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路径思考

2021-08-30赵红勋吕成凤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赵红勋 吕成凤

摘 要:作为全国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战在凝聚青年思想、团结党外知识群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正面临着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尤其是统战对象的接受心理与接收习惯的求新求异,不断倒逼统战工作的观念、思维、模式的路径重构,具体表现为:内容资源“从单一到丰富”、传播方式“从传达到传递”以及管理机制“从普遍到特殊”的重要變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统战;路径重构

高校作为全国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凝聚青年思想、团结党外群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置身于“互联网+”这一当代社会语境,高校统战对象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心理与接收习惯整体呈现出求新求异的特征,而传统的统战工作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理想的统战效果。因此,基于对“互联网+统战”模式探索成型的高校网络统战工作,在网民数量已达9.40亿的当代语境下,[1]通过对统战对象的深度把控,以开辟全新统战工作领域的方式为起点,形塑出了一系列适应互联网特性的统战工作制式,既增强了统战对象的参政积极性,也极大地提升了统战工作效能。

“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的生存语境

作为深度创新的“互联网+”代表着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生态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2]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后,几年间,已广泛渗透于科技、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日益演化为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重要引擎。

第一,渠道变革的互联网化。现今,“互联网+”已成为传统产业搭载“移动互联网”快车,实现变革产销渠道、促进产业升级的工具或路径。互联网与商品经济的“联姻”,打破了原有线下产业链的僵化模式,使原本孤立的传统零售业借由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和产品宣发。“互联网+”不仅对销售/零售行业造成了影响,而且在高校统战工作中也开拓出了疆土。一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建构的共享数据库,缓解了统战工作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诸多难题;另一方面,扁平化的线上管理消解了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模式,强化了统战对象的能动性参与意识,提升了其与统战内容进行高度互动的体验感。

第二,按需订制的互联网化。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解读“互联网+”,其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不单体现为作为工具媒介的使用,更表现为将用户需求嵌入信息生产、分发管理的各环节中来,从而强化虚拟服务的对象感和内容的针对性。以“丁香医生”为例,“健康科普”“疾病问答”等核心版块,是对时下民众难点、痛点的精准拿捏,这也为“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两点启发:一是要厘清统战对象的构成特征与心理诉求;二是持续矫正和更新管理方式,并始终以其需求导向来制定新的工作思路。

第三,审美建模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慢慢驶入开发用户需求的第三轨道,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充当着生产者角色,更发挥着为用户提供优选方案的高阶职能。与此同时,根据用户行为特征打造的深度服务项目也迅速驻扎于民众多元的生活场景中来。[3]将其带入到统战微渠道的建设中来,启发了高校网络统战部门应积极筹划理性预判,在满足当下用户诉求的同时,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服务、引领好高校统战对象的审美期盼。

从单一到丰富:内容供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统战”将统战场域转移至线上,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静态的统战文本上传至网络,使饱含丰富内涵的统战讯息得以更广泛传播。同时,门户网站与各种微平台的搭建,提升了高校统战部门抓取信息的效率,并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绘制出以下网络统战图景。

第一,借助互联网互动、分享等特征。高校统战工作在不断拓宽场域的同时,也因技术应用汇整出了广博资源,加之利用微平台发布综合图片、影像等多元样态的统战内容,增强讯息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方式,来迎合“互联网”语境下,统战对象的视觉消费需要。以河南大学建立、管理的统战官方微信公众号“河大统战”为例,本着团结各党派团体,以引导、服务好年轻、高知人才为宗旨来筹备宣传内容,并通过划分“人物风采”“舆论宣传”等核心版块来搭建网络统战的内容矩阵。其中,图文并茂的推文排版,拉回了因线下报刊、杂志等传统宣传模式所流失的用户注意力,便捷、直观的操作页面也助力统战对象观阅、学习统战内容,并进一步引导统战对象通过互动提问、征文投稿等途径参与其中,为其他高校的微平台运营绘制出了可视化范本。

第二,技术增加用户需求。高校统战的工作性质培养了统战专员“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用以满足统战对象不断增长的内容需求。为了增强用户对统战微平台的需求黏性,高校党委统战部选择针对不同属性的网络平台,组织筹划专项小组,并通过落实多种方案挖掘出聚拢青年目光的统战内容。一是要求统战内容宣传专员在具备扎实统战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兼具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沟通管理等技能;二是为更贴合年轻人需求,多数新媒体中心提供学生助理岗位,吸纳年轻观点,调整内容生产和版面布局,保证了网络统战资讯的时效性;三是对网络统战工作内容发布的即时性有更高要求,如河南大学网络统战工作组也特别制定了“在活动或会议结束后,撰稿成型不超半日”的章则,保证网络统战资讯的时效性。

由此看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高校通过汇整网络资源,优化统战内容配置的新工作模式得以建立,这也将不断刺激高校网络统战理念的持续优化与升级。

从传达到传递:传播方式的转型与重构

“互联网+”的深度互动理念,成为了助力高校统战内容发布率与到达率实现双优的重要思想路径,这种转变既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下受众对流动式新媒介文化的接收习惯,也满足了统战对象亲近化的互动需求,解决了横贯于传统统战模式讯息“石沉大海”的现实困境。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美誉度的网络形势下,[4]多数高校统战部门开始变更工作方案,以满足统战对象的亲近需要。

第一,积极简化流程以达成形式亲近。以“双一流”建设高校网络统战工作为例,各微信公众平台小组在整合传统的统战工作经验后,积极打破过去先整理材料、再开会议题、后召集统战对象以传达统战思想的步步推延的滞后模式,优先采取亲民便捷的微通讯。在信息精准对焦个体的同时,及时解答统战对象的疑惑,激发调动起了统战对象的參政积极性,从而提升高校统战部门获取信息的效率。

第二,积极转换身份以达成语态亲近。当下,统战对象对信息的把控,已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到如今主动的二次生产与传播。在此趋势之下,高校统战对象愈发抗拒说教感较重的统战理论,更愿靠拢于平民化的话语表达。因此,高校网络统战部门要极为注重对内容语态的修饰,以拉近与统战对象互动的距离。一是采取生动、有较强沉浸感的故事和案例来代替理论说教,用以开拓话语边界;二是选取与统战对象兴趣相仿、年龄相似的成员驻扎传播窗口,并通过选取类似“河宝”等账户昵称优化平民定位,弥合了交流裂缝。

总之,尽管不同高校统战工作与“互联网+”的融合表现不尽相同,但以“用户诉求”为先的思维链条日益成为首要法则。多数高校持续推出符合互联网用户属性的系列活动,期待在“注意力即流量”的互联网时代,以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来吸引高校统战对象的关注度,并满足其多元需求。

从普遍到特殊:高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管理体系上,统战专员对互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将为建立与完善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提供思路,进而借助高效的管理方式,对内部和外部环节及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描摹用户行动画像,以期为统战对象提供更多元、优质的服务内容。

第一,在内部组织方面。一方面,高校统战管理梯队利用线上平台实现高效办公;另一方面,运用数据库优势搭建多元和谐的统战文化舞台。从前者角度看,传统线下统战工作普遍因效率不高的隐疾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互联网特有的管理链条恰恰精简了非必要的流程形式。例如:以钉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特性研发的企业办公APP,为统战成员间的工作沟通创造了便利条件。此外,信息存储、传递的便捷性也使任务发布、跟进等环节的生成数据更为直观、有效,提升了高校统战工作的时效与质量。从后者角度看,统战对象结构复杂,具有多样、特殊等特征,为达成协调网络舆论、营造和谐氛围的目的,高校统战部门积极完善统战对象数据库,并以此为中介,促进统战对象之间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化。

第二,在外部管理方面。互联网数据迅速更新的特点,会不断激发高校统战部门依据“注意力经济”趋势下的市场变化来调整传播策略,并利用大数据协同处理技术对统战工作进行效果评估或风险预判。从“团结”视角解读,各高校统战部门正力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整合优势共享统战对象数据库,以期实现与社会各部门间的数据置换,这有利于实现对统战对象行动信息的掌握,及时对其情感诉求做出回应;从“抵御”视角解读,大数据协同处理技术能及时捕捉并熄灭混迹于社会间的隐患火苗,遏制因信息滞后诱发的连锁效应。例如:一方面,积极寻求各级党委部门来协调统战工作,通过整合资源来壮大统战力量;另一方面,着重强化技术结构,在培育出“网感”好、亲和力强的统战专员之外,额外专项配置具有较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保障统战工作的和谐畅通。

总之,通过对“互联网+统战”模式的深度实践,高校统战工作探索出了利于团结思想、积聚青年目光的传播路径,并进一步制定出了确实可行的阶段性方案。然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对信息安全“防御塔”的冲击也是巨大的,这也对网络统战成员在“网感”上、情感上、技术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艺”的部分,用以经营好传播窗口;增进“术”的段位,用以披荆斩棘,真正做到情与理的结合,为网络大统战格局的完善做好力量储备。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化交往研究”(项目编号:2020BXW004);河南大学统战工作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河南大学统战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TZ2020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1-06-11].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75.htm.

[2]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EB/OL].(2015-03-21)[2021-06-11].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50321/162521775699.shtml.

[3]官建文,李黎丹.“互联网+”:重新构造的力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6):1-6.

[4]赵进,马革兰.高校开展网络人士统战工作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4):39-4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