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快谋划和启动申报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

2021-08-28施剑

科技智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良渚遗址

施剑

摘  要: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旨在通过整合重要文化资源,集中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载体。文章针对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现有遗址条件,对良渚遗址启动申报国家文化公园进行了初步探索,论证了良渚遗址为何要申报国家文化公园,分析了良渚遗址申报国家文化公园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后简称《方案》),长城、大运河、长征首批3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开始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以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集中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其遗产价值得到世界认可,也意味着如今对其的保护利用要符合更高的标准。良渚遗址印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杭州、浙江、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家层面,都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制度建设的推进,杭州市政府及相关单位要抓住制度创新机遇,对遗址的建设经营需站在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高度思考,以公园化管理运营模式打造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为申报国家文化公园做好准备,建设良渚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坚定国民的文化自信,增强国民的精神力量。

一、为何要申报良渚国家文化公园

(一)申报良渚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传承中华历史文脉

良渚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遗址内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存文物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印证了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遗址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远古时期的鲜明特色,为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和独特的见证。

(二)申报良渚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良渚遗址所在的环太湖地区是一处具有自身特色、序列清楚的文化区。从社会发展进程来说,马家浜文化晚期开始出现等级分化和贫富分化,崧泽文化时期出现贵族阶级,进入阶级社会和初级文明阶段,而良渚文化时期则正式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文化区的发现和对其的深入研究,可发挥文化的协调整合功能和价值认同机制,确立区域发展的共同利益观,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普及与建构,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奠定区域融合的历史认同和文化基础。

(三)申报良渚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彰显地域民族文化

良渚遗址包含了国家的历史起源、民族精神与国家价值观的渗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良渚遗址不仅为当代人及后世保存了体验和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场所与契机,具有国家代表性,为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也是全球背景下对业已消逝的文明的主要见证,在坚定国民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等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四)真实完整的良渚遗址本体保存至今,符合中央文件的基本要求

良渚遗址完整包含了作为中国长江流域史前早期国家及其城市文明最高成就的所有物质载体以及与遗址功能直接相关的自然地形地貌。良渚遗址整体具有良好的完整性,符合《方案》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要求,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对文物和文化资源利用的整体布局。

(五)良渚遗址已经具备较为充分的保护建设基础

良渚古城遗址一直处于不断发现和拓展的状态,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规划也处于不断更新和调整的状态。杭州市人民政府通过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良渚管委会”),建立了对良渚遗址有效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浙江省人民政府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先后编制了《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等遗产保护条例及规划。相关部门采取的加强遗产保护管理监测等手段,使遗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护开发。

二、申报良渚国家文化公园存在的现实短板及改进举措

2001年,杭州成立了良渚遗址管委会和管理局,确立了“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为手段,以适度开发实现真正保护”的工作思路,探索遗产保护的“良渚模式”,致力于打造集考古体验、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亟待按照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准进行更高层次的“国家性”保护利用。当前,良渚遗址若要申报国家文化公园,需在现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一)现实短板

1.国家文化公园申报机制尚不明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首批国家文化公园为中央选定的试点遗址拟于2023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将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继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国家文化公园制度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应的申报标准、申报条件、申报流程尚无可遵循的具体规范,这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2.良渚遗址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批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旨在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强化跨区域统筹协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良渚遗址的管理机构良渚管委会为正区级机构,成立之初受余杭区委托,对良渚、瓶窑古城遗址实施管理,但在落实过程中发生了较大改变。良渚管委会的主要职能转变为对良渚遗址管理区文物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建设项目审核、两镇规划、遺址考古规划、学术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其职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且随着形势发展,具体的管理权限和方式也都处于不断变动中。在良渚遗址申报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良渚管委会不具备充分调动周边资源的能力,无法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多规合一的管理;缺乏资源环境综合执法权,也不具备引导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改进举措

1.在生态修复的前提下,进一步美化自然人文风貌

大遗址是活态的文化、活态的遗产,保护大遗址,必须同时保护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必须保护与遗址本体相关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居村落,保护与遗址本体相关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重视遗址保护与展示中对传统元素、材质、气氛的美学融合,努力把大遗址打造成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高度和谐、完美融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2.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遗址的公园屬性,推进文旅融合

良渚遗址的保护要坚持以保护为目的、利用为手段,以适度利用来实现真正保护,以适当开发促进可持续保护,统筹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相关部门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需着力推进良渚文化景观体系的提升,增强良渚遗址的公园属性,强化其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彰显良渚遗址“地域性”特色和“国家文化”标识在场职能,利用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益,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与良渚遗址的深度融合。

3.在考古发掘进程中,还需进一步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特质

要以“国家文化符号”的形式赋予地方公园以国家特性,需在保持主色调、主标识和文化品牌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良渚遗址在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凝练民族精神、彰显文化独特性、突出自身在文旅层面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需要在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中进一步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特质。

4.在园区建设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增强遗址区的科研、教学多元复合功能,打造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

良渚遗址作为良渚文化区的核心,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其本体的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或其他文化价值,也来自它与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背景和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未来,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良渚遗址,必须是一个集科研、教学、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载体。良渚世界文化遗产群落作为整体的价值大于单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目前良渚遗址仍然停留在仅保护核心区的状态,缓冲区内相关文化遗产、遗产周边环境、景观体系完整性被忽视。

三、申报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筹划准备工作

(一)结合已有模式和经验,成立专班组机构,探索申报机制

国家文化公园制度是我国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吸收,也是对现有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模式的创新。利用申遗班底成立专班机构,积极研究现有国内外国家公园制度的申报条件和申报机制,分析优秀文化工程的建设案例。紧密跟踪首批3个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动态,及时总结归纳其内在逻辑和规律,适时地应用到良渚遗址的建设实践中。

(二)做好申报框架规划,以更高标准规划遗址功能布局

国家文化公园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也应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在宏观规划的引领下协调各方关系,结合良渚自身特色,贯彻“XOD+PPP+EPC”模式1,做足四个主体功能区的文章,将圈层规划落实到具体实践上。

(三)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机制,整合周边的环境、文化资源

组建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将原来分散的国土、规划、环保、水利、林业、文保等职权统一划归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国家文化公园管理职责,强化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在遗址保护资源调配上的自主权,负责协调与当地政府及周边社区的关系。同时,对良渚管委会所涉及的街道(镇)进行大部门制改革,良渚管委会集中进行遗址保护管理,街道(镇)负责遗址保护之外的区域发展社会管理职能,两者既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又各司其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弊端。

(四)创新遗址保护开发运营模式,推进遗址可持续发展

要继续坚持“积极保护”理念,以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程为抓手,探索适合良渚遗址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商业模式。努力推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国家文化公园的转变,加强其文化和旅游休闲功能,打造彰显良渚文化特色的巨型国际旅游综合体。重视对遗址区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遗址区的整体服务品质,让良渚遗址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实现保护、利用与传承的“多赢”。

(五)引导良渚学研究,塑造良渚“国家文化”标识

要凝聚起各地区、各部门关于建立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共识,持续盘活国家考古遗址群落。组织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良渚遗址的多学科、交叉型研究,深化良渚遗址价值和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专项研究和论证,努力打造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国家文化”标识,为良渚遗址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理论和学术基础。

注释:

1.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XOD模式”是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类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是TOD模式的拓展。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的运作模式。“XOD+PPP+EPC”的理论基础是“地租理论”,特别是“级差地租理论”。“XOD+PPP+EPC”模式,既有可能彻底解决政府投资强度不足的问题,又有可能彻底解决城市三大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商业模式不足的问题,进而实现项目资金平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良渚遗址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浅析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