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2021-08-29孙利玲黄伟乐黄尚武王珊珊
孙利玲 黄伟乐 黄尚武 王珊珊
脊柱矢状位失衡是由于退行性改变、暴力冲击性骨折、畸形等因素引起的躯体失衡,动力机制不能满足代偿,而出现矢状位垂直轴>5 cm 的疾病类型[1]。老年人群由于受骨质疏松等因素影响,骨质稳定性差,相对更加容易发生脊柱矢状位失衡。常见的矢状位失衡类型包括颈椎后凸、胸椎后凸、胸腰椎后凸、腰椎后凸、下腰椎后凸、球形后凸、骨盆后凸等[2]。其中胸腰椎日常受力较大,矢状位失衡的发生率也较大,相对治疗难度也更高[3]。脊柱矢状位失衡可引起背部疼痛、疲劳、行走困难等相关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本研究主要探讨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52例,其中男20例,女32例;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70.29±5.68)岁。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②年龄60~80 周岁。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不全患者;②治疗前后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不全患者;③骨骼成熟前形成的脊柱后凸畸形;④有脊柱肿瘤史;⑤有脊柱感染史。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个人信息、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等。根据相关资料,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统计分析患者的病因、症状、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1.3.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案。应用非甾体类药物、肌松剂、脱水等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适量应用镇静、镇痛药物治疗。要求患者改变生活作息习惯,以硬板床垫替代软床,指导患者多休息,避免劳累。指导患者坚持日常运动锻炼,以练习太极拳、步行等方式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指导患者佩戴支具,以帮助增强脊柱稳定性,减轻对增生下关节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的牵拉与压迫。应用理疗方案,可以进行光热、蜡疗、超声、激光、电刺激等理疗方案,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吸收,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应用中药外敷治疗,拟中药消炎、止痛、活血、强骨等方剂,加水浸泡、蒸煮后于患处附近进行热敷,或加酒热敷,或熏蒸等。应用中医推拿,改善患者脊柱矢状位失衡症状。应用手法调整、牵引疗法,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生理关系,松弛痉挛组织,减轻椎管内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统计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合并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线、矢状位垂直轴等矢状位平衡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应用VAS 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 分,分值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 52例患者病因包括骨质疏松25例(48.08%)、脊柱创伤10例(19.23%)、脊柱结核8例(15.38%)、肌源性脊柱后凸4例(7.69%)、脊柱炎2例(3.85%)、脊柱相关肿瘤2例(3.85%)、脊柱非特异性感染1例(1.92%)。
2.2 临床症状 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背部疼痛52例(100.00%)、身体前倾42例(80.77%)、疲 乏33例(63.46%)、行走困难18例(34.62%)。
2.3 合并症 患者的合并症包括椎管狭窄12例(23.08%)、腰椎间盘突出10例(19.23%)、陈旧性椎体骨折5例(9.6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9.62%)。
2.4 治疗前后矢状位失衡相关指标比较 52例患者治疗后胸椎后凸角(23.59±3.82)°、腰椎前凸角(44.52±7.86)°、骨盆倾斜 角(57.36±4.64)°、矢状位垂直轴(4.21±1.02)cm 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的(19.84±5.86)°、(28.56±10.18)°、(65.86±6.68)°、(6.34±3.69)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矢状位失衡相关指标比较(,n=52)
表1 治疗前后矢状位失衡相关指标比较(,n=5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5 治疗前后VAS 评分 患者治疗前VAS 评分为(6.67±2.86)分,治疗后为(3.62±1.56)分;患者治疗后VAS 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512,P=0.0000<0.05)。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引起老年人脊柱矢状位平衡的病因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骨质疏松、脊柱创伤、脊柱结核等。从既往研究以及本研究观察结果可以发现,当老年人发生矢状位失衡时躯体容易产生前倾[4]。躯体前倾会影响患者日常站立、行走稳定性,容易导致摔跌等情况,从而加剧身体骨骼骨折风险。为维持人体正常站立、行走稳定性,需要消耗人体更多的能量,进而导致患者更容易产生疲乏等症状[5-8]。
目前对于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治疗首选保守治疗方案,如加强髋部、腰部后伸肌肉训练、停止体力劳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佩戴支具、外敷中药、理疗、手法复位、牵引治疗等,如此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治疗痛苦,同时也能节约治疗费用[9]。在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案治疗时,单纯应用一种治疗方案通常无法显著改善患者相关症状,而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即综合疗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应用综合疗法时,可根据患者症状、病因等不同,选择符合患者具体病情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应用综合疗法时,通常需要长期坚持相应治疗方案及有利于病情的生活方式,一般在持续治疗1~3 个月内可以见效。当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方案6 个月以上相关临床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时应考虑改变治疗方案,应用外科手术方案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颈椎弓根椎体间截骨术、Sminth-Petesen 截骨术和多节段截骨术[10]。多数患者在经过相关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发病因素较多,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身体前倾,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陈旧性椎体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是其常见并发症。脊柱矢状位失衡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临床应积极进行治疗。综合治疗方案可作为治疗脊柱矢状位首选,但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选用手术方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