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否改善就业结构?
——基于省际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2021-08-30胡长玉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

胡长玉,伯 娜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一、引言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骤升,大量企业因产能过剩、出口压力骤升等出现倒闭潮,使得中国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棘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就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呈现逐步下降、缓慢增加和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但是,三个产业产值比重和吸纳劳动力数量严重不成比例,表现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没能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针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的不协调现象[1],如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克拉克(1940)认为,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减少而在二、三产业增加。[2]西蒙·库兹涅茨(1971)深化了克拉克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全部劳动力中,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趋于上升。[3]与克拉克以及西蒙·库兹涅茨选取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不同,希克斯指出,欠发达国家如果选用资本密集程度过高的技术,那么就业增长在新兴部门可能减慢,最终会抑制就业增长。[4]刘易斯研究表明,如若将工业化早期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分为城市现代化产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那么,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的传统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可以为现代产业部门提供充足劳动供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劳动力成本低而得以迅速扩展,越来越多的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得以利用,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居民收入得到显着提高。[5]此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就业结构随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探究也在进行。[6]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结构偏差系数、就业弹性、产值结构等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7];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8];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1,9];研究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流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10-11];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失衡的基础上研究造成失衡的原因[12];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13];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作为中间变量,分析房价上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同影响[14];分别就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研究[15]等。

纵观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关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大多是理论评述或是数据的简单比较分析,实证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仅仅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或者产业结构优化;构造结构变化度、结构变化的协同系数和结构偏离度等指标[10,16],定量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本文认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优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基础,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在更高的水平上优化,因此,简单探究其中一方得到的结论是片面的。第二,中国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17],2015 年达到人口红利最高点[18],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或三次产业中的流动和配置会产生联动反应,将三次产业割裂开研究是不合理的。第三,现有研究中鲜有考虑到区域单元间存在的空间联系和相关性,因此,需要探究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改善的空间溢出效应。综上,本文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指标,构建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中国省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测度空间溢出效应,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就业结构改善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三、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改善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优化,经济系统中出现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创新推动新兴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发展,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增加。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现状是第一产业呈现高就业特征,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呈现低就业特征,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发展不充分;第三产业就业潜力仍待挖掘。[19]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于就业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假设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就业结构改善。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改善的空间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改善的空间效应表现为:(1)邻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增加,进而导致本地剩余涉农劳动力跨区域流向邻近区域的二、三产业,所以邻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本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呈负相关,促进本地就业结构改善。(2)劳动力流动取决于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差异,邻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得该区域劳动力价格比本地更加具有竞争力,此外,第二、三产业中高素质人才占比要远大于第一产业[20],这种价格信息率先被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得到,进而影响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因此,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吸引了本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向邻近区域的二、三产业流动,即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可能表现为抑制本地的就业结构改善。

假设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优化的空间效应表现不一。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本地的就业结构改善,表现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而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抑制本地的就业结构改善,表现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变量选择

1.就业结构(gy):借鉴周兵和徐爱东的做法,[21]采用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之比来衡量中国省际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结构转变。

2.产业结构优化(cyh):借鉴干春晖等人的做法,[22]采用泰尔指数作为度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其中泰尔指数的公式为:

式(1)中Thile表示泰尔系数,y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y表示三次产业的总产值,l表示就业,n表示产业部门数。若Thile=0,则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相反,则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

3.产业结构升级(cyg):现有研究中存在两种指标衡量方法,一种是根据克拉克定律,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来度量;另一种是使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百分比来衡量。[22]虽然在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但是,现阶段第二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综上,产业高级化水平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衡量。

4.基于现有关于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表1为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

表1 控制变量

(二)权重矩阵选取

本文选取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作为W1,该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方式如下:

式(2)中dij为地区间的距离,根据各省份省会城市的大圆弧距离(地球表面上经纬度计算出的最短距离)来测算,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基础信息中心网站,为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另外,构建0~1矩阵W2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2—2015年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本文指标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2。

表2 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Moran’s I指数法是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的前提,表3为使用stata14计算的2002—2015年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Moran’s I指数,Moran’s I指数均显著。该结果表明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表3 Moran’s I指数以及显著程度

(二)模型选择

1.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就业结构受滞后期影响,同时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减少由于遗漏变量而导致的估计偏误。因而本文选用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为基础展开实证,该模型设定如下:

2.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由于关键解释变量也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因而本文同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以考察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式(3)(4)中,lgyit为被解释变量,X1是解释变量矩阵,X2是控制变量矩阵,W代表空间权重矩阵,ρ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回归系数,β2与β3代表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系数,β0、β1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ηi、εit分别是个体非观测值和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计量结果分析

根据所设定的动态空间滞后面板回归模型,表4中的模型(1)和模型(2)为分别选取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1与0~1矩阵W2作为权重矩阵的结果。两模型的LM Lag(Robust)均通过检验,空间自回归面板模型(SLM)选择合理。同时,两个模型调整的R2的值都大于0.99,模型拟合结果较准确。从不同权重矩阵下回归结果看,是比较稳健的。

表4 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其中产业结构升级(lcyg)的系数值都为正,产业结构优化(lcyh)的系数值都为负,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了就业结构改善,证明本文的假设1正确。Wxlgy的系数值显著为负,表明就业结构(lgy)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邻近区域的就业结构改善与本地就业结构的改善呈负相关。L.lgy的系数显著为正,即就业结构的前期状态对当期的就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就业结构的改善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新凯恩斯主义中工资刚性的原因——劳动合同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实中不存在古典主义中要素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条件,企业现在的决策会受到前期投资和生产规模的影响,所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一般较小。

控制变量中,城镇化率(lczh)的系数值为正,这说明城镇化率与就业结构改善是同向的,这与刘爱英和姚丽芬的研究结论相似。[23]对外依存度(ldwy)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进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中国就业结构改善。其中,我国出口利于第二、三产业就业,但是,进口却对第二产业就业起抑制作用。[24]究其原因,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要大于进口贸易,促进了就业结构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lgdz)的系数为负,第一、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当期对就业有“挤出”效应[25],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负相关。科学技术水平(lkj)会抑制就业结构的优化,研究结论与钟仁耀等、董理和史小龙的研究相似。[26-27]经济发展水平(lpgdp)对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西蒙·库兹涅茨的结论吻合。[3]

2.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计量结果分析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较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优点是可以进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模型(3)和模型(4)分别是基于权重矩阵W1和W2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两个模型的Wald和LR检验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同时,调整的R2的值均大于0.99,表明选择空间杜宾模型回归是合理的。此外,从模型(1)到模型(4)可以看出,回归结果是比较稳健的。

各模型回归结果中,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值明显大于产业结构优化系数值,因此,产业结构升级比产业结构优化更加利于就业结构改善。所以,现阶段解决“用工荒”“就业难”等就业结构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产业结构升级。Wxlcyg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本地的就业结构改善,Wxlcyh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抑制本地的就业结构改善,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但是,Wxlcyg的系数值远远大于Wxlcyh的系数值,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缓解产业结构优化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Wxlczh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邻近区域城镇化水平提高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可能是由于中国农村居民越来越多地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作,所以农村居民的市民化、城镇化对就业结构影响不显著。Wxlkj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邻近区域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会抑制本地的就业结构优化,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这可能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显著的原因之一——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有关,区域之间的技术扩散比较迅速,导致本地产业中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Wxlpgdp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本地就业结构改善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可能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关心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失业风险等因素[28],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基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不协调的现实背景,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指标,同时,考虑到区域单元间存在的空间相关性,构建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省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促进了就业结构改善,但就系数值而言,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大于产业结构优化,所以现阶段解决“用工荒”“就业难”的就业结构难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就业结构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和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当期的就业结构显著依赖于该区域就业结构的前期状态,临近区域的就业结构改善阻碍了本地就业结构改善。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学技术水平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临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就业结构改善,临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与科学技术水平阻碍了本地就业结构改善,但是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缓解产业结构优化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能加速就业结构的改善;而城镇化的推进、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就业结构的改善,但它们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二)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从促进就业结构改善、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将产业结构升级放在解决“用工荒”“就业难”等就业结构难题的首位。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产业,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制造业,增加就业。同时注重产业结构升级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鼓励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政府要坚定地推动市场化改革,逐步打破行政性的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信息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引导作用,改变中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的资源配置现状。

第三,政府应当营造利于就业增长的投资环境。社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的核准都应将增加就业作为参考标准。适当引导国家信贷和社会资本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按照市场要求让各行业部门具有获得资本要素的公平机会。

第四,政府和企业要营造创新的软环境。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不仅要关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该完善法制,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产学研创新型研究平台,宣传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创新文化。

第五,政府应当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当前中国出现的“用工荒”“就业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与此同时,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措施也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