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运用电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2021-08-30郝俊红郑英王娇雪
郝俊红 郑英 王娇雪
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巨大转变。媒体不断融合发展,在信息井喷的时代,电视作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时代语境下,怎样运用电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电视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简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语境;电视语言;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047-03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与收看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1]。人们打开手机终端便能随时随地观看感兴趣的节目,还能直通节目现场进行实时的互动连线。作为电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语言在整个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新时代语境下,怎样运用电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成为电视工作者需要共同研究的时代命题。
一、电视语言的基本概述
电视语言指的是利用声音、影像方式为观众传达电视所要表现的内容,采用一系列高端手段使得观众的视觉与听觉都可以获得高层次的享受[2]。电视语言中必须要具备剪辑切换、灯光照明、合成编辑等技巧,充足的辅助功能才能让电视语言得到完美表现。电视语言至少包含画面语言、解说语言、字幕语言、现场语言四个部分。
(一) 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是采用画面编辑和纪实拍摄的途径传递有效信息的一种语言方式,是最为常用的电视语言。想要运用好电视语言,必须先重视拍摄技巧。并且对于画面语言而言,拍摄只占其工作量的一半,必须先通过素材剪辑才能真正传递有效信息[3]。画面剪辑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因为新闻具有时长,要求剪碎信息量大的画面,这样易对画面语言的真实感与连贯性产生了不良影响。过于破碎的画面虽然也能够形成逻辑链,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电视画面的真实性,电视工作者应当最大程度地保留具有大信息量的连贯画面。
(二) 解说语言
在信息学的范畴中,解说语言属于间接信息,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画外音、解说词、旁白等。解说词为画面而服务,可以算是画面的补充[4]。有时电视新闻的文稿并不是一篇完整文章,上下段落无法连贯,当文字结合画面时才能完整有效地表现出作者的意图。电视是一种视听艺术,同报纸、广播不同,电视将画面语言当作本位,将解说语言当作辅助,如此才能做到图文并茂。
(三) 字幕语言
字幕语言分为三种,一是解说词以字幕形式出现,二是对于画面的解释,三是字幕语言可以独立表达信息,不附属于画面与解说[5]。字幕语言除表明事件的时间、地点、画面信息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词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能够提供旁白的语言形式无法涉及的信息。尤其在民生新闻类栏目中字幕语言被越发广泛应用。
(四) 现场语言
现场语言即人们常说的“同期声”,包含现场实况录音、同采访对象的对话、记者现场提问等。现场语言可以算作电视语言的本体,合理应用现场语言可以给予观众直接的声音,让新闻更具现场感与真实感[6]。
二、 运用电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电视作品的创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通过电视作品能够体现出国家情怀、历史记忆、现实生活、人文精神,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风格。电视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运用电视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能够有效传递主流价值。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曾推出的纪录片《重生》,把中国共产党由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的奋斗发展史完整呈现出来,展现了中国命运的抉擇与出路,把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呈现给观众。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部分人却对于中国发展道路并没有足够的理解和认同。电视工作者应当依靠丰富的历史资源,发挥一定的学术想象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故事能够演绎出中国风格,中国精神可以成就中国梦想。新时代的电视行业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依托,紧紧跟随国家大政方针,形象解读主流文化与国家政策,制作出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精良品质的电视作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能够丰富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与传播形式,好的中国故事应当具备厚重的内涵、质朴的情感、纪实的心态与现代的文风,优质的中国故事,需要拥有独特的意蕴和气质。在融媒体环境下,新时代想要制作中国故事需要在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拓展行业格局,合理运用电视语言。
三、 新时代语境下运用电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一) 打造多元传播主体
政府主导结合公众参与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党委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媒体、新闻发言人和专家学者等是传播的骨干。中国民众是中国故事中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多元的传播主体可以壮大讲述中国故事的力量。电视工作者同样是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应当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二) 推进话语体系创新
想要讲好中国故事,电视工作者必须重视话语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中国故事的影响力与感染力。电视工作者需要细心梳理研究,把中国理念、中国成就、中国立场同国际社会的关注相结合,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议题话题。电视工作者应该重视寻求中外利益的交汇点、情感的共鸣点、话语的共同点,把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同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与表述习惯相结合,最大程度扩大中国故事的影响力。
(三) 建设立体传播格局
建设立体的传播格局可以有效拓宽讲述中国故事的渠道。建設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相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借力、中国媒体与外国媒体相合作的媒体对外传播体系,能够更大程度提高媒体对外传播能力。例如,电视工作者在进行企业宣传时可以把开展经营活动结合履行社会责任,把建立企业形象结合展示国家形象,努力推动企业“走出去”。电视工作者可以借助现有的智库资源,构建一批智库高端的对话交流平台,增强我国在国际方面的主导权。
(四) 把握分众化的趋势
电视作品是空间语言和时间语言的立体组合,不同的受众所习惯或喜爱的电视作品也是不同的。中国故事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其不同受众群体对待中国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认知和不尽一致的信息需要。电视工作者想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的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与思维习惯,对国外受众进行深层次细分,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更大程度地提升其有效性与精准度。
(五) 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若要为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定的文化基础,应当加快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步伐。中华文化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电视工作者应当推动中华文化更远地“走出去”,增强文化自信[7]。语言是一种艺术,电视语言同样也是一种艺术,电视语言能够丰富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使得更多受众被中国故事所感染。
(六) 强化外宣理论研究
优秀的中国故事需要拥有优质的理论内涵,电视工作者应当强化理论研究,总结对外传播规律,积极重点讲述中国故事的经验,体现中国故事的时代性。电视工作者还应深入研究外宣工作所面对的挑战,把想讲述的话题建议同国际社会关注相结合,借助电视语言帮助中国故事更好的“走出去”。电视语言可以让电视内容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让更多的观众一同进入故事中,电视工作者需要充分发挥出电视语言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作用。
四、结 语
现今中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新起点、凸显着新矛盾、孕育着新思想的时代,在此背景下,电视事业正在积极寻找自身的改造和升级[8]。新时代对于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电视不仅应当在新时代中寻找新的意义,同时还需注意于时代背景下的推广传播。当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剪辑等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电视工作者需要重视电视作品发展中电视语言的作用,如此才能更为真实地展示电视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使电视作品变得更有意义,从而吸引更多受众。新时代语境下科学合理运用电视语言能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提升其影响力,带给人们更多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刘光磊,陈节.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途径探析——以广师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18):68-70.
[2]胡献忠.新时代政治语境下的共青团发展图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5):12-19.
[3]刘惠玲.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语境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价值探讨——以海口市A高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14):60-63+71.
[4]简圣宇,杨耀耀.创新创业视域中的《清稗类钞》所涉毛皮服装史料谈——新时代语境下本科生“学术性学习”研究系列之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3):76-80.
[5]覃基笙,黄宁.基于修辞学视角的人物访谈互动活动研究——评《人物访谈电视节目互动修辞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1):130.
[6]李玉薇.下一代视听发展趋势和广电网络融合升级解读——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先生[J].广播电视信息,2020,27(12):6-7.
[7]周俊清.城市广电传媒产业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为例[J].视听界,2020(6):73-75+78.
[8]陈连虎,刘晓峰.立足自身谋发展 创新扶贫走在前——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主任杨一曼女士[J].广播电视网络,2020,27(11):17-19.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0-12-21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语境下运用影像语言讲好晋商故事的策略研究”(2019W215)。
作者简介:郝俊红,女,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郑英,女,山西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王娇雪,女,山西工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