高,推进文化建设工作较为困难。各族人民对多元文化融合的理解不到位,由此会引发该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较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精神层面没有达到自觉自省的程度。

(三)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方式需要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处理民族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情感型的民族事务治理方式。这一方式虽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族事务治理的立场和初心,但是在贯彻落实进程中,由于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掺杂其中,对于进退分寸的把握,本该属于社会法治问题,卻出现了民族身份敏感和民族弱势关怀的心理偏差,导致地方政府在一些方面走向了误区。所以在处理民族事务时,既要体现关怀立场,更要有民主法治的原则,形成一个法制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多种多样,政府在多种治理主体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中地方政府更是主要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即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地方政府对民族事务治理进程进行严格把控,有序协调组织社会各界力量。

三、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依附于具体的实践路径。要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必须分别从加强共有资源建设和整合、创建文化交融方式、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来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加强共有资源建设和整合: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平台

加大力度进行共有资源建设,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更是保持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绿色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重视内因。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速度和导向,从自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出发,依靠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路线、政策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外部因素。合理地学习和引进其他区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质量的科技创新等方法,内外结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加大边疆民族地区的共有资源整合力度,从资源构建的角度加强其国家认同。整合各地区政治性资源,聚集各地区发展性资源,融合各地区经济性资源,加大地方政府对共有资源整合支持力度,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逐步凝结成利益共同体,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重要的经济平台。

(二)创新文化交融方式: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平台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坚持一元主导原则,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一是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以及各下属部门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借助自媒体、公众号、主流媒体、社会舆论等,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和巩固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二是将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巩固中华民族团结教育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意识的始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毫不动摇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打击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传播,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消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不利影响的意识形态,培育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精神层面使共同体意识得到更进一步铸牢。

(三)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平台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建设,增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政治共同体的建构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引导边疆民族地区人民自觉跟党走、听党话。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民族事务治理的全过程,以政府为主体,协调各方积极参与。一是要制定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民族工作准则和发展政策,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由此增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二是要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切实参与到基层建设中,拓宽参与渠道,增加参与方式,创新参与技术,形成人人参与和人人有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建立新型的经济发展观、和谐的文化交融观、平等的民族事务治理观,形成以“扶”为主的经济建设、以“和”为贵的文化建设、以“法”为纲的治理体系建设。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依据和条件,但是要使当地人民做到自省、自觉、自行还任重道远。所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需要党和国家持之以恒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先明,吕昭河,黄宁等.超越预警: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研究”课题组.民族团结云南经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调研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高永久,刘海兵.中国民族问题治理能力:内涵、现状与困境[J].新疆社会科学,2016(02).

(作者系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