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团活动的开发与管理策略
2021-08-30郑瑛
郑瑛
举办小学社团活动,实施全新教育教学方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与思考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将自身所学知识加以实践,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再是一场空谈。但是,笔者发现现阶段大部分小学在开展社团活动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各项学习能力,致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为此,结合自身小学社团组织活动经验,笔者就如何完善社团规章制度、扩展社团活动领域、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创新社团活动内容进行了深刻思考。
一、完善小学社团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但是也应让其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学社团活动应和成人社团活动有着部分相似之处,无论是社团组织、日常活动、打卡记录,还是社团骨干选拔等都需要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通过规章制度公平、公正、公开选举出来的社团骨干,在班级社团活动中才能做到一呼百应,受到其他社团成员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很多规章制度理解不够深刻,在个人组织与运用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很多情况下还是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最后也就导致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管理。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社团骨干的培养力度,为小学生社团骨干讲解规章制度条例内容,促使小学生社团骨干快速成长。
例如,教师在完成小学生社团骨干人员选拔后,要对社团骨干人员进行全面了解。首先教师可以从其他社团成员的口中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然后总结出骨干人员的优点与缺点。很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和在其他同学面前完全是两副面孔,这并不是学生刻意隐瞒,而是因为他们在内心世界对教师充满了敬畏之情。基于此,学生很难将真实的自己表露给教师,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充分。部分优异学生虽然在教师眼里品学兼优、带头能力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但在其他同学眼里可能并非如此。在完成对其他社团成员的询问调查后,教师还需主動与社团骨干进行深入交流——以贴心、诚恳、平等、互助的形式和学生面对面沟通,鼓励社团骨干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诉说自己的想法。在深入了解了骨干学生的内心世界后,教师可以为其认真讲解社团规章制度,询问其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进而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使用规章制度管理社团成员。在完成小学社团骨干对规章制度认识的提升后,教师还需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规章制度规定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在制订规章制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规章制度的感受,新增的规章制度不宜太难理解——其中逻辑思维较为简单,在理解层面上需使用正序的思维模式,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接纳全新的规章制度。若规章制度过于复杂,且蕴含的道理过于深奥,则会导致小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理解,从而降低社团活动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在小学社团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去主动拥护规章制度,而不是通过规章制度去束缚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这样,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才会感到快乐,不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
二、开拓社团活动新领域
社团活动所涉及的领域需要不断开拓与创新。就活动场地来讲,应该选在不同的地方且适宜活动内容开展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免于小学社团活动的僵化。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发现,很多小学所给予社团活动的权力过小,学生只能在一个固定场地完成各项社团活动,从而导致了社团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室内游戏,最终失去了其根本意义。这些小学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场地的限制,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考虑,但是笔者认为小学生应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而不是成为学校、教师庇护下的温室花朵。在这点上,日本就拥有丰富的学校社团文化。在小学期间,日本的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而且教师和学校都会给予相应的鼓励支持,还会为其提供大量的活动资源。虽然我国开始创设小学生校园社团文化时间相较于其他国家略晚,但只要学校与教师能够逐步提升对社团文化的认识,积攒相关经验,我国小学校园社团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质的转变。
例如,某校以“家乡”为题,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此,教师可以鼓励骨干学生组织其他社团成员准备相应的表演或写作,完成学校对社团的任务安排。但是,由于教师会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定势和认知程度,意识到学生对“家乡”这一理念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寻找节目创作和写作灵感,教师与学校可以进行社团活动内容的具体协商,然后选定表演形式与学生社团活动场地。
如大部分学生选择去感受家乡的美食与风景。基于此,教师选择带领学生参观当地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此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与该景区取得联系,并表明自己是学校教师的身份与此次活动的目的。完成了准备工作后,教师带领学生正式开始活动。参观旅游景区时,让社团骨干学生为社团成员介绍旅游景点、讲解景点历史故事等内容,深挖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社团成员逐渐了解家乡的特点,感受家乡的魅力所在,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家乡别样的依恋。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使小学生脑海中对“家乡”作品的创造灵感呈“井喷式”迸发,不再拘泥于传统社团写作的形式。另一方面,也会有效提升社团成员对事物的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生活的情感体验。
小学教师在配合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社团之间的距离,不过于干涉学生社团的探究行为,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情况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支持社团骨干成员开展的一系列组织活动,让社团所有成员逐渐形成团结一致的意识,不再害怕任何困难与挑战,敢于通过活动去打破知识与实践的壁垒,最终让社团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三、小学社团管理模式多样化
小学社团管理者不只是学生与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其他教研人员。部分小学学校社团设置了多重管理结构,但在这些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一般多为教师与学校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责任推卸问题:在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需要3~4个领导做审批,而引导的教师则只有2~3名,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只有社团骨干学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小学社团管理应该采取多样化模式,改变传统小学社团管理结构,让家长或专业教研人员参与到小学生社团管理过程中。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改进意见学生一般都会虚心接受,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专业科研人员则可以凭借对学生个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研究,与学生快速打成一片,以大人的身份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了解学生内在实际需要,并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安排,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与学校的良苦用心。由于家长与专业教研人员的加入,学校及教师关于社团方面的工作压力将会得到极大缓解,他们也将有更多的时间优化教学质量,为学生制订合理的引导计划,这能促使教师教学与小学生社团活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辅助、相互融合的良性发展状态。
例如,某小学为了缓解社团活动对学校教师教学的压力问题,校领导重新优化小学社团管理结构,让家长与其他教研工作者参与进小学社团管理日常,并通过多方面监管及时纠正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社团的主导者。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学校采取了学生家长轮流监管制,让每个家长监管学生社团活动一周,通过信息技术了解社团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制订好社团活动方案后,给予学生正确的意见。但是家长不能直接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设计,这样会让学生对家长产生依赖,从而失去社团活动的根本意义。在完成家长方面的监管构建后,学校将改革重点逐渐放在教师与社团之间的关系上,校领导指出教师作为小学社团的组织者应承担起组织责任,但也不要跨过引导限制,要将社团活动最大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组建属于自己的社团活动。此时,教师要想的只是如何让社团活动变得有意义,并使其能够与日常教学活动相呼应。
在小学社团管理模式重新架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一定要放弃对学生的主体引导,给予学生自由发挥与想象的空间,做好社团活动题材选择工作,帮助学生降低社团活动的难度,依照教学实际、生活经验弥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快速成长,早日适应社团学习方法。
我国小学生社团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积极探索,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社团建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改变单调的小学校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沣东办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