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思妙想: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中的美学意蕴

2021-08-28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神思语言表达美学

吴 阳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有声语言表达是人际交流与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语言的发出有其目的性和相当程度上的情绪输出,亦具备丰厚的美学价值。语言美的创造,是以表达者的审美感受为开端,面对文字的认知感受激发出创作冲动,这种冲动产生出把过往经验回忆物态为有声语言的强烈渴望。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涵盖众多技巧方法,其中感受力切实带有一定的先天色彩成分,当然在此并不排斥后天训练所得。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教学中,感受力训练主要包含听觉训练和视觉训练,其内核依托的便是联想和想象。南梁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里神思的含义便是艺术想象。

张颂先生在《朗读美学》中提道:“有声语言表达是‘口耳之学’,口耳之学确是一种学问,而且是很大的学问。”面对语言文字,首先完成入脑入心的审美活动,才能有感而“发”,接受对象受到听觉系统刺激后产生审美感受。切莫颠倒,绝非先吐后思,而是先思后吐。本文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神与物游”为准绳,追探语言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情趣,重申艺术想象对有声语言表达创作的价值启示,为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提供美学理论支撑。

一、“神思说”的演变与跃进

《文心雕龙》是文学史上极为系统全面的文学理论巨著,其论评丰厚充实,思想卓越有力。《神思》是其第二十六篇。“神”是指一种天马行空的超脱于文字本身的想象境界;“思”是指思维、心思。故“神思”可意为打破时空边界,依附于主体虚静精神状态和自由感性的艺术想象活动。“神”含有云谲波诡的思维特性,善于捕捉,消逝极快,隐含在文字当中,随着语言表达出现消逝,再出现再消逝,在脑海里形成一组组画面图像,传递出丰韵浓厚的真情实感。

刘勰的“神思说”是集前人所成之得。在刘勰之前,已有“观物取象”“迁想妙得”“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等艺术想象理论的提出。因而可知,“神思说”并非孤立于美学理论之林,而是象征着历代艺术家的共同认知,至今在艺术创作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观物取象”语出《周易》中的《系辞传下篇》,观物取象有多层含义,我们就艺术创作法则这层做探讨。观物应从天地宇宙之万物中吸取灵感,对外界事物细心观察,直接感受。图像景致的妙想俨然成为艺术创造的关键一环,艺术创作者也逐渐意识到从大自然中获求能量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性。这与艺术起源说之一的“模仿说”有同工异曲之妙。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顾恺之主张画人物画需“迁想妙得”。“迁想”同样是一种艺术想象活动,将创作主体的情感移迁到客观事物当中,这一过程便依赖于想象。而“妙得”则为精妙所得的成果。画的精妙传神,把人物的精神状态,气韵风度充分表现出来,光靠技法是不够的。要善于发挥想象,调动思想创造性,琢磨趣味,揣度“意思”,只有这样方能“妙得”。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所著《文赋》中写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充分体现了艺术想象的特征。在艺术创作阶段,创作主体的神思飞跃达八极之远,心思神游至万仞高处,运用夸张的艺术语言描绘出艺术想象的深远辽阔。不单创作主体需要运用艺术想象,接受对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同样也应进行艺术想象,从而形成审美观照,实现了艺术创作的二次升华。

与“神思说”思想相近的美学理论在古今中外多有立意。不言而喻,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阶段已开始对艺术创作活动进行初探,并推敲出艺术想象的思维活动,这无疑对任一艺术门类的创作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艺术想象在表达阶段的意义构建

播音、主持、演讲、朗诵、谈判、配音、讲解、到如今的直播带货都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其共同点皆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这种带有目的性人际沟通要求发语者物我合一,感同身受,调动情绪,感染受众,最终实现有效传播。在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受众接受有声语言传播的途径渠道繁密,如报纸、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手机等。特别是视听媒介自兴起到迅速壮大以来,受众无形的被动接受大众传播发展的春风洗礼,形成了审美判断和审美意识,与此同时,这种审美能力依然会持续增强。然无论受众的审美口味如何难以捉摸,又或是提升至何种程度,不变的首则依然是要能听懂,而后是喜欢听,最后才能持续听。

信息时代趋势下,用眼疲劳俨然成为年轻人乃至中老年人的通病。另一方面,工作节奏快和生活压力大导致人的负面情绪积蓄。心灵洗礼,愉悦身心成为当代人渴求的情感寄托方式。这种情况下,在电视出现后受到冲击的“有声小说”再次出世,其实是“广播剧”的一种衍化。而今又有了“儿童故事”,“听的脱口秀”诸多称谓。没有画面图像,有声语言仅靠“听”的媒介进行传播。听的世界可供发挥的想象空间要比看的世界更辽阔,发语者通过文字感知,调动以往经验所得,利用联想和想象,进而触景生情,把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真切地传递给受众,完成传播目的。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和心灵撼动是发语者的使命,在表达阶段运用想象是表达者的必备技能。黑格尔在《美学》中提道:“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艺术创造活动离不开艺术想象,在有声语言的表达阶段,想象力的运用是有效传播的重要技巧。

三、神思妙想的形成路径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技巧易理解不易掌握,不高深却难开窍,这便是表达者在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难以琢磨的关键。艺术的极致魅力在于一瞬间的“通悟”,所谓“通悟”并不意味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玄妙莫测,而是基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学识的积累与生命体验的感知,以及血脉偾张的情感表达愿景。

(一)积学储宝,研阅穷照

“积学储宝,研阅穷照”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原文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发挥想象力的第一步就是调取头脑中的素材库,素材库中的素材含量依赖于知识储备的蓄积。蓄积的知识愈多,想象力的获得就愈迅疾,愈丰富。另外,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经验阅历通常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过往的生活经验并非仅局限于个人经历所得,从他人他物中捕捉信息,幻化成个人意志的转移,最终形成全新的感受与体会。因此,广博的知识积累与对周遭人事物的敏锐观察力是想象力的获得的基础。

有声语言表达的准备阶段,广义备稿是必备功课。生活中所有的喜悦、苦涩、宁静、疯狂、美好、丑鄙、幻灭、重生、不幸、顺遂,都是无比真实,令人刻骨铭心。记取人生中的所有的感悟体验,它犹如宝藏一样珍贵,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个人经验与观察他人他物经验的相融碰撞扩充了想象力边界,也许在经历之中没有特别介怀,但当进行“二次”创作表达时,以往的记忆如“过电影”一样奔涌在脑海里,不设防的“溢”出来,倘若有突然的“顿悟”之感,那便是体会到了,会应用了。知识的积累与丰厚的阅历能使“神思妙想”实现质的飞跃。

(二)陶俊文思,贵在虚静

虚静的思想起源于老子的“涤除玄鉴”。这一理论目的是强调为了观照世间万物(特指“道”),人的内心要始终保持虚静的状态。后人在虚静思想上有诸多发展延续,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语:“是以陶俊文思,贵在虚静”,指在对意象的酝酿构思阶段,要摆脱一切杂念和顾虑,精神集中,让自我内心净化。人的想象力应该是无边界的,没有伦理条框的束缚,没有世俗眼光的顾虑,内心纯洁透明,是真正意义上的虚静状态。

有声语言表达中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之一便是让自身实现虚静。具体指表达主体设身处地地进入情境之中,对文稿中所描绘的一切景事物,犹如身临其境一般,真听,真看,真感受。那么如何做到“在现场”?“现场感”又将如何获得?主要依靠的是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意味要心无旁骛,使自己置身于文字当中,人的精气要饱满鲜活,气壮神旺,时刻保持活跃的创作状态,再结合前文提道的阅历经验与观察所得,便能达成虚静的至美意境。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不仅要入脑更要入心,亲自直面的真切感受那种境地,想象是在心理层面上的功夫,虚静的精神状态是生理方面的力量依托,二者互为关联,脉脉相通。总而言之,颐精养气,胸中宽广,有声语言表达才能趣味怡悦,意气相投。

(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挑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创作主体因外物刺激而迸发兴致,产生创作灵感和冲动,正是这种感兴意志生产出了艺术作品。创作者一定是敏感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景交融是艺术创作者敏感内心的体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并不是玻璃心,而是创作主体寄托外物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

播读稿件常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表达恰切的情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神思妙想的最终境地。通过语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绪是否能直抵听众心灵,完成灵魂上的契合,直接取决于再现情景的力量与成效。见字出声或“只读字”,那便是单纯的识字读报,更勿须谈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了。情谊表达讲求细腻精致,一笔抹杀的情绪处理难以引起受众共鸣。面对不同的文稿,所调动的画面想象应适宜本文,要与本文所描绘的外物相关。切忌一幅画面多稿使用,那便是本末倒置,勾销了艺术想象的意义了。

四、结语

灵活运用神思妙想在于参悟开窍的一瞬,一旦获得联想想象能力,逐渐养成思维逻辑习惯,在针对任何作品创作时,便会如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想象的运用易懂不易得,理论通俗易懂,使用却难掌握。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是研精覃思、充分感受后的勤学苦练,“爱表达”才能“会表达”。有声语言艺术表达要先入心再入脑最后才动口,“神思说”以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完美诠释入脑入心的艺术构想,唤醒受众的审美认知,彰显了丰富的美学意蕴内涵,为有声语言表达提供了珍贵的美学价值与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神思语言表达美学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写诗
纯白美学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让“神思”再飞一会
浅谈“神思”的运思路径及生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