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软环境建设途径初探
2021-08-30闫朝张晓新
闫朝 张晓新
摘 要: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对全新育人环境,要坚持从科学化、系统化出发,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营造浓郁人文气息,强化熏陶和感召效应,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升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促进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关键词:高校软环境;校园归属感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软环境建设得如何,能否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校园文化功能,不仅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而且也关系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文化自信的养成。当前,在我国高校硬件建设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如何推进和加强高校软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高校软环境和校园归属感的含义
高校软环境是与硬环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两者不仅形式不同,而且在内涵上也有着显著区别。“硬环境是学校发展的物质条件;软环境是决定和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质量的社会、人文气氛等因素的综合。硬环境包括师资队伍、土地、校舍、设备、学科平台,是一所大学办学的前提和基础;软环境包括结构、质量、管理等精神因素。”[1]硬环境是显性的,软环境是隐性的,软环境通过硬环境体现。高校软环境含义十分丰富,从根本上说,它是指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学风、教风、校风等。
归属感,或称隶属感,有以下含义:一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二是弗洛姆(E.Fromm)理论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高一级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个体需求与他人和所处环境建立联系,增进感情,获得信任。只有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个体才能产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校园归属感则是更为细分的一个概念。德·沃斯等(De Vos & Dijkstra,2000年)将校园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者学校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3]本文认为,校园归属感就是学生对所就读学校在心理认同基础上,产生情感依赖,进而愿意在这一环境中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不仅需要建设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培育一流的软环境,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高校软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具有熏陶和感召效应,能提升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进而能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高校软环境建设,提升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高校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取得很大提升,得到了师生等多方面的肯定。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不论是校园环境建设还是校园归属感建立都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高校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高校硬环境建设一般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解决,因而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高校软环境更多涉及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因素,既不是简单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快速提升的。由此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通过加强高校软环境建设,能有效促进高校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文化品格的形成。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全新境遇下,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软环境建设,培育一流高校软环境,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建立和提升,既能涵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加强高校软环境建设,提升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途径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更新教育观念。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同时,育人意识和氛围是校园软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大学生归属感建立和形成的前提条件。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导教职员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协调推进“三全育人”,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这不仅有助于校园软环境建设,而且也是提升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途径之一。
第二,努力营造健康、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校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学术氛围浓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基本职能的发挥。健康、浓厚的学术氛围既能促进高校科学研究顺利良性的开展,也能让身处其间的大学生耳濡目染、如沐春风,自觉地接受知识,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加深大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对学校的认同。
第三,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正常的沟通渠道,增强校园主人翁意识。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当之无愧的主人,让他们把关于学校建设、学科发展、大学生活、自身成长等问题的观点和建议表达出来,并把其中合理的部分吸纳到学校政策上来,这对于提升高校软环境建设,增强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正常的、平等的沟通渠道,对于校园和谐软环境的构建、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理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第四,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班风,增强班集体认同感。如果说校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大家庭,那么班集体就是与学生联系更为紧密的小家庭。小家建设得好不好、能不能形成班级向心力和积极向上的班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建立和形成。在班集体建设上,高校首先要选优配强班主任或辅导员。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物色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班级责任感,建设和谐、团结、追求进步的班集体,增加大学生班集体认同感。
第五,改进高校机关、后勤工作作风,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机关和后勤工作作风是高校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总体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高校机关、后勤部門应进一步树立“以学生、教师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学生事情无小事”工作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高校要以改进机关、后勤工作作风作为改善发展软环境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真正把“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杨文海.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内大学软环境建设的思考[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1):55-57,61.
[2]贺志军.试析高校新生学校归属感的建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117-120.
[3]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51-54.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