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处理策略探究
2021-08-27席唯恒
席唯恒
[摘 要] 文化翻译的核心即比喻的翻译处理,尤其是隐喻的翻译。英语文化负载词中存在大量隐喻。处理好文化负载词中比喻的翻译,对中英文化交流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 键 词] 跨文化;文化负载词;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098-02
文化翻译的核心即比喻的翻译处理。在比喻中,隐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构建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处理好隐喻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对跨文化交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文化负载词与隐喻
(一)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一些词汇,它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二)隐喻
隐喻以想象为基础,用彼物暗喻此物。此物和彼物分属不同事物,二者通过隐喻来体现抽象化的共同特征。安德烈(Andrew. Ortony)教授认为隐喻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相对概念。隐喻的内在意义和隐喻的解码会根据隐喻所处语境的不同以及在这些语境中不同的经历而发生变化(Ortony,1981)。
隐喻根据不同事物或人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用彼物暗示此物,达到某种语言效果。隐喻的表达结构常为:“本体是喻体”,本体和喻体间没有表示相像的指示词。Catrinel.Haught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隐喻:比较、分类,以及隐喻约定俗成后从比较到分类的转换。汉语中的隐喻喜欢从其本体和喻体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包括四种关系,即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注释关系和复指关系。英语中的隐喻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及拟物的特点,较多从功能上加以区分。
二、中英文化负载词中的隐喻修辞比较
(一)英汉隐喻相通之处
首先是形式上的相似。英语隐喻中“A+be(link verbs)+B” 结构和汉语隐喻中“A是B”结构几乎一致。英语一些谚语或习语中用到的隐喻表达可以在汉语隐喻中找到对等的部分。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有些习语在意思上完全一致,如“golden saying”(金玉良言),“to show ones card”(摊牌)等。英语隐喻中的喻体和内涵意义与汉语中的相同。如,“life line”(生命线);“add fuel to the flames”和汉语里的“火上浇油”内涵意义相同;“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等。英汉隐喻修辞都与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密不可分。汉语中有“下海”等,英語中有“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a Judas kiss”(犹大之吻)等。
(二)汉英隐喻的差异
英汉比喻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英汉隐喻中喻体和内涵意义的结合是不相同的。比如英语中的“pull ones legs”指的是“开某人玩笑”而不是“拉某人的腿”。当隐喻中的喻体涉及一些动物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动物做喻体时,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dog”一词。国人常用狗描述自己讨厌、看不起、卑贱的人。而西方人则常用狗来形容幸运的人。如汉语里有“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英语中有“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猫头鹰在中国很少被提及和拿来歌颂,而在西方却被看作智慧和沉着、冷静的象征。所以,在翻译含有这些动物的英文隐喻时,译者要格外注意。汉语隐喻中喻体涉及植物的例子也不少,如松树和柏树在中国往往寓意性格高雅、高洁、有气度、不畏挫折的君子。在中国,竹子往往象征有气节、既高贵又谦逊的君子;梅花在中国往往象征高雅、纯洁的品性。而在西方,松柏、竹子和梅花则不具有这些内涵和外延意义。
此外,英汉隐喻中喻体涉及颜色词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含义。例如,“红色”在汉语里往往代表喜庆、幸福、幸运、革命等正面的或积极意义等,而在西方,红色通常被赋予负面的含义,如愤怒、血腥和危险等。英语中的一些隐喻和汉语里的一些隐喻具有相同的内涵意义,但是在喻体上却有稍微的差异。例如,英文短语“a rat in the bowl”(瓮中之鳖),英文里面的“老鼠”,汉语里面却用“鳖”来表示;而有些却是内涵意义相同,喻体完全不同。如英文短语“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译成中文时为“挂羊头卖狗肉”,这里“酒”和“醋”分别被汉语里的“羊头”和“狗肉”所代替。
三、文化负载词中隐喻的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可以让母语为中文的读者感受英文原作的风味,并且让读者有机会学习新的语言表达方法,感受英文的魅力。如“Argument is war”(Lakoff&Johnson,1980)一句中,之所以把争论比喻成战争,就是找到了“argument”和“war”之间的抽象性特点。由“argument”联想到“唇枪舌剑”,因此与“战争”挂钩。但有时也会较难让母语为中文的读者明白。如“to teach fish to swim”“to plough the sand”就不能直接翻译。
(二)意译法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在英汉两种比喻中找到相似的表达。其优点是有较少的翻译痕迹。让目的语的读者读起来就像在读以自己母语为基础写出来的隐喻,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获得的感受是相同或相似的。如:“a flash in a pan”(昙花一现),“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等。然而,如果某些中文隐喻和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联系,那么就不适合成为从英语比喻译到汉语比喻时的备选成分。
(三)标注法
标注法即加注解。事实上,它属于直译,但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可谓一种完美的译法。一方面,它考虑到了阅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感受,让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译作;另一方面,考虑到了英文写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然而,由于注释译文有时会过于冗长,因此,读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和理解。一个细心的翻译总是为读者考虑并倾向目标语言。因此,如果译者希望读者不仅能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还能够顺畅、无障碍地理解其含义,那么标注法是一个好的选择。
(四)转换法
转换法指的是英语中的比喻表达或种类可以以灵活的方式翻译成中文中的比喻表达或种类。例如,英语中的隐喻可以译成中文中的转喻,英语中的明喻译成中文的隐喻。例如,“as sure as a gun”虽然是一个明喻,但不适合译成中文里的明喻,反而译成中文里的隐喻较为恰当。
(五)归化法
归化法指翻译时用汉语中的喻体来替代英语中的喻体,最终达到归化的目的。英汉翻译中英汉比喻有相同内涵,但母语为汉语的人在选择和接受喻体的时候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存在差异,此时归化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子如下:“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在这句话中,译者翻译时恰巧能在汉语中找到一个词“曹操”来代替“devil”,将此句译为“说曹操,曹操到”而不是“谈论到魔鬼,他就出现”。又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the king”,此句中用“虎”代替“the blind”,用“猴子”代替“the one-eyed”,归化之后的翻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代王”。
(六)删除法
删除法指的是若翻译结果不甚理想或失之偏颇且无法找到适合的对应翻译,则译者应该大胆地舍去对比喻的翻译,转而用一种为人所熟知的普通表达方式来替代。如“dog-eat-dog”在英汉中分别产生不同的意思。那么在把其译成中文的时候就不能直译为“狗咬狗”。因为在美国英语中,它指的是激烈残酷的竞争,如“Wall Street is a dog-eat-dog place”。针对这种情况,译者就需要忍痛割爱,舍弃比喻,“dog-eat-dog place”按照删除法则译为“竞争激烈之地”。
四、小结
隐喻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它的运用最能体现语言的魅力。隐喻的翻译和处理对译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译者处理得当,那么这对源语、源语作者、目的语以及目的语读者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一名优秀的译者不仅应当精通中英两种语言,还要掌握语言背后文化深层次的东西。概括来说,英语隐喻的翻译方法可被概括为两大要点:其一是译者应该尽量尊重英文文本,翻译时尽量以忠实为主;另一个则是译者应该灵活使用这些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Haught,Catrinel. Spain is not Greece:How metaphors are understood[J]. Journal of Psychhholinguistic Research,2014(4): 351-356.
[2]Lakoff,George & Mark,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3]連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养之.略论英语修辞中比喻的运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5):113-118.
[5]钱宏.英汉比喻的文化含义及其翻译策略[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88-9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