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驱动“科教—产教—课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
2021-08-28郑建娜贠明辉杨道国
蔡 苗 郑建娜 贠明辉 杨道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1 背景
1.1 国内外对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及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
2005年起,我国正式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对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在基于 OBE教育理念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更是重点考核内容之一。然而,当前实施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存在培养目标模糊、趋于形式化、实践成果难以持续、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019年教育部意见指出要改进实习运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并且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成果转化目标成为高校改革的关注重点。自2015年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机制、健全体系,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近年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由2014年的23.3万件到2019年的45.3万件。据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水平。2020年我国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意见表示将专利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以及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不单纯考核专利数量,更加突出转化应用。
国外众多高校注重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融入教育方法已多年。至2007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从1985年的250门左右增长到5000多门。研究型大学创造了新创业导向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实现师生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英国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实践,除项目研究之外,还很重视项目落地,给予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相应补助。
1.2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困境与改革机遇
近年,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非常活跃,如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比赛项目、科教协同创新项目等。各高校以获立项项目或获奖级别比赛的数量为专业实践培养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困境体现在:(1)学生创新目的,大部分停留在专利、论文、项目结题、比赛拿奖等业绩上,仅追求成果化。学生直至毕业时仍难以理解知识的应用技巧,甚至知识被逐渐遗忘;学生参加工作时也仅是持有专利、论文、获奖等列表,缺乏技术、市场需求的应对或解决问题的技能;(2)有些创新项目有完成实物简单雏形,没有进一步产品化、成果转化,伴随着项目结题,工作也戛然而止;(3)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参与的专利成果沉淀成了一种应付式任务,技术价值、意义无从衡量。在这种情景下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必然导致学生的实践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技术创新以成果成功转化为目标,已成为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的改革方向之一。笔者提出将成果转化目标作为高校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驱动力,引导学生参与核心技术方向的创新开发、产品化、成果转化及校企合作的科教、产教实践,并进行实践经验反哺、融合课堂教学,形成科教集思、产教筑路、课教育苗“科教—产教—课教”相融,实践教学自我持续改进的新型“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2 成果转化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建设
技术成果成功转化是将创新技术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制造,转化为可市场化的产品技术,并开展产业化、市场推广、持续改进与标准化的过程。以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的目标,在教师团队有序领导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作为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主要参与者,从产品结构设计、工艺参数设计、设备关键指标设定、市场需求痛点挖掘及校企合作等工作过程中,充分理解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见图1)。
图1:成果转化驱动“科教—产教—课教”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示意
2.1 改革措施
(1)组建以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为目的师生团队。组建教师合作队伍,明确教师责任、义务及利益分配规则,开展学生梯队建设;形成以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团队凝练核心科研方向及技术攻关方向,确定核心技术攻关方向。
(2)团队开展技术创新的科教活动。团队以项目小组形式,成立各技术应用调研、配套资源开发与技术评价小组,技术创新方法引导小组及技术沉淀小组;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实践研究。
(3)创新技术产品化及成果转化的产教活动。基于科教指引下制定的可行性研究方向,引导、激励学生分流参与核心技术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开展目标产品结构设计、制造工艺试制及优化,实现技术产品化;开展技术许可、校企合作、融资或技术推介等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4)实践反哺专业课程的建设改革。以团队教师主导,结合产教形成的成功实践案例,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并融合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反哺推动教学内容改进;开展与行业协会联合的专业技术提高培训或认证培训;对各课程群教材、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自我持续更新、完善。
2.2 改革建议
如何让学生坚持执行项目又不影响学业是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建议,以科教协同工作可替换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为制度保障,制定科教协同计划并设立相关项目,让学生能安心、静心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组建研究生—本科生搭配、高低年级学生搭配的学生工作团队,减少学生科研或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保障项目进度紧跟计划安排直至达成项目目标与期待。此外,还需建立学生激励、获益、占股、考核、提升机制,极大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涌动力。
如何实现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是另一关键问题。学生负责创新方向、结构、方法、工艺的开发,产品化细节与配套资源联合才能有效完成。技术有效产品化后,开发校外合作开发和/或产业化的资源可经由各地校友企业协助,开展各种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库,为实现课题目标而服务,这过程也将有效提高团队技术创新的水平。
3 结语
在信息时代下,高校完全具备探索实现自我“产学研”完整生态的能力,将成果转化目标作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驱动力,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教—产教—课教”相融的主动式实践教育模式,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需求。“学研”目的是为了“产”,“产”的效果反哺“学研”,这执行过程与目前国家各部门大力推行的政策相一致。本文提议的建设思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改革、布局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