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景观的反消费文化
——以《搏击俱乐部》为例

2021-08-28王浠帆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泰勒俱乐部

王浠帆

(东莞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当前,消费主义文化愈发盛行,从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到诸如“双11”“双12”“618”等以消费为主题的节日,再到种类繁多、甚至防不胜防的信贷套路,无不彰显着消费文化已经渗进当下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文章主要以电影《搏击俱乐部》为文本,分析其中对消费文化的呈现,以及对这种消费文化的反抗。然而,这种反消费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景观,被资本主义所吸收利用,成为市场的一部分。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电影《搏击俱乐部》的情节,并对其中的反消费文化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二部分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以及德波的《景观社会》为理论框架,对电影《搏击俱乐部》进行文本分析。第三部分从电影暧昧不清的结尾、民众由拜物转向对男主人公的崇拜等角度分析消费文化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得到消除,而反消费文化也被作为一种景观吸纳进了资本市场,对资本、对消费的批判成了一种噱头,供人消费。

一、《搏击俱乐部》简介

《搏击俱乐部》是根据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导演大卫.芬奇执导,于1999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电影主要讲述在一家汽车公司当调查员的主角(电影小说中均没出现名字)饱受失眠的困扰,通过参加各种互助会(如癌症等)认识比他处境更为悲惨的人,以此安慰自己的生活依旧是快乐的,从而更好地睡眠。直到他遇到了与他一样是“冒牌货”的女主角玛拉,他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焦虑、失眠的状态。在一次出差途中他认识了肥皂商泰勒,回家时发现自家被炸毁,于是到泰勒家借宿,由此两人成为好友,并在一家酒吧地下室成立“搏击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通过最原始的与人徒手斗殴的方式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随后搏击俱乐部发展越发壮大,在泰勒的组织领导下开始对社会进行破坏。最终男主角发现其实泰勒就是他自己,影片结尾男主与玛拉两人共同注视着眼前一栋栋大楼被炸毁。

《搏击俱乐部》作为一部反消费文化的电影,在前半部分对消费文化有大量的呈现,最直接的是对社会中常见的品牌的呈现,如所谓的“IBM星系”“星巴克星球”“微软银河系”等,而主角也对杂志中的宜家装潢广告非常迷恋,并时常考虑哪一款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与此相反,泰勒住在市郊的工业区,居住环境无序而脏乱,并计划炸毁城市的信用卡公司的大楼,摧毁整个金融体系,这样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来过。

二、消费主义下的《搏击俱乐部》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过剩(affluence/profusion)的社会,人们对于商品的消费不再仅仅是对其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一种对符号的消费,通过这种对符号的消费来体现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只是表面的差异,其本质还是同质化,“对差异的崇拜正是建立在差别丧失基础之上的”。在充满不安与焦虑的资本社会,消费成为社会控制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成为一种劳动。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他认为景观已经成为人们“主导性的生活模式”,并且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德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认为造成景观社会的基础是“分离”,包括生产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生产者之间关系的分离等。尽管德波对景观社会进行批判,但对于景观的具体定义,《景观社会》一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对此贝斯特给出了一个关于景观的概括:景观是“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拥有真正的催眠行为和刺激力量”。

《搏击俱乐部》中,在泰勒没出现前,主角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他翻看产品目录时考虑哪种才能彰显他的个性,犹豫不决之下,最后他全买了,包括有小瑕疵的玻璃盘子,因为这种瑕疵可以证明是由工人手工制作的。在这里有瑕疵的玻璃盘子的作用不仅仅用来盛放物品或饭菜,它更多的价值在于符号价值,即这个盘子的瑕疵,证明了是由人手工制作的,凸显出与其他普通玻璃盘子的差异,从而显示主角的个性与品位。在高度工业化的时代,当由机器生产各式物品十分普及时,所谓的“手工制作”更能显得与众不同,这也是鲍德里亚所说的“再循环”。电影中这种再循环是对原始的手工制作的重新发现,其实质是对这个符号的消费,主角被动接受了对于手工制作的重新发现,他参与的是文化的再循环,而非社会消费文化的构建。同时杂志中的装潢广告等物品,它们呈现给消费者的都是一个经过美化了的世界,正如德波所说的“在景观中真实的世界被由于这一世界的影像所取代,然而,同时这些影像又成功地使自己被认为是卓越超群的现实之缩影”。

主角的另一面,即泰勒,则及其所能反抗当今的消费文化。作为肥皂商他进入抽脂中心偷出富婆们抽出的脂肪,并利用这些脂肪制作肥皂,再卖给百货公司。泰勒以将富婆的脂肪卖回给她们的形式反抗着消费社会的线条崇拜。在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里,身体也成为消费的对象。正如鲍德里亚所认为的,消费文化将人们的身体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进行操纵,对医疗的崇拜,对身体的自我护理成为体面的标志之一,身体仿佛成了祭品。这种自我护理与线条崇拜结合,催生了抽脂的出现,从这个层面来说抽脂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泰勒则是利用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所遗弃的东西,即脂肪,来制作肥皂,使得被消费社会所遗弃的脂肪以日常用品的方式重新回到社会,甚至得到了顾客的好评。

三、被消费的反消费文化

随着情节的推进,泰勒的最终目的逐渐浮现,他的目标是通过暴力手段,摧毁国家的信用体系,让每个人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电影的结局是城市一栋栋高楼被炸毁,但高楼的倒塌就预示着消费文化,乃至资本社会的彻底崩塌了吗?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既是平静的社会也是暴力的社会”,在消费社会看来非理性的暴力是与过剩社会相联系的,而这种对“对文明的不适也被拿来和其他东西一起消费了”。与暴力相反,消费社会中还存在着非暴力的亚文化,以及疲劳,这是当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消极拒绝的应答,而这种消极拒绝是一种潜在的暴力,同时疲劳也是一个区分的符号,会优先出现在受过教育或特权阶级上,在这里疲劳也是被消费的。电影开头主角的失眠正是疲劳的具体体现,作为都市中体面的白领,他“享有”疲劳的权利。与此相反的是泰勒,他游离于消费社会以外,因此在他身上观众不会看到疲劳,也不会看到对生存环境的消极的反抗,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原始的暴力以及对颠覆整个社会的野心。

从主角的双重人格上我们可以看到消费社会中存有的疲劳与暴力,同时也看到这两种因素的相互转化:作为大城市白领阶层的主角患有严重的失眠,通过购买家居用品来消除自己的焦虑;而他的另一面,即泰勒则成立了搏击俱乐部,并一步步摧毁国家信用体系来重塑社会。

电影并没有为观众呈现一栋栋高楼被炸毁后的世界,但根据电影中分布在全国各地搏击俱乐部成员中流传着泰勒的传说,几乎要将泰勒神化,可以预想即使消费社会被彻底摧毁,所谓的新世界有可能陷入对泰勒的个人崇拜之中。消费文化真的能靠暴力手段解决吗?电影中暧昧不明的结局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现实中,《搏击俱乐部》在票房上的大获成功(1.009亿美元),以及带有此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如《黑客军团》)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对消费文化的反抗,乃至对资本社会的批判可能会被吸收进资本市场当中,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电影中泰勒对消费社会的反抗,成了消费社会的一部分。观众们观看了电影中的斗殴,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般,从而完成了对自身处境不满的发泄。

所以可以看到,不管是作为都市白领的疲劳的主角,又或者是积极依靠暴力手段反抗消费社会的泰勒,这种消极的应答与积极地反抗其实已经包含在消费社会当中,并且都不可避免地被资本所利用,成为消费文化的一个部分。景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奴役了消费文化下的个体,同时也将反消费文化纳入自己的奴役范围之中。其中荒诞的地方在于消费社会将反对、批判自身的反消费文化吸纳进入资本市场,使这种反抗的声音成为景观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供人们消费,而这种反抗、批判的声音也随之逐渐变弱,失去自身原有的批判性。

注释:

①“Fight Club”,http://www.imdb.com/title/tt0137523/?ref_=nv_sr_3.

②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③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④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⑤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南京大学学报,2006,pp.5-17.

⑥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⑦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⑧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⑨穆艳秋,寻找男子汉:解读帕拉纽克的《搏击俱乐部》中的存在主义,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2,pp.61-62.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泰勒俱乐部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泰勒展开式在函数中的应用
雄心壮“智”塑品牌,四载春秋担使命——记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成立四周年
展示不完美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星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