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8-27谭珍媛
谭珍媛
[摘 要] 为构建高校与优质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2+3”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为导向,结合我校师资与学生特点,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如何加强日常管理两方面入手,逐步完善“2+3”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培养能适应基层医疗系统需求且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护理专业;“2+3”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142-02
广西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起步相对较晚,临床长期以中专水平的护理人员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中专层次的护理人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年来,国家多措并举,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地处边陲的广西,响应并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开展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本课题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如何加强日常管理两方面入手,逐步摸索完善“2+3”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培养能适应基层医疗系统需求且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广西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广西及我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要求,从2015年起,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不低于60%;三级医院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不低于80%,二级医院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不低于50%[1]。目前,广西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中专、高职、本科和研究生4个层次,但各个层次的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培养框架,没能有效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开展护理教育的院校,目前广西只有4所医学类及2所综合性本科院校,仅有1所医学类专科学校,护理高职高专层次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
我校作为广西最优质的医学类本科院校,护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之一,4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优良,理论、技能扎实而享誉区内外,历届毕业生在历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成绩连年获全区第一名。自2013年开始,我校积极响应自治区教育厅的号召,与广西医科大学附设护士学校等4所优质中职学校合作,共同举办护理专业“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班。“2+3”形式为中等过渡到高等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形式之一,构建了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立交桥”,能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对一些动手能力强,但对文化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学生,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教育[2-3],能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在传统三年制普通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2+3”五年一贯制护理高职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
综合我校原有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培养目标为:以培养热爱护理专业,适应国家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院、社区及其他预防、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要求与计划的制订
根据我校原有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与计划,结合“2+3”五年一贯制护理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要求与计划。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方面
计划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卫生职业道德,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使其具有以人的健康为本的高度关爱精神和服务意识,初步形成以关爱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预防疾病、守护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能尊重病人的隐私、人格和个人信仰,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分析批判精神以及集体主义精神。了解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树立依法开展护理工作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职业情感,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学生。
2.知识与技能方面
计划培养能掌握护理工作应具备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扎实的护理学理论知识,熟悉相关的预防医学、临床人文关怀等相关知识。掌握基础护理技术与专科护理基本技术等,具有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救护,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以及初步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与沟通,拥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
统筹安排,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按五年一贯制进行设计安排,有效避免重复开设课程。同时,为了充分体现高职护理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新时代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将课程类别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5大模块。以基础医学、護理学为主干学科,除了开设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之外,还延展开设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特色课程。侧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设实践教学内容及课时数,使平均理论与实践课比例达到1:1.25。
在内、外、妇、儿、传护理学重要专业课程相应教学大纲制订及教材选用要求中,将传统的以人体系统为顺序的教学框架改为按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论和艾瑞克森人的成长周期理论为理论教学框架,以人的生命周期规律护理的顺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新颖性,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记忆,使其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见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制订《集中临床见习教学大纲》,严格见习要求,规定见习时间,使学生在5年的学习生涯中,第4~8学期每学期安排集中见习1周计40学时,共开设5周总计200学时的临床见习课。制订详细的见习计划、考勤与成绩评定办法,改变以前护理专业学生见习过程全由医院安排的格局,使见习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加强日常管理,培养适应基层医疗系统需求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在广西医学类高等院校数量和教学条件有限,培养的高职护理学生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背景下,我校克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等方面均不及高中毕业后升入高职的学生,课程体系设置上不够科学,课程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均存在不少缺陷等诸多困难,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策略,加强日常管理,培养能适应基层医疗系统需求且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一)优胜劣汰,选拔优质生源
通过科学分析,合理设定中职阶段课程考试通过门数,结合入学考试成绩等多种形式,制订选拔方案,不断完善入学淘汰机制,選拔优质生源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
(二)多措并举,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为充分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安全,提高我校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采取多项措施,规范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不断提升高职办学水平。
1.统一标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固定时间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使教学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为稳定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2.举办学生技能大赛,促进实践教学
每学年举办一次学生技能大赛,随机抽取选手,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赛项设有静脉输液、鼻饲、吸痰及导尿4个赛项,与区赛接轨。每次比赛结束,专家评委对各操作技能要点进行讲解并现场操作演示,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目的的同时,还为日常教学中实践课的质量提供动力。
3.统一考试,确保教学同质化
每学年选择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重要专业课程轮流进行统一命题、考试、阅卷等,做好考试分析并及时张榜公布,以督促师生重视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三)完善教学监控体系,不断加强教风建设
建立高职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体系,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做好教学一线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教学设备设施的意见反馈,为树立好的教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反馈体系,加强教风建设,加大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力度,通过督导听课、课后交流、集中反馈的形式,对存在教学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四)注重师培,逐步提升师资素养
遴选优秀的教师任教,并为其提供继续教育机会,鼓励其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优秀教师示范授课,培训师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定期召开统考课程教学研讨会,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等内容,为教师搭建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不断提高师资素养。
(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全方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每学年度,召开年终教学工作总结会议1次,总结并讨论一年来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为下一年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更合适的方式与方法;召开学生座谈会至少2次,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四、结语
随着政府建设健康中国目标的推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需要的不断增强以及护理工作范围和内容的扩大,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护理人才,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有效利用卫生学校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及现实意义。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使学生通过5年的系统学习后,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各项护理专业能力,能够在各级医院、社区及其他预防、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切实解决基层医疗系统对较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需求,使他们真正稳定地“下沉”在基层的卫生系统工作岗位,造福当地人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l5年)[S].2011.
[2]徐谦.“五年一贯制”下的中职教育培养新谈[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15-16.
[3]李荣凯,安丰彩,赵衍恒.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7,20(4):69-7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