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胶州吹打乐

2021-08-28魏军啸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胶州曲牌秧歌

魏军啸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一、胶州吹打乐概述

(一)胶州吹打乐的历史及相关概念

吹打乐是中国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器乐乐种之一,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为主,表演形式丰富,与古代的鼓吹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往往伴随着民间的民俗活动以及基层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创作。然而在不同地区民间风土人情的影响下,各地吹打乐之间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胶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海港城市,地处胶州湾畔,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集地,至今仍保留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历史上,胶州地区曾被齐国统治,受齐文化影响深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致使思想上的自由与开放,进而发展了当地的文化。宋朝以来,曾在胶州市区设有板桥镇,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南来北往,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文化趋向于多元性,使得胶州吹打乐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兼有南方的细腻委婉。历史沿革,朝代更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在这片历史文化底蕴肥沃的土地上,也孕育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胶州吹打乐。它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地区的吹打乐,这个不同建立在它是另一种艺术形式胶州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上。

胶州吹打乐又称“胶州民间鼓乐”“胶澳锣鼓”,据文献记载,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大型的祭祀活动。史书记载胶州文庙始建于南宋时期,每年举办两次祭孔大典。祭祀日“鼓乐铿锵,生员唱《大哉孔子》赞歌”这是对胶州吹打乐最早的描述。关于胶州吹打乐的发源地并不像胶州秧歌可以精确到东小屯村那样具体,起初是由两三个吹打班子构成,跑活赚取银钱,技艺逐渐精湛并形成特有的曲牌,后经艺人口口相传,最终形成现在的胶州吹打乐。

自1939年以来,能够探究到传承至今已经第四代,据了解,最早的高义伦先生曾是青岛歌舞团的唢呐演奏员,后来受到“破四旧”的影响逐渐隐退,以及耿示业先生在民间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现在高家班和耿家班仍旧活跃在民间吹打舞台上。如今,对胶州吹打乐发展推动最大的是李树才和李康老师,他们对乐种进行拯救性保护,恢复的传统曲牌和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多次荣获全国、省市级大奖,并将吹打乐从幕后搬上台前,推动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胶州吹打乐成为一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靓丽名片。

(二)胶州吹打乐与民俗仪式

原本用于大型祭祀和作为官场迎来送往礼仪的胶州吹打乐逐渐转向民间,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娱乐活动和精神追求,频繁出现于民间社火、地方杂耍、红白喜事、节庆筵乐等大众生活之中。每逢春节和正月期间,是民间闹秧歌最红火的时段,全城共舞,全民欢动,大家欢聚一堂,高歌热舞,不论村头巷尾,秧歌队川流不息,秧歌舞动的场景欢腾热闹,锣鼓喧天,唢呐声声,自然少不了胶州吹打乐的身影,以其特殊的形式表达对故土的深爱与豪情。在许多讲究牌面的民间仪式场合中,胶州吹打乐也会根据不同的仪式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牌。

在一些特殊场合,仍能见到胶州吹打乐的特色乐器双管的身影,顾名思义,双管就是将两支大小、调性完全相同的管子并而吹之,因其音色和谐委婉,在民间有“催泪管”的叫法,对于演奏者技艺要求十分精湛,大致通过吞和吐来控制力度音准,吹奏高音时,甚至用到包牙吞、咬、啃等技巧,感染力极强,在乐队中以领奏为主。在“红事”演奏时,多使用小唢呐即高音唢呐,速度上加快些呈现出喜悦的情绪,有些民间高手在演奏时会模仿鸟鸣或者人的笑声,极大丰富了曲牌的表现力。在“白事”演奏时,常用大唢呐,演奏时常会放慢进行旋律简化,并揉进持续的气颤音,如泣如诉,表现出哀怨的气氛。在祭孔、庙会等大型庆典活动中,胶州吹打乐也被广泛地应用。胶州吹打乐根植于民间,其呈现离不开民俗活动,同样也会随着民俗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二、胶州吹打乐的艺术特色

如今的胶州吹打乐已不再是一种单列的艺术形式,而是结合了多种胶州地方特色艺术形式的个体,比如与当地的民歌、戏曲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乐曲旋律性的同时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而胶州吹打乐最大的特色就是与胶州秧歌的舞蹈紧密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一)胶州吹打乐的曲牌调式

由于胶州的地形多为平原丘陵且濒海,因而曲调中既有平原的辽阔宽广,又有大海的浪潮涌动,更有山峰的高亢挺拔,这些特点在许多胶州吹打乐曲牌中有所体现,深受群众喜爱。据了解,已知的曲牌多达200余个,与鲁西南吹打乐更注重演奏味道性相比,胶州吹打乐多与民歌小调相融合,旋律性更强。优秀吹打乐曲牌代表有《得胜令》《水浪吟》《斗鹌鹑》及秧歌专用乐曲《小白马》等,作为胶州秧歌的传统器乐伴奏形式,其音乐与秧歌舞蹈相辅相成,伴奏乐曲多为联曲体结构,像唢呐套曲《得胜令》中便联合了《得胜令》《隔指曲》等五首曲牌,有的甚至融合了民歌小调元素,如胶州民歌《赶集》等,在乐曲中间穿插变场锣鼓点也较为常见。

其特点是音乐多为四二拍,调式以宫音和徵音为主音构成的调式为主,多出现换调转调的情况,其规律与管乐的指法便利有一定关系,笔者在日常的演奏中发现每次转调都伴有新材料的引入并带来新的色彩气氛。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胶州吹打乐曲牌的转调大致可以分为段落结构之间和段落结构之内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中,换曲必转调,一般以原调的大二度或者五度关系方向转调,第二种情况意于段落内部转调,如套曲《得胜令》中便出现了11次转调,与中心调之间关系密切。胶州吹打乐作为秧歌的伴奏音乐,转调手法成熟,确有独到之妙。

(二)胶州吹打乐的呈现方式

胶州吹打乐的表演气氛热烈,舞台变化多样,总的来说,其呈现方式主要分为三种:演出坐场、演出站场和演出舞场。

演出坐场,即演出时演员们以一种坐着的静态方式演奏,多用于舞台演出,乐队人员的编制也会根据演出场合不同做出相应调整。从服装上,演员们通常会身着亮白色演出服,衣服上绣着水浪似的花纹,衣服下摆飘动的一抹天蓝色丝绸既有浓厚的民间元素,又彰显胶州吹打在山东吹打中与众不同的海洋港口文化。演出时的队形通常分为前后两排,第一排主要为吹奏乐器,以4把唢呐为中心,向右依次为2把笙,向左依次为1支笛子、1把笙;第二排主要是打击乐器,以堂鼓和排鼓为中心,小镲、大锣、梆子等依次排在左右,同时有多名舞者位列其中,主要承担整个节目的舞蹈部分,同时穿插演奏打击乐声部,有时也会根据人员编制和舞台效果调整队形。坐场不仅能够增强乐队的气势,同时也加强了舞台效果。

演出站场,即演出时演员们以一种站着的动态方式演奏,较于坐场灵活性更强,演员的肢体动作更丰富,增强了节目整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人员编制上会根据不同场合以及演出需要适当的增减。演出站场的队形通常分为前后两个小组合,依然以鼓为中心,前排主要为吹奏乐器,后排通常以打击乐为主,但乐队的排列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室外的特殊场地演出时,也会排成一排进行演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地展现吹打乐感染力,使得演出氛围更加热闹。

演出舞场,即演出时演员们以一种边舞边吹的动态方式演奏,独具特色的将胶州秧歌的舞蹈元素融入其中,极大丰富了视觉冲击力,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呈现形式。胶州吹打乐与胶州秧歌的舞蹈渊源深厚,二者相得益彰。胶州吹打乐的音乐为舞蹈渲染了气氛,舞蹈动作紧扣旋律律动,快板时舞蹈热闹欢快,慢板时,舞蹈演员做出的撇扇、推手、扭腰等动作也随音乐变缓,随着脚下步伐的踩碾,带动身体螺旋扭摆,连绵不断,刚柔并蓄,紧密扣腔,生动展现人物的性格形象。同时,随着胶州吹打乐新作品的推陈出新,巧妙加入了胶州秧歌的舞蹈元素,成为整体中的一部分。比如吹奏慢板时脚下扭着十字步紧扣旋律,在走场过程中结合胶州秧歌的基本步伐来变换队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舞蹈动作将各个环节串联,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品中大胆融合了民俗仪式“迎亲”的桥段、跑小驴、舞狮表演等民间元素,道具方面加入了小梆子、胶州大白菜、胶东大饽饽以及民间剪纸、泥老虎等民俗非遗,尽显当地风采,使得舞台表演形式更加丰富。总而言之,胶州吹打乐结合了多种胶州地方艺术形式,曲中有歌,歌中有戏,戏中有舞,这也是胶州吹打乐与其他地方吹打乐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胶州吹打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胶州吹打乐的发展现状

如今的胶州吹打乐在胶州秧歌大发展的背景下受到冷落,伴奏多为电子音乐,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吹打演出伴奏形式,十分不利其发展。大量优秀的曲牌也因缺乏保护失传于民间,记谱不清录音不全成为保护工作中的难题。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变化,大量民间艺人转行造成“人才流失”,人才培养却几近空白。另外,胶州吹打乐乐手老龄化的现象严重,老艺人们尽管身怀绝学,年轻人却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部门及吹打乐传承人共同努力下,整理保护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推动胶州吹打乐列入了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并登上央视舞台,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2017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族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并获得最高奖项并参加巡演,2018年作为青岛市唯一入选“第十一届全省优秀新创群众文艺作品汇演”的器乐作品在全省作品大赛中荣获“入围奖”,2021年入选全国民族乐器展演等,新创作品在全国、省市级大赛中频频获奖。第五届中国秧歌节中也首次加入了传统乐队伴奏的形式。胶州吹打乐作品在形式上不断大胆与民间元素相融合,每次亮相都使观众耳目一新,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二)胶州吹打乐的传承发展

胶州吹打乐历史悠久,曲牌丰富,不断有新形式新作品亮相,改变观众传统观念,吹打乐作品《胶州秧歌风—迎亲》和《胶东风情—市井》中融合胶州秧歌和民间元素,让观众真实的感受胶州民间婚俗迎亲时的画面以及节庆期间胶东街市的场景,表现了吹打乐的历史文化,展现地方风采,传递着浓浓的乡音乡情,这样的形式也是当下胶州吹打乐发展的方向,完善的政策以及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样是传承保护必不可少的因素。

时代在变化,而音乐作为时代的一部分,自然也离不开发展。胶州吹打乐作为优秀齐鲁文化的代表,蕴藏着祖先智慧的结晶,但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问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故纸堆中挖掘它好的一面,同时要结合当下,不断创新,继而有效的发扬光大。笔者根据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对民间艺人、民间曲谱录音的保护工作,普查走访现存老艺人、吹打班的现状,将其口传心授变成文字记录,并及时进行录音录像搜集信息,将已有的吹打乐资料整理成册,方便学者研究及宣传。然后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可以在每年举办的秧歌大赛中加入传统伴奏音乐类的比赛,促进技艺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最后加强培训,激励传承,培养年轻后备人才,拓展培养对象,在当地学校建立传承基地,将民间吹打乐内容带入高校课堂,丰富吹打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已知举办了两届胶州吹打乐培训班活动,每年假期都会举办“寻找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在青少年中实现传承,蓬勃发展。

四、结语

胶州吹打乐作为胶东地区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是齐鲁文化的优秀代表,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与民俗生活渊源深厚,诠释着胶州地方文化特色与文明进程,然而它正面临着鲜为人知且出现濒临失传的境地,亟待保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梳理胶州吹打乐的概述、特点、传承与发展,试图还原其真实面貌,来增强世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爱护,增加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对创作表演和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来,“民族要复兴,文化是先导”成了时代主题,而胶州吹打乐定会在民族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书写历史长河中浓墨淡彩的一笔,绽放其绚丽的光彩。

猜你喜欢

胶州曲牌秧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胶州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双指所向 海铁相连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青岛旅游散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