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2021-08-28崔俊辉赵红芳徐全洪田凤雅王瑞君

科技智囊 2021年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产业链京津冀

崔俊辉 赵红芳 徐全洪 田凤雅 王瑞君

摘  要: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是国家亟待推进的战略任务。京津冀三地从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协同和协同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互补、互利、互惠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方向是根据三方各地自身的禀赋条件,调整优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空间布局,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系统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要在产业分工、对接衔接、共建区域创新链、资源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文章建议开展产业链项目联合攻关和重点企业联合培育,推进产业、金融、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等领域政策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6.07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ial Chain

Cui Junhui1   Zhao Hongfang2  Xu Quanhong1  Tian Fengya1  Wang Ruijun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Hebei Academy of Sciences,Hebei,Shijiazhuang,050016;

2.Hebei Academy of Sciences,Hebei,Shijiazhuang,050010)

Abstract: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y is a strategic task to be promoted urgently.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have significant complementary,mutually beneficial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onditions in ter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is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spatial layou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build cross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ndowment conditions,we should focus on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docking and convergence,collaboratively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hain,collaboratively building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carry out joint tackling of industrial chain projects and joint cultivation of key enterprises,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in the fields of industry,fina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talents,public services,etc.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Industrial chai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河北內嵌北京与天津,没有形成带动全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和创新引领增长极。行政区域管理体制制约着京津对河北经济和创新要素的扩散和辐射。长期以来,由于功能地位、经济层级、发展条件和竞争环境的不同,京津冀三地间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配置的梯度差,持续呈现单向的生产要素虹吸集聚的局面,造成了京津冀三地之间巨大的产业经济发展差距。河北发展的滞后也直接影响到京津冀区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河北与京津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矛盾,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已成为亟须推进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北京市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突出头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带动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产业,在未来产业领域推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产业布局,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拓展新业态、新模式。[1]天津市突出制造业立市,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演进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同时持续巩固提升发展已有的优势产业,如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建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推进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河北省工业体系较为齐全,拥有15万家制造业企业,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七大产业为主导并涵盖40个工业行业大类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2018年,河北省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5位的产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3]其中,钢铁是河北省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产业,近十余年来钢铁产能和产量始终位居全国首位。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河北省将深入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着力打造“数字河北”,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壮大海洋产业,以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制造业、氢能产业等18个产业链为重点,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大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未来产业领域谋划发展区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链。[4]对照来看,京津冀三地同样选择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等作为重点产业,注重数字经济发展,突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同时也在自身产业基础上展现出鲜明的发展特色。

从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看,北京市着眼于发挥辐射作用,积极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带动环京重点地区发展,同时积极鼓励本市产业链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在天津和河北合理布局,通过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建设,引导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聚集发展,从而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链紧密协作发展。[1]天津市注重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创新合作机制的作用,积极与北京、河北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深入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推动本市与京冀两地产业链联动发展。[2]河北省以雄安新区、张北地区“两翼”带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进三地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协同向深度广度拓展[4],强调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北加快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区、廊坊北三县、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以及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沧州渤海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邢台邢东新区、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等产业疏解,承接平台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承接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从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看,京津冀是全国唯一一个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跨省级行政区域,三地科研和产业创新资源丰富,但协同创新亟待推进。京津冀三地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北京市的科教实力雄厚,是全国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中心;天津市的高端制造业发达,其技术开发和转化能力十分突出;河北省拥有成熟强大的中低端制造业体系,产业规模庞大。但京津冀三地在创新资源投入主体和规模、创新成果产出类别、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导致三地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很不均衡,产业梯度转移和创新成果孵化转化衔接存在诸多障碍,明显制约了京津冀三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发展。[5]京津冀三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极不平衡,北京远高于天津和河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之多,河北的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以2016年为例,北京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流向津冀的比例只占北京流向外地的7.7%。[3]北京市有全国约1/2的“两院”院士、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的全国重点院校,又有大批央企、知名民企、外企的总部经济,有极强科研攻关能力;河北只有全国2%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的全國重点院校。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三地创新政策存在着显著差异,河北对接京津创新资源、承接创新成果难度很大。三地创新资源投入主体差异较大,如天津和河北的科研经费几乎全部来自企业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而北京市企业和地方财政的科技支出仅占当地科研经费的不到一半。[6]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错位,体现出首都北京的科技研发优势没有转化成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势,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产业生产力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二、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

“十四五”时期,面对在国内下滑的经济位次,河北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壮大经济实力、建设经济强省的需求十分迫切。推动产业链协同合作,是实现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举措,亟须探索新模式、推出新机制,要坚持区域产业统筹整合和深化改革,在京津冀全域的视角调整优化协同创新平台的空间布局,大力推进三地跨区域研发、转化、生产一体化发展,创新人才跨省市流动机制,多措并举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实现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一)优化京津冀重点产业链空间布局

以京津冀三地优势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为引擎,将总部、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设在北京,生产、制造和服务等环节布局在天津、河北,构建紧密衔接的京津冀产业链分工格局。[7]例如,在大数据产业领域,以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合作为契机,建设以“中关村数据研发—承德、张家口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共同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区域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在技术工艺、生产流程、能源利用等产业环节推进升级改造。在钢铁产业领域,通过推动环首都和生态敏感地区钢铁产能有序退出,建设曹妃甸、京唐港、丰南沿海工业区、渤海新区四大临港精品钢铁基地和迁安、武安两大产业集群,发挥承德地区钒钛资源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的钒钛新材料产业基地。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深化和推广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合作模式,加强与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建设石家庄生物医药、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安国中药等三大产业基地。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发挥京津设计研发优势,引导国内外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企业在河北省布局制造环节,实现京津冀产业链整合对接。

(二)合理布局京津冀科技创新链

对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重点合作园区为依托推进跨区域布局建设,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进一步促进三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要从政策层面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加快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提升三地协同制造、合作创新和统筹发展水平,实现协同创新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7]

(三)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系统

在雄安新区、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曹妃甸区等京津冀重点产业合作园区共建一批创新社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信息共享服务等平台和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形成要素融合和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区域协作系统,促进京津冀技术、人才、资本、产业、空间资源充分协同和互补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四)坚持改革创新

聚焦突破制约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构建京津冀跨区域产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科技产品市场体系,调动京津冀企业、院所、人才、资本等积极性,围绕三地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需求,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

三、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存在短板,因此需要借鉴北京和天津两地产业链发展的经验,站在优化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布局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向深度广度持续推进。

(一)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分工

依托河北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为协同创新发展的重点,在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促进与京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产业布局优化,错位发展配套产业,与京津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与京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京津知识资本和河北制造业优势,推进“研发设计+制造”“市场+生产基地”模式,健全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信息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应急、冰雪、康复辅助器具、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等高潜力产业,开发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康养休闲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与京津农业对接协作,与京津联合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合作平台。以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现代农业园区为切入点,积极引进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京津农业龙头企业,在北京周边地区建设蔬菜、畜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引导省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推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回收利用等相关产业集群发展,与京津合作打造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二)加强与京津产业链对接衔接

河北省要把与京津产业链、供应链对接衔接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聚焦重点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链,搭建产业对接合作平台,全面开展精准对接。在钢铁、石化、汽车、轨道交通装备、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链领域,加强与京津产业协同和合作技术攻关;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氢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和区块链、智能传感器、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链领域,培育引进京津和国内核心企业、龙头企业,针对产业链断点堵点、短板弱项,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创链,弥补河北产业链缺失环节。

(三)重构京津冀跨区域创新链

围绕产业链部署創新链,瞄准京津冀具有较好协作基础、区域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河北省骨干企业为主体,对接京津创新资源,创新合作机制,共同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盟或进行科技项目合作,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制造环节技术产业化应用,在精细化工、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先进钢铁材料、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氢能、大数据等领域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性、引领性卡脖子技术,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链,推进京津冀产业创新链融合发展。

(四)推进区域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与京津科教资源合作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合作,推进京津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资源共享,跨区域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与京津院校共建一批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专业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京津冀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等开放交流。积极探索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加强与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京津合作共建产业科技园区。全面推进与京津的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健全京津冀多层次人才交流网络体系,实现京津冀人才政策衔接、市场融合、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和支持京津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孵化器等与河北相关主体紧密合作,合力开展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展跨区域创业。

(五)共促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高新区创新资源、创新主体集聚优势,推动京津重大创新成果在河北省高新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加快培育国际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将河北高新区打造成为承接高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核心载体。对接京津科技成果库,推进科技文献、发明专利、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联网和共享,完善示范区科技成果推广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合作,落地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河北技术转移机构与京津企业建立常态化科技成果精准推送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信息、价值评估、竞价报价等系统,建设线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的互联互通,推动科技成果咨询交易服务向河北省市县延伸,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六)创新区域协同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产业合作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完善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形成一体化、有机衔接的合作机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等一系列产业合作利益分享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探索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机制。推进河北省与京津在产业和科技园区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领域出台协调一致的政策举措,创新和完善税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四、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开展重点产业链合作项目联合攻坚

依托京津冀三地优势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在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工程,以工艺、装备、产品和管理升级为重点,探索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二)联合培育京津冀产业链重点和龙头企业

完善配套政策,促进京津冀三地优势企业围绕技术协作研发、产业链配套、市场开拓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领域产业链横向拓展,打造国际国内行业旗舰企业。

(三)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科技金融政策一体化

河北应深化与京津金融总部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接京津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吸引京津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金融租赁等到河北设立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发挥金融对产业链合作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先行先试政策加快落地

梳理京津冀产业链合作重大科技需求,推进知识产权补偿、成果转移转化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探索创新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在京津冀合理流动,通过政府间协议和社会保障措施,鼓励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北京,服务津冀,扎根河北。

(五)加快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对接

强化河北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胆创新,深化改革,谋求增量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同步发展,为京津冀产业链合作和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六)强化人才和人力资源政策支撑

以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契机,针对管理人才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及服务型人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打破阻碍人才流动和人才发挥作用的各种政策壁垒和障碍,吸引京津人才向河北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01).

[2] 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天津日报,2020-11-30(01).

[3] 张立佳,崔俊辉,张效玮.河北省重点产业科技资源分布及现状分析[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20,37(03):88-94.

[4] 中共河北省委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河北日报,2020-11-17(01).

[5] 叶堂林,王雪莹,李璐.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产业链布局[J].北京观察,2019(09):39-41.

[6] 杨雨寒,闫亚飞,张立佳,等.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科技资源分布与共享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94-103.

[7] 邓丽姝.加强产业协同 共促京津冀高精尖经济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2):58-59.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产业链京津冀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京津冀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