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娘惹》审视中华文化影视传播的创作

2021-08-30杨宜滋

今传媒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摘 要:“南洋IP”《小娘惹》经翻拍后,在国内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经研究发现,视觉画面中所呈现的“娘惹菜”“娘惹糕”以及“娘惹习俗”等文化符号是观众关注的热点。故对于我国影视传播的创作而言,应在“广度”上,放眼海外与中老年市场以丰富题材;在“深度”上,追溯文化内涵,保证影视的长久创作;在国际上,加强跨文化跨区域文化交流,赋予文化遗产新生命。

关键词:《小娘惹》;中华文化;影视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108-04

2020年6月由郭靖宇导演所翻拍的电视剧《小娘惹》(The little Nyonya)在中国内地播出后获得了不菲的收视率。据新闻报道,电视剧《小娘惹》在全国网单集最高收视率达2.2%,单集最高收视份额达11.31%,位列同时段电视剧单平台收视第一,在中老年观众群体中颇受欢迎[1]。事实上,2008年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原版在当地播出后便成为当年最高收视的首播电视剧,2009年1月播出的大结局收视率更是创下了新加坡15年来的收视纪录,一度掀起了娘惹文化的热潮。

由于是翻拍剧,《小娘惹》的剧情已被部分观众所熟悉。从相关的新闻与评论来看,除了故事走向,最受观众关注的便是电视剧里独特的娘惹文化。在新版《小娘惹》中,导演着力把娘惹文化符号诉之于视觉呈现给观众,从可口的娘惹菜、精致的娘惹糕点、独特的娘惹习俗,乃至主角母女菊香与月娘勇于打破封建禁锢的独立精神,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南洋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之美。在IP盛行的当代,影视传播的创作与持续发展仍需要以优秀内容作为基石。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南洋IP”《小娘惹》,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移植与适应的过程,证明了不同形式的中华文化在当今的影视市场中仍具有“生命力”,其对我国电视剧题材在中华文化“广度”与“深度”上的挖掘与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娘惹的由来

15世纪时,明代官员郑和下西洋,其规模庞大,随从众多。在多次往返南洋的过程中,一批华人驻留乃至定居在了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度尼西亚)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并和当地的妇女进行通婚。他们的后裔被统称为“土生华人”(Peranakan Cina),在新马一带则被称为“峇峇与娘惹”(Baba&Nyonya),其中,峇峇指代男性,娘惹指代女性。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倡导人伦思想文化,提出了“宗法五伦”,指古人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其中,夫妇之伦在于“别”,即男尊女卑。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对华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规范效用。钱穆指出:“中国人来海外,是随着中国的社会而同来的,换言之,是随着中国的文化而俱来的,亦是随着中国的历史而俱来的。”华人前往海外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儒家思想亦随之出行。在峇峇与娘惹的家庭结构里,华人父亲为尊,负责对外的经济生产活动,马来母亲为卑,负责对内的后勤饮食与子女教育[2]。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背景下,娘惹通常足不出户,在家中专研烹饪、织绣等方面的技术。久而久之,她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了南洋社会元素,催生出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娘惹文化。

二、视觉画面中的文化符号:融合之美

对于中国内地观众而言,电视剧《小娘惹》中所呈现的文化符号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作为“土华混血”的娘惹,在语言、饮食、服饰、习俗等诸多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保留与延续,同时融汇了南洋社会中马来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特色与风格,形成了一种多元兼容的娘惹文化。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导演郭靖宇多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取景,并有四位娘惹专家随同担任顾问与指导,尽可能把各种娘惹文化符号进行还原,用视觉画面为观众展现其融合之美。

通过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可以从侧面考察《小娘惹》对娘惹族群及其文化符号的传播效果。电视剧《小娘惹》2020年6月28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套播出,7月27日结局。笔者利用百度指数工具收集了这段时间内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数据显示,“小娘惹”一词在6月27日之前维持在2 300左右的搜索频率,而后迅速上升,最高搜索量达到372 193次,平均搜索量相比于同年5月提升了4 071%。笔者同时选取了热度较高的娘惹文化符号作为对比,将“娘惹菜”和“娘惹糕”以组合词的形式进行考察。6月27日前,该组合词搜索频率仅维持在200左右,而后该组合词相关的搜索量与“小娘惹”一词呈现同步迅速上升的趋势,最高搜索量达到7 597次,平均搜索量相比于同年5月提升了1 150%。可见,除了《小娘惹》本身,电视剧也带动了观众对娘惹文化符号的关注。从后续的影视谈论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化符号或成为了持续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娘惹菜与娘惹糕点

娘惹菜与娘惹糕点是电视剧《小娘惹》中所着重突出的要素,第一集开头便以娘惹菜与娘惹糕点的特写作为引入。后续的故事中也有大量镜头着墨于娘惹菜与娘惹糕点的制作过程,并附加了说明解释。此外,电视剧《小娘惹》的海报中也常以娘惹食物图片为主打进行宣传。

娘惹菜是中华菜式与东南亚菜式的一种奇妙结合。以香料为例,娘惹菜会使用中式烹饪常见的花椒、八角、肉桂、葱头油、红辣椒等香料,还融合了亚参片、亚参膏、咖喱叶、拉煎、楠姜等东南亚香料,这种复杂的香料调配赋予了娘惹菜多种味蕾刺激,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陈志明认为,不能单纯以混合饮食这一概念来定义娘惹菜。虽然娘惹菜经历了地方化,但仍然具有华人传统的象征意义。从个案中看到,娘惹菜是以闽南象征体系为基础,反映了华人本土化的文化身份[3]。例如,电视剧第四集中曾描绘了一道名为娘惹豆酱鸡(Ponteh Ayam)的菜式。它使用大量的豆酱与糖混合鸡肉,加入香菇和土豆等配菜,辅之以小火炖煮,是典型的华人烹饪手法。娘惹豆酱鸡还常被峇峇娘惹作为祭奠祖先的贡品,常在故人祭日与中元节里出现。食物在此成为了联系家族成员与祖先亡人的重要媒介,这是南洋当地社会不曾有的祖先祭祀文化[4]。

电视剧中还多次出现了红龟粿、虾米糯米卷、香兰椰丝卷等娘惹糕点。各式口感软糯、颜色华丽的糕点在精致的摆盘下富有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糕点以椰浆、糯米、树薯粉、玉米粉为原料,加入细砂糖和水蒸煮,并多段分层倒入粉浆,类似于国内的千层糕做法。同时它取用当地的蝶豆花、巴兰叶的汁液等天然色素进行上色,使之更为诱人。正如《小娘惹》海报所言:“糕如月,意绵绵,中有丝万千。味觉甘,情似甜,柔情铺满卷。”剧中女主角月娘继承了母亲制作虾米糯米卷的手艺,成为了后期与母亲故友陈老太太相认的重要信物。这种文化符号传达了娘惹间的情意与思绪,象征着土生华人所共享的独特记忆。此外,从娘惹糕的命名中也可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广东潮汕与福建闽南地区采用米、麦以及其它杂粮制成的食品名为“粿”,有糕点之意。娘惹糕中的“糕”(Kuih)一词便是源于闽南话中的“粿”。

(二) 娘惹习俗

峇峇娘惹在传统习俗方面沿袭了中华传统习俗,同时掺杂了马来与欧洲风情,在此可通过一些事例进行说明。

在宗教信仰方面,与一般华人宗教信仰一样,除了中国传统神祗,峇峇娘惹也接纳外来神祗,呈现多神崇拜的特征,不过祖先崇拜仍是峇峇娘惹信仰与礼仪的主体。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祖屋博物馆对主人家所供奉的祠堂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祠堂用来祭拜曾家的先祖,到现在一年仍然进行七次祭拜(Semahyang),其中包括了祖先的生祭及死祭、万灵节、农历新年和中元节。虽然目前有些家族成员是基督教徒,但他们仍尊重敬拜祖先的习俗,以及珍惜一家团聚的美好时光[5]。华人早期移居海外,所愿无非是求得平安顺利、在他乡异域安居乐业、追求财富改变贫困,然后“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光宗耀祖[6]。对于在当地“落叶生根”的峇峇娘惹而言,回归故乡的需求已不复存在,然而保持对祖先的崇拜却一直延续至今,这种信仰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在电视剧《小娘惹》中,每个家族成员都需要到祠堂供奉祖先,重大事务更是需要到祖先灵位前进行汇报与咨询。在电视剧第三集中,女主角菊香遭受冤枉被认为偷窃金手镯,由于其是聋哑人无法言语,她便在祠堂的祖先灵位前以火灼手,向众人证明清白。

在婚俗方面,峇峇娘惹家庭举办的婚礼沿用了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礼,娶亲用花轿,锣鼓喧天,热热闹闹。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带瓜皮帽,新娘则身穿裙褂、霞披,头戴凤冠,身上有众多点缀的饰物。婚礼中还存有“梳头” (Chiu Thau)和“纳彩”(Lap Chai)等习俗,是源自闽南一带的风俗[7]。在电视剧第六集中,陈黄两家联姻,把娘惹黄美玉嫁给陈盛,其出嫁的步骤基本延续了上述古礼。例如,陈盛身着马褂与瓜皮帽,虽乘着西式轿车,但仍是由中式传统的迎亲队伍敲锣打鼓为之开路。

(三)小娘惹菊香与月娘的娘惹精神

作为传奇剧,《小娘惹》全剧讲述娘惹菊香与月娘一生的奋斗史。母亲菊香早年生病落得聋哑,但她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女子的优秀品质。当遭受冤枉时,她不愿委屈求全而是自证清白;当家族礼教束缚婚事时,她勇于追逐爱情,与意中人山本洋介远赴他乡。在战争奔波中,菊香诞生下女儿月娘,把女红、厨艺传授于月娘,希望把月娘培育成一位优秀的娘惹。月娘延续了母亲的优点,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通过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引领家族抛弃封建观念,迎接新时代。

菊香与月娘母女的形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娘惹,她们保留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面,同時,也具备西方社会倡导的独立自主的一面。这种现代化女性形象代表了娘惹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亦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时的调适与发展。

三、影视传播创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

近年来,国内火热的《陈情令》《庆余年》《如懿传》等网络IP电视剧以穿越、古装、宫斗等方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重构与创作。不难发现,此类影视剧中都存在大量的“中华元素”,符合国内观众的审美喜好,有利于引起共鸣。《小娘惹》虽为“南洋IP”,但娘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接受门槛较低。而带有马来西亚与西方色彩的文化符号则带来了陌生化效应,使观众保持了足够的新鲜感。因此,电视剧《小娘惹》的热映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对于当今影视传播的创作来说,仍需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断挖掘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不仅可以赢得受众的喜爱,也具有弘扬中华文化正能量、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传播意义。

(一)丰富创作题材,放宽视野“广度”

一方面,娘惹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分支,主要保留于现新马一带。事实上,早期华人移居海外后,其后裔已广布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像越南的明乡人、缅甸的桂家人、泰国的洛真等,作为华人移民于海外社会当地化的衍生,都具有丰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值得被探索。从国内的影视传播内容现状来看,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并未得到有效地挖掘与利用,相关作品甚少。因此,在影视传播创作方面,可以从放宽视野“广度”,从国际视角出发,放眼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来寻找素材。

另一方面,传播内容也应在目标受众上放宽视野“广度”来进行创作。导演郭靖宇在访谈中指出:“很多坐在电视机前的中老年观众,他们不会上网、不会付费买视频网站会员,如果都去为年轻观众拍戏,他们在电视上看什么呢?”当今的影视创作多以年轻人为目标受众,中老年观众的审美与喜好被市场所忽略,但中老年观众市场实则是一种“刚需”。放宽视野“广度”,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提供多元化选择,有利于我国传媒影视业整体的持续与发展。

(二)追溯文化内涵,加深内容“深度”

从上文对娘惹符号文化的阐述中,我们可初步了解峇峇娘惹族群是如何在中西混杂的社会中实现对自我文化的坚守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融汇,其展现出的文化符号具有历史的浓厚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碎片化”与“娱乐化”的传播环境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受到冲击与挑战。国内存在部分网络IP,仅利用“中华元素”进行包装来作为卖点,但故事内容在本质上缺乏核心内涵,无法真正引起受众的精神共鸣。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突出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精神内核,才能切实引起受众的重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电视剧《小娘惹》播出后,“娘惹”相关文化符号搜索量数据从侧面证明了受众对具有历史内涵的文化符号是具有高度兴趣的。故而,对于影视传播创作内容而言,需要追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强内容的“深度”,才是切实保证创作长久“生命力”的根本。

(三)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赋予文化遗产新生命

在现代化进程中,娘惹文化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局面。娘惹菜和娘惹服饰等由于制作过程过于繁琐,更多时候仅作为珍贵的手工品得以保留。阮玉诗指出,面临21世纪的新科技革命与新思潮,各民族要从跨国界、跨区域文化交流层面中寻找与建造新的民族特色,而不是把民族特色扩展成只是对文化遗产的普及[8]。在马来西亚,娘惹文化在当地构成了一条从博物馆、餐厅到摄影楼的旅游产业链,但在跨国界、跨区域文化层面上的交流还存在发展空间,电视剧《小娘惹》的翻拍可以说是该方向的一次有益尝试。其实,除娘惹文化之外,国内和海外还有诸多中华文化遗产资源未被影视传媒开发。于我国影视传播的内容创作而言,应在保持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加强跨国界、跨区域交流,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使之重获新生命,进而“走出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单集最高收視率达2.2%,专访郭靖宇:传奇剧《小娘惹》的“破”与“立”[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08950266_549401?_tra ns_=000014_bdss_dkgyx,2020-07-21.

[2]徐杰舜.马来半岛的峇峇人——东南亚土生华人系列之一[J].百色学院学报,2014(1):31.

[3]陈志明.马建福译.娘惹菜:华人、非华人和东南亚美食的制作[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2):

73-76.

[4](马来西亚)哈纳菲·忽辛.王斯译.峇峇—娘惹的祖先崇拜与祭祀饮食:一项关于马六甲海峡土生华人的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0):13.

[5]该博物馆位于马六甲,原是土生峇峇华人曾清秀大家族的住所,后于1985年改为博物馆.该文段选自该博物馆所印发的自助游览手册.

[6]刘素民.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特征研究[J].东南学术,2008(3):164.

[7]陈恒汉.从峇峇娘惹看南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4.

[8](越南)阮玉诗.越南华人信仰文化的解构与增权:以关公与天后信仰为例[J].华侨华人文献学刊,2017(5):196-197.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0-10-03

作者简介:杨宜滋,男,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侨务政策与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
泰国侨领罗宗正:让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疯狂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