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广场文艺舞台管理经营创新模式探索
2021-08-28尚宁
尚 宁
(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务中心,云南玉溪 653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但随着时代进步,高品质、高服务效能的公共文化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愈发强烈,这使得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产生了新矛盾,文化服务好不好,能否精准供给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举措都围绕高质量展开。
广场是一座城市中最具开放性的公共场所,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几乎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走进它。而坐落其中的文化设施——广场舞台是各类文艺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式的舞台天生具备大量的观众基础,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接地气,是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广场不仅是群众娱乐、打发时间的地方,广场文化不仅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而更应注重培养市民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如何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是当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广场文艺舞台的定位
广场文艺舞台是没有围墙的剧院,天生不缺观众,是最贴近群众的地方,是当地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国家政策、理念的窗口,对本地的文化艺术具有引领性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是:群众性的、正确价值观的、欣赏性的、展示与交流性的。
二、广场文艺舞台管理经营模式的重要性
舞台管理经营模式是舞台发展的方向,立足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舞台管理经营模式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从过去外延式的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质的提升。有了正确的方向,从文艺活动选择到舞台安排、布置,演出模式等舞台管理人员才能提供高品质的广场舞台公共文化服务。
三、广场文艺舞台管理经营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有规划、有策划
紧跟时代变化,改变原来不定期、随意性的广场文化活动模式,根据需求设计广场文艺舞台供给产品,转变为定期的、有主题策划的活动,避免群众感到身边到处有公共文化资源,却又得不到自己喜欢的文化资源的现象发生。为此,可开展大数据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准确地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再来整合演出资源,实现供需对接;或者让群众“点餐”,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确保广场文艺舞台公共文化服务有的放矢。每一月或几个周末都策划有主题的文艺活动,比如少儿专场、时尚达人秀、钢琴独奏专场、诗歌朗诵专场等。玉溪市聂耳文化广场文艺舞台自2017年玉溪市提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理念以来,策划了几十个主题鲜明的专场文艺活动,举办了上百场的演出。2020年以“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从节目设计、编排均紧扣“非遗”主题,其中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场文艺晚会,集中展示了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创新发展成果:彝族四腔、彝族磨皮花鼓舞、哈尼族棕扇舞、彝族烟盒舞、彝族虎掌舞等,不仅展示了玉溪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让非遗文化走进了百姓生活,了解、学习、爱上传统文化。有规划、有策划,主题鲜明的文化广场文艺活动,必然提高了文化供给的质量,增强了欣赏性。
(二)紧扣地域文化特色
“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只会带来文化的消解,只有把地域文化元素从内容上深度挖掘,从形式上大胆创新,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精髓,才能形成既适宜本地发展又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玉溪市是花灯之乡,有众多的玉溪花灯爱好者,花灯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今年玉溪市聂耳文化广场舞台在新形势下结合地方特色,策划了每逢周二至周四“全民学跳花灯”活动,邀请专业老师现场示范教学,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学跳花灯的行列;每逢周五晚,组织玉溪市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开展以花灯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积极参与,还吸引外来游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紧扣地域文化特色来策划文艺活动,不仅展示了地方独特文化艺术,塑造了城市形象,还提升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应线上线下相结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国公共文化场馆闭馆,暂停了所有线下文艺活动,但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会因疫情而停止,而云平台正好满足了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在线就能获得安全、便捷、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公共文化云平台的作用更加凸显。
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达9.86亿,整体占比99.7%。
另据统计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累计播出各地申报的基层直录播活动(不含纳入“百姓大舞台”全国网络群众文化品牌的活动)230场(其中直播192场、录播38场),总点击量4860万人次,场均点击量21万人次。
通过云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艺术欣赏、普及、培训、展示交流等为内容的在线服务,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送到千家万户,而云平台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点击量,有效地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政府应是公共文化云平台的主导者,通过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把广场舞台文艺活动放到云平台上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更多的市民看到,不仅可以收获更多的观众、传播优秀文化,也有效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这是未来广场舞台文艺活动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互补短板,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现代方式推送至更多网民,建好互联网文化阵地,将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四)把文化广场文艺舞台建设成面向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基地
中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校内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对固定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新的教育现象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教育需求日渐提高,因此中小学教育仅靠校内教育是不够的,校外教育可以把校内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校内外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基地教育属于校外教育,基地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弥补了校内教育的不足。文化广场文艺舞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设施,舞台管理部门应当同各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共同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广场文艺舞台建成课外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培训、艺术节或文艺展演,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外教育平台。例如:语言类的才艺展示、舞蹈类的才艺展示、器乐类的才艺展示、书画类的才艺展示等,其中穿插进文化艺术小知识等不仅为孩子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丰富了课外知识,也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起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当地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五)严选文化供给产品,让高雅艺术走进广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少量剧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欣赏性文艺产品的需求,将高雅艺术请出了殿堂,置于广场、商场等开放空间,是群众希望看到的。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广场文艺舞台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的地方,因此严选文化供给产品是广场舞台管理者必须认可的理念,开展小型交响音乐会、钢琴音乐会、经典话剧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让更多的市民不仅免费还能够近距离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使高雅艺术真正成为“亲民艺术”。在为市民提供高质量音乐品鉴、话剧欣赏的同时,舞台管理者还可倡导文明观赏礼仪,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素质。
广场文艺舞台是文化惠民的重要途径,精品文化、高雅艺术走进广场改变了以往只有在剧院、音乐厅等室内场所购买门票才能欣赏到的节目,真正地把文化惠民落实到了群众中,让更多人走进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引导大众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公共文化服务与商业运作互惠合作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资源进入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此,坚持政府主导,逐步构建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团体、文化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应转变思路,广场文艺舞台可以群众文化系列演出活动为载体,由政府面向社会公开寻求合作方,通过冠名、广告、推介、宣传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活动策划实施;紧跟文旅融合的趋势,联合商业企业共同举办文化旅游节、邀请文化大咖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市集,展示文创产品,以文化助推经济发展;此外,免费提供舞台让商业培训机构演出,他们来承担公益培训,这样不仅充分挖掘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大众,更多的是向社会传达公益文化惠民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政策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标准和措施,才能长久互惠合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生、系民意,广场文艺舞台作为开放的群众参与平台如何提高服务质量,需要创新舞台管理经营理念和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供给、重策划、紧扣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成向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基地,严选文化供给产品,让高雅艺术走进广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同时利用好数字化技术,舞台活动接入公共文化云平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充分发挥广场文艺舞台的价值,让它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品牌,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