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尔吉斯斯坦国对中国文化的感知研究*——基于WEKA平台对小样本问卷调查的分析

2021-08-30郭继荣车向前

情报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中亚民众

张 欣 郭继荣 车向前

(1.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 710049;2.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 710127;3.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 710072)

0 引 言

中国与中亚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亚国家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是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中亚地区也成为中国当代对外知识视野和知识需求日益关注的重要区域。20世纪90年代中亚各国独立后,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起友好的政治外交关系,双方在经济贸易、基础设建设、地区安全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然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古丝绸之路到当今“一带一路”,心之相通都源于不同民族对文化交流交融的向往参与和文明互鉴。本文拟选取吉尔吉斯斯坦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使用WEKA平台挖掘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并通过数据系统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构建出分类模型,并进一步展开聚类分析,明晰中国文化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感知现状。本文选取吉尔吉斯斯坦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吉国是中亚五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也是我国南疆进出中亚的重要通道,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在中国与中亚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的稳定支撑角色;此外,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经济上与中亚其他四国脉脉相通、休戚相关,文化与语言上更是同根同源因此,中国文化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兴趣点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亦可通过对其定量分析来预测中国文化在中亚其他四国感知程度,继而为促进我国与中亚五国的文化交流提供对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亚的纵深发展。

1 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对于中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为宏观研究,侧重分析传播路径和策略,如李鸿亮等指出中华文化在中亚的认知度与美俄等国家文化认知度的差距,提出通过多渠道的认知方式为中亚民众提供直接感受和接触中华文化的途径[1];刘斯琴高娃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应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增强民族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等路径[2];梁聪聪以来两所大学的华中亚留学生为对象,从媒介接触、中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认知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提出创造媒介接触环境、增加相应的活动课程、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包容性等提升策略[3];赵晓佳梳理了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并从政治、经济、人文往来及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特点[4];李建军指出,中华文化走向中亚应运用主体间性的原则,强调文化交流、谋求区域重叠共识[5]。其他还有刘雪琳、李宇等从新媒体的角度分析的文化传播模式[6]、倪建平等从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构建力、文化传播及国家形象构建等方面的分析等[7]。上述研究都分别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中国文化在中亚认识的可能性及路径,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目前的研究方法上多是从我国的文化外推的视角进行阐释,多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学界采用定量的方法中亚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做出系统的研究和调查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对WEKA(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平台的应用研究方面,目前WEKA多用于金融、医学及互联网领域。突出的有:工程与项目管理方面的如李爱关于航空发动机磨损故障智能诊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8]、马晶等基于Weka平台展开的C4.5算法在影像分类中的应用等[9],互联网及金融方面的如戴琳等基于WEKA平台进行的移动客户流量消费分析[10]、陈雪改基于P2P互联网金融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11]。但就研究领域而言,目前WEKA在文化领域方面的应用非常少见,少数如申堃关于数据挖掘在网络传播质量信息的抓取及预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对以WEKA实现使用贝叶斯分类分类器做了一定探究[12]。通过上述对WEKA应用领域的概括可以看出,它目前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研究方法逐渐成熟,能为本文方法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拟使用WEKA软件系统定量分析中国文化在吉尔吉斯斯坦国的认知现状,构建出分类模型,以明确其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

2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

2.1研究思路本研究以探究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接受度为目的,集中探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a.吉尔吉斯斯坦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感知情况如何?其兴趣点集中于具体哪些元素?各个兴趣点元素之间有何关联?

b.吉尔吉斯斯坦国民众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文化?这些渠道能否满足中亚五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

c.基于此,应采取何种手段更好提升中国文化在该国的认知与接受度?

由此,本研究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从中国文化认知意愿、认知媒介、认知内容和认知效果四个维度去考量我国文化在该国的认知现状。就中国文化认知内容的调查与探究而言,鉴于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泛泛而谈并无益于现状的把握,因此本研究将中国文化按照传统思想、传统节日、中国建筑、宗教哲学、民间工艺等主要方面进行分类调查,以得出该国民众对我国文化感兴趣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WEKA为工具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探析其感知兴趣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认知逻辑,以更好明晰现状、提出对策。

2.2方法与数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获取基础数据。研究者于2018年底通过微信、Instragram等社交软件平台将110份问卷发放至吉尔吉斯斯坦国,一个月后进行网络回收。调查问卷涉及调查者的年龄、学历和职业,设计了对中国文化认知的意愿、认知媒介、认知内容(中国文化符号)及认知效果共计27个调查问题。由于俄语是吉尔吉斯斯坦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本问卷调查采用俄语与汉语双语的方式进行编写,以方便被调查人员透彻的了解问题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回收问卷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信效度检验,保证供分析使用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整体进行描述性分析,筛选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基于此,采用WEKA平台展开数据挖掘。作为一个开源的数据挖掘工作平台,WEKA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高集成化的智能算法及良好的可视化及过程化展示,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在获取文化感知基础数据后,利用选择出的属性构建算法模型、展开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其流程概要如图1所示。

图1 WEKA平台数据挖掘流程图

3 数据分析与讨论

3.1数据预处理与信效度检测

3.1.1 数据预处理 在110位被测者中有超过90%的是25至35周岁的年轻人,83%的人来自企事业单位和在校学生,70%的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选取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展开调查,原因在于其代表着吉尔吉斯斯坦的认知主体,对他们的了解对如何提高我国文化在该国的认知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问卷的27个问题中是否愿意去中国、是否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是否愿意看中国电影、是否愿意看中国艺术演出、社交圈内是否有中国朋友、是否对了解到的中国文化感兴趣及是否想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国等7个问题属于李克特五级量表问题。如果被试者在上述7个问题中都选择了“不确定”,则表示受测者本身不能确定自身是否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同时,本研究将其它无序的单选和多选题统一定义成二分类问题,即0代表未选择了该项,1代表选择该项。接着,对其余项目的Q矩阵进行求和评分,筛除得分小于21分的对象及答题时长小于180秒(S)的被试者(根据预测试,认真答完此问卷需要180秒的时间)。将这些问卷去除后,剩余的有效问卷为106份。

3.1.2 信效度分析 将预处理后的问卷数据导入SPSS中,选择向量分析,选取α模型,取所有问题中的项目检验问卷的可靠性通过初步的相关性分析。去除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项目后,Cronbach's Alpha值为0.6,表明问卷通过一致性检验,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分析。

3.2描述性分析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

3.2.1 数据统计及结构分析 本部分从被试背景、意愿、媒介、认知内容、认知效果五方面就吉尔吉斯斯坦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梳理。

就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方面来看,被试者中大多数人都愿意来中国旅游(63.21%),也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89.63%)。被试者多通过观看中国电影(79.25%)和艺术演出(73.59%)来了解中国文化。有68.87%的被试者人来过中国,但是这些来过中国的人认为他们所见到的中国和在本国了解到的中国不完全一样(62.26%)。由此可见,大多数被试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均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些人中,高学历的被试者,以及25~35岁的中青年人比中老年人对中国文化显示出更为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其原因在于青年群体和高学历群体在该国文化引领和社会舆论导向上有较大影响。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是影响“民相亲”的重要因素。

认知媒介方面,被调查者多通过互联网(58.49%)了解中国文化,他们中只有少数人(36.79%)的社交圈里有中国朋友;他们能看到的社交软件上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但并不多(43.40%)。我国央视的人文地理节目《走遍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栏目(49.06%),除此之外,该国人民更多地通过其他栏目了解中国文化(51.89%)。

认知内容方面,孔子(91.51%)、成龙(89.62%)、李小龙(85.85%)是吉国民众较熟悉的中国人物;剪纸(61.32%)和书法(61.32%)是吉国人较为了解的中国民间艺术形态;宫殿(72.25%)为最熟知的中国建筑形式;绿茶(85.85%)和太极拳(52.83%)是其较为了解的中国人生活方式;春节(86.87%)、阴阳(68.87%)和道教(53.77%)是其较为了解的中国文化内容。同时吉国民众对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65.09%)及中国哲学观念(55.66%)有着更为强烈的意愿。

认知效果方面,88.68%的被调查者都对中国文化表示感兴趣,大多数被调查者愿意通过更多的渠道认知中国文化,并且占半数以上的人认为体验中国的生活方式是更为便捷的认知中国文化的方式。目前了解中国的媒介中官方交流(16.98%)和民间交流(27.36%)的占比并不大,国际组织作为媒介占比为34.91%。

整体而言,被试民众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充足的兴趣,但在认知媒介、内容与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将在下文的讨论分析中进一步展开。因篇幅所限,数据统计及结构分析部分的“中国文化了解意愿、认知媒介”和“认知效果”部分只列举了占比最大的数据,其他占比不大的数据不再一一列举。

3.2.2 关联规则分析 本文通过对上文对数据的系统性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挖掘出了所有的高频数据组,再挖掘这些高频数据组中产生的关联规则,以期在数据中发现数据深层的相关性。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选取前40组关联性较高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关联组别进行分析。

强关联组分析如下:

a. Q14|A3=1 Q14|A4=1 88 ==> Q14|A1=1 87 lift:(1.08) lev:(0.06) [6] conv:(3.74)

b. Q14|A4=1 91 ==> Q14|A3=1 88 lift:(1.08) lev:(0.06) [6] conv:(2.36)

c. Q20|A1=1 92 ==> Q14|A1=1 87 lift:(1.03) lev:(0.03) [2] conv:(1.3)

d. Q19|A1=1 91 ==> Q14|A1=1 86 lift:(1.03) lev:(0.03) [2] conv:(1.29)

e. Q13|A1=0 94 ==> Q14|A1=1 87 lift:(1.01) lev:(0.01) [0] conv:(1)

f. Q13|A1=0 94 ==> Q14|A3=1 87 lift:(1.03) lev:(0.03) [2] conv:(1.22)

g. Q14|A3=1 95 ==> Q13|A1=0 87 lift:(1.03) lev:(0.03) [2] conv:(1.19)

h. Q14|A1=1 97 ==> Q13|A1=0 87 lift:(1.01) lev:(0.01) [0] conv:(1)

以上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熟知如李小龙(Q14|A4)、成龙(Q14|A3)和孔子(Q14|A1)等中国人物。据对部分被试访谈得知,他们是通过观看与中国功夫有关的电视电影来了解李小龙和成龙,通过观看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及中文课了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同时,通过关联性分析还发现,了解孔子的人也大多了解我国的绿茶(Q19|A1)和春节(Q20|A1),这与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且被调查多数为企业职员和在校学生,其中不乏来中国工作或留学的人员。上述关联规则还表明孔子(Q14|A1)、成龙(Q14|A3)等这些被他们所熟知的中国人物(Q13|A1)并不是由通过《中国之声》该栏目了解到的。

3.2.3 数据的聚类分析 根据本调查问卷的特点,本文将调查数据分别做两种聚类研究。

a.将被调查的106人按照是否来过中国分类,聚类分析他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意愿,见表1。经过统计,有69%的被调查者表示来过中国(73人),31%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来过中国(33人)。其中高学历的被调查者大多有来华的经历,这与他们在中国的工作或学习经历有关。没有来过中国的被调查者比来过中国的来华旅游的意愿更强。无论他们有没有来过中国,被大多数调查者都有一些中国朋友,且均表现出与中国朋友有或多或少的交往。他们对了解到的中国文化都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且渴望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国文化。

表1 被调查者对中国文化兴趣的聚类分析

b.按照对中国文化认知的不同媒介和内容将被调查者分为两类,见表2。经过聚类分析可见,互联网(包括微信、微博或个人主页)是吉尔吉斯斯坦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而纸媒(报纸、杂志、期刊等)、广播或电视及中国朋友对他们认知中国文化的帮助甚微。诗人李白、园林建筑、戏曲、太极拳和哲学思想等这些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并不是为所有被调查者所熟知。

表2 被调查者认知媒介和认知内容的聚类分析

3.3讨论分析由此,综合上述研究,从数据结果可见,目前吉国民众对于我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标识和经典人物有较好的感知,对文化内涵的了解有着强烈的兴趣,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存在如下无法忽视的不足:

a. 传播渠道狭窄,感知方式贫乏。从描述性分析可见,现有传播渠道与无法充分满足吉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强烈意愿与需求。虽然《走遍中国》作为极少数的落地频道为该国民众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但关联规则清晰地表明,作为新疆广播电台对外节目总称的《中国之声》栏目(Q13|A1)并不是被调查的吉尔吉斯斯坦国人较为熟知的认知中国的栏目,诸如孔子(Q14|A1)、成龙(Q14|A3)这些被他们所熟知的中国人物也并不是由通过该栏目了解到的,相反,聚类分析亦显示,传统的纸媒、电视节目等作为吉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已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社交app等方式,而在现有的中华文化对中亚国家的传播体系中,这些媒介的作用似乎并未有明显体现。

b. 传播内容老旧,文化感知与现实有偏差。上述数据中,通过各类报道、观看电影、孔子学院教育等方式,孔子、功夫、春节等传统文化元素在吉国民众中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但于此同时,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现当代文化建设成果与形态、中国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介绍并不多,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对文化认知在现实语境中出现一定偏差,即吉尔吉斯斯坦国人通过网络媒体等媒介了解到的中国为何与来过中国的该国人了解到的中国现状不完全一致。

c. 文化外推针对性不强,阐释深度亟待加强。从描述性分析与聚类分析可见,相比孔子和功夫明星,被调查者对我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唐代诗人李白的熟知程度仅为52.83%。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的碎叶城(今托克马克),堪称连接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最重要的传统纽带之一。对该人物的认知度偏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有对中亚的文化传播缺乏针对性、本土化策略;同时,虽然民众对孔子、阴阳观普遍有所了解,但通过对部分被试访谈,结合问卷调查中呈现的对中国哲学思想强烈的认知意愿可知,现有的文化符号的传播浮于表面,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没有得到充分阐释,遑论进一步提炼、展示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再次,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阐释不足。譬如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自中国中原地区至中亚七河地区的5000公里路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新的世界遗产,但目前对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内涵阐释与传播依然远远不足,无法做到让人们深刻感受和全面认识丝绸之路文化。

d. 交流主体单一,民间交流尤其不足。目前,据国家汉办统计,截止2019年6月中国在中亚已设立13所孔子学院,其中哈萨克斯坦有5所,吉尔吉斯斯坦有4所,乌兹别克斯坦有2所,塔吉克斯坦有2所。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留学生留学的优选目的国之一。这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亚年轻人成为了在其本国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近几年来,中亚地区出现的汉语热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但就本研究的分析显示,从方式方法上,我国在吉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更多地单纯地以政府机构和官方组织为主体,尚未形成多元主体的格局;吉国民众的社交圈内,中国朋友数量并不多。尽管该国民众对实地到访中国、与中国人做朋友有着强烈兴趣,但民间交流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也导致其无法多方位、立体地了解、感知中国文化。

4 启示与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及基本发现,本部分就中亚地区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感知的提升路径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4.1构建融媒体平台,开辟传播路径要在中亚国家做好社情宣传,需要开拓更多传播路径,这其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平台载体和新媒体、融媒体平台,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舆论影响,以小博大,加强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本文研究显示,传统的纸媒、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方式在中亚的影响力正在全媒体时代逐步衰弱,因此要更为注重其与新媒介的结合。如2015年发布的哈萨克语手机客户端“知中国——新丝绸之路”,成为全球第一家使用哈萨克语专门针对中亚地区推送中国信息的移动平台,为促进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后期针对其他国家亦可以此为参考,充分发挥多语种app、数字电视/电影/广播等新力量,搭建民众感知中华文化之平台。

4.2内容与时俱进,彰显现代文明魅力中亚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功夫、孔子等文化符号中,这与时代需求与现实需要依然有着不小差距。事实上,长期以来,大多数中亚人依然视俄罗斯文化为一种比当地文化更先进的文化,因此应充分借助议程设置,将我国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渗透在中国改革30年的巨大成就的宣介中,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由此,传播内容应在兼顾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代文明、现代生活之精髓,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是弘扬现代文化、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充分满足民众了解我国发展与文化建设现状的强烈意愿。

4.3挖掘本土题材,亲近当地受众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在中亚的传播内容单一且比较陈旧,一定程度上导致受众兴趣降低,对文化符号并不能产生亲切感,对内涵的理解流于空泛,仅仅拘泥于满足猎奇心理,缺乏深刻且直观的认知。实际上,中亚五国每个国家境内都有丝绸古道穿越,古道所经之处,遗留下众多历史故事和文化遗迹,是我国文化传播中最具价值的文化资源,也能为讲好以“和谐”“包容”为核心的历史与现代的中国文化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应充分发掘之、弘扬之;同时,要深入探寻连接双方文化之纽带,如中吉民众都有充足兴趣的文化符号—李白,虽然前期已出版相关俄语诗集,但狭窄的受众导致其影响力并不大,因此要创新方法以促进传播的受众面,如可大力发展碎叶城旅游,双方共建“李白城”、共设“诗仙节”,广泛吸引中吉民众,以全新文旅项目打破文化隔阂,深化对文化标识的理解。

4.4多元主体参与,展示多维形象目前,我国文化在中亚的传播主体中,除外交、文化官方部分外,记者站、孔子学院、文艺团体是主力军。实际上,民间交往中的华人华侨、留学生社团、走出去的国营企业乃至出国旅行团队等同样以不同方式、在不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不仅如此,因为其身份接地气、交流方式直观、对话内容多元,因此在民心相通与文化沟通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要充分重视民间交往中的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如加强在中亚华人的教育、在中亚国家的大学或与中国有学术交往的群体中培养更多“中国通”、注意民间交往中对对方民族情感与宗教情节的保护等等,充分展示友好、和平、文明的中国新形象。如近年来通过乌兹别克斯坦知名作家和各方努力,我国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作品《猫城记》乌兹别克斯坦语版成功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行,填补了相关文学翻译的空白,成为中国文学文化在乌传播的重要成果,推动这一行动的民间力量不可谓不强;再如近年有上千名土库曼青年学生在中国学习,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理念带回土库曼斯坦,成为两国民间交往的新生力量,为中亚民众讲好中国故事开辟了新路径。

5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3]。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流动呼唤中华文化在参与世界性文化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关键在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由此如何更全面了解我国文化、特别是文化符号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程度和认知现状,对于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调查问卷、WE-KA平台对文化数据进行分析,严格遵循软件本身特点并结合研究对象的特色,科学规范地得出了关于中亚五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符号的接受与认知现状。调查问卷反映了中亚五国民众对于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主要方面,也揭示了我国在进行文化外宣中应拓宽传播媒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为后续研究我国文化外推的路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五国认知中国文化的内容和路径研究,对于我国研究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往来也有一定的启示。唯有坚持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学互鉴,增进我国与中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对外文化宣传中坚持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夯实“一带一路”长远发展民意基础,真正打造互惠互利的中亚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吉尔吉斯斯坦中亚民众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White Elephant
当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形势
中国与中亚关系的里程碑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