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音乐的传播方式及路径探究

2021-08-28贾子萱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乐歌音乐文化

贾子萱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音乐界及音乐教育界常提及的近现代音乐史,一般是指1840-1949年这一阶段。从我国近代文化史的构成情况来看,近现代音乐发展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生动地呈现出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今,国内音乐在外来文化冲击之下的艰辛发展历程,之所以将之形容为艰辛是因为在传统观念同外来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之中,出现了诸多价值观层面的激辩,诸如:“落后”和“先进”“经验”和“科学”“民族特色”和“普世价值”等之间的针锋相对,这些对立要素,借用社科领域的描述来看,实质上便是“古今”之争,也就是“前现代性”和“现代性”二者之间所表现出的显著差异。假若将近代以来,除去器物层面变化以外,我国文明最大的变化即表现在怎样审视自身以及评判他者这个问题上,由此可以说,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中国由古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音乐观念的发展

1.封建主义音乐观

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表现为机制的萎缩与显著的退化,由此使得彼时的国人发出哀叹:曾经煊赫一时的古老文明已经日趋衰落,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一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呼唤新的文明秩序的到来,由此便让当时开明的知识分子阶层在鸦片战争之后生出了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念,最初的学习集中在自然科学、技术层面,洋务运动是典型的代表。而在19世纪80年代,中国的音乐依然是礼乐教化的工具,正如《乐者古以平心论》中所提道的:“天下之功,必在古乐”。其实封建主义音乐观恰恰就在于将音乐作为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传统经典音乐来丰富人们的内心,改善社会的风气,形成文化的熏陶,发挥人文教化的功能。

2.资产阶级音乐观

在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之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再次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效仿西方的决心,代表性事件便是1898年的维新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新式教育取代以往的科举制度,这一主张对近代官办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出台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新式院校相继开办之后,新的音乐理念随之问世,并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音乐的主流思潮。新式学校之所以称之为“新”,原因便在于其改变了旧有的教育观念,而是遵循和秉承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全新的教育内容,由此带动了音乐的发展。尽管说受时代观念的限制,当时的教育者依然将音乐视为提升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不过这一观念同封建社会时期所大力宣扬的“六艺”而言,其积极意义不容抹杀。在当时,音乐成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了我国近代的文化领域之中,并且发展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关键组成内容之一。维新运动所推动的社会文化改革在神州大地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使国人改变了以往的局限性思维,而是能够实现对自身文化的客观审视和评判。

3.向国外音乐学习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被作为改革策略的重要方面,音乐也作为必修课纳入了新式教育中,这一举措促进了日本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基于改进完善中国音乐的目的,很多仁人志士探索了借鉴日本音乐文化来发展中国音乐的路径。然而,虽然很多人积极探索借鉴日本音乐文化发展中国音乐的道路,但是这一观念并未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人们发现了日本音乐文化发展的不足——日本的音乐文化基础不牢固,因此后续发展不足。很快,人们又开始仿效西欧的音乐发展道路,旨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国音乐。在这期间,虽然向国外学习音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系统性。

二、近代音乐文化的特点

自晚清以来,歌唱音乐在音乐教育以及抗日救亡两大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冲击之下,逐渐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并成为我国近代音乐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主体。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音乐文化逐渐覆盖了神州大地,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认同,由此让其对社会生活当中的每个领域都生成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新音乐的发展之路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处于不断地开拓、发展、前进、成长、成熟以及壮大过程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音乐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同域外文化实现深度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三、近代音乐的传播方式及路径

纵观近代音乐的传播可以发现,传播方式以及路径主要是图书传播、报纸传播以及劳工传播、学堂乐歌等等,下面笔者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图书传播

回顾近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媒体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效用。在20世纪初期,国内音乐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借助出版物这一载体实现。作为文化实体的出版机构而言,其不但是知识的制造者,同时亦是文化的传播者,其借助出版的方式,实现对知识和文化的制造与传播,当然,在这一过程之中,其自身亦实现了经济效益的获取。书籍是出版物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在发挥文化导向价值的同时,亦需要充分考虑以及贴合社会公众的口味。杰出的文化出版物能够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有效承载以及良性推动。结合音乐发展史的视角来看,国内音乐家对于近代音乐的系统和深入研究,问世了大批的研究文献与专注,如汪毓和负责编撰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余甲方撰写的《中国近代音乐史》以及陈聆群所撰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世纪》等,均对近代音乐思潮状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冯长春撰写《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则是围绕音乐本体或者是音乐作曲家加以研究。不过在传播学以及出版学方面少有研究者展开对近代音乐文化的论述。

近代中国是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过渡时期,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近代音乐的图书传播虽然相对比较薄弱,但是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2.报纸传播

在20世纪早期,来华的西方人在我国开办报业,由此推动了近代传媒的发展。彼时的报刊成了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便是由《新青年》这本刊物上兴起的,其后席卷神州,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发展进程。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亦受到报刊的助力,如在报刊的传播效用带动之下,我国的戏曲音乐传播半径大幅拓宽,当时的部分报刊将戏曲作为主要报道版面,并加入了戏曲评论以及戏曲报道等相关内容,同时亦承接戏曲演出广告。尽管报刊是无声传播,无法呈现出完整的音乐本体,不过其所发挥的延伸传播效用是积极地。这种积极性表现为其承载了诸多有助于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相关讯息内容。伴随着近代专业戏曲报刊的相继问世,如《游戏报》《图画剧报》《罗宾汉报》等报刊,其通过大量刊发戏曲相关内容,催生了社会各界对于戏曲的讨论,达到了繁荣音乐文化的目的。

3.劳工传播

最为大众化的音乐传播方式,便是居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运用家乡语言演绎民歌这一形式。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的福建地区成为向南洋输出劳工的第一大省,由此带来了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华工移民潮。这些华工在南洋饱受摧残和剥削,身心俱疲,为了在辛劳的工作之于一解思乡之苦,以期达到慰藉疲惫的身心的目的,这些劳工便会采取演唱福建民谣的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与放松。通过在劳工之间的口口相传,南音、锦歌等音乐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过遗憾的是,因为未能被记载下来,只能从零散的史料当中窥见端倪。举例而言,当时随着华工迁入南洋,过番歌得到了广泛传唱,彼时的南洋报纸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报道,记录了远在异国他乡的劳工用这一音乐形式记录自身的艰辛劳作历程。不过现有的研究资料并不充裕,根据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的文献收集情况来看,福建过番歌谣不过四件,查到的有安溪的詹典嫂告御状地过番歌和晋江的番客歌。

4.学堂乐歌传播

20世纪初,中国各地的新式学校在所开设的音乐课程中大量地传唱一些以简谱记谱、国外曲调、国人填词的原创歌曲,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富国强兵的革命要求,是中国人救国意识觉醒的开始。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学堂乐歌对于学校音乐的启蒙、音乐的传播以及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文章中,笔者从中国近代音乐观念的发展入手,分析了近代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对近代音乐的传播方式及路径展开了论述。近代音乐是我国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近代音乐的传播对于我们的音乐理论研究意义重大。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音乐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乐歌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寄秋声
绝配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