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2021-08-27杨波
杨波
[摘 要]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高校作为培养并输送社会人才的主要渠道,其教育教学都需要基于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改革。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仅专业知识教学受到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复杂交融的环境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增,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出,因此为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避免其走入人生误区,高校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对新理念引领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016-02
社会以及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压力凝聚成更沉重的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开展学习生活,同时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体健康。在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教学实践中诸多学校实施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管理体系,旨在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然而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必须结合当下发展实际与学生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优化创新,以达到理想有效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校园中存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此同时也需要面对社会职业就业的发展压力,多种压力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调控力以及意志力和自信心会受到影响,继而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产生不当引导。此外,在信息时代中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更加复杂,真实与虚假相互融合致使学生无法正确分辨信息,进而导致不良信息侵扰学生的思想、心理,心理问题随之出现。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学习并认识基本的心理问题,使其学会辨别心理问题,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判断自身的异常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足
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虽然提到了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高校忽视了这一点,更多是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实践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课程非常少,课时也相对较短,并且仅有的课程也常以选修形式存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获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此外,在大数据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许多专业课程教学都实行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者没有顺应教育发展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不够全面
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必然会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需要健康校园环境给予保障的。但是部分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并不全面,其缺乏规划性和合理性,在某些层面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限制,如学习氛围散漫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自暴自弃,对未来职业发展也丧失动力。另外,在诸多校园文化活动中只关注活动的形式和娱乐性,忽略活动的价值,导致校园文化环境不稳定,无法确保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不良网络信息的充斥度较高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诸多便利,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简单便捷,与此同时,各种不良信息、虚假信息也随之涌现,如赌博、色情等信息隐藏在互联网中,学生因信息辨别能力较低难以识别,在不经意间就有可能被这些负面信息所裹挟,进而引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网络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如短微博、短视频等充斥在各种媒体平台中,简单的操作导致学生形成上瘾的情绪,侵害学生的意志力和控制力,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性
社会发展进程较快,社会建设变化多端,逐渐革新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网络环境中产生多种未知的影响因素,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已经无法全面满足现在的教育管理要求,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性、针对性的指导和纾解,长期积压后容易使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做出极端反应,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
在大数据应用背景以及新教育理念的推行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大学生在信息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会留下一定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学生思想和想法的真實反映,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数据库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使用情况,基于所搜集的数据,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分析,从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交际情况、经济情况等,实时监督学生的异常反应,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动态数据适当优化心理健康教学方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设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校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对此,高校应更全面地推进“五个一”工程,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健康向上、宽松愉悦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需体现出高校特色,充分调查了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结合学生的教育、培养要求对心理咨询师开展专业培训,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心理健康辅导。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在保证多元化的前提下,还需注重价值性,通过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接受健康环境的熏陶,为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三)搭建数据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现代社会中学生的交流方式以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为主,这些软件的使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思路,高校可以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数据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采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设置微信群,借此及时了解所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并及时给予健康指导。同时,可以采用慕课、云课堂、微课等线上教学方式,讲授健康知识、讨论健康问题,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在数据化教育平台中教师可以在交流模块中将心理健康知识推送给学生,拓宽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范围。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应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四个全面”的工作要求,扎实、稳定地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联系,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形成新型工作联系,及时互通各种工作问题并共同探讨更优的工作流程及教育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其次,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设置相应的工作质量考核机制和效果评估机制,对管理者、教师以及其他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效果进行层级评定,以规范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员保障。最后,依托心理档案数据库的设立,高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大数据技术培训,强化其数据应用意识和数据保密意识,以更高质量、更优质的教育效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帮助。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社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高素质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在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其教学价值和教学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对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随时代发展加以创新,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开设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搭建數据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萍萍.系统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48-149.
[2]刘西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探析[J].农家参谋,2020(14):210.
[3]庄美金.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5):104-107.
[4]王志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长江丛刊,2019(21):120-12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