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与景观开发模式类型探讨

2021-08-27吴丹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摘要:山体资源长期遭受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山体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山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的理念探讨城市化背景下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与景观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关键词:城市双修;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改革开放初期,为追求最快的发展速度,各地区组织对山体进行无节制的露天开挖,导致众多山体被严重破壞,削弱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裸露的岩土、陡峭的崖壁、遍布的采石矿坑加剧了山体的水土流失,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张,许多城市周边的破损山体也被逐步纳入城市建设区域,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工作也逐渐被各地政府重视[1]。据全国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破损山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此可见破损山体对城市环境安全与生态景观都有很大的影响。

山体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支撑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但过度的山体资源开发与自然灾害加剧了山体和植被的破坏。以江苏省的山地资源为例,其本身的山体资源偏少,多数地区甚至出现绝对稀缺,但山体仍面临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蚕食的困境。同时,毁林采石、移山造地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山不见山”的尴尬局面让城市风貌特色逐渐丧失,各类环境问题日益明显,长此以往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目前,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致力于恢复城市破损的山体生态系统。面对这类复杂的综合性技术工程,国内外相继出现城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项目。但从总体上讲,破损山体生态的修复不仅是要恢复山体生态平衡,更要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将山体打造得更具艺术设计美感,为城市居民营造具有艺术鉴赏性与景观设计性的生态自然环境。

1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模式与类型

1.1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工作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总体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山体的特殊性在于它可成为城市的外围天际线、背景、象征等独特的风景观赏点。因此,我们要在恢复城市山体原有脉络与形态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山体建设、城市区域规划、自然环境等,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以下是基本原则。

1.1.1 安全性原则

破损山体一般边坡垂直高差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坏后果会越来越严重,应采取人为手段加以干预。应结合破损山体的地勘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探讨其边坡破坏模式,并提出加固方案,防止因山体边坡失稳而出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1.1.2 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原则

山体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若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就会对当地的景观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被蚕食的困境中,我们应积极改善 “近山不见山”的尴尬局面。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指导思想,以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减少对山体与植被的破坏,营造当地山体植物所需的生长环境,选择适宜的本土植物,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逐步恢复城市山体风貌特色。

1.1.3 经济实用性原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我们应在对山体生态进行修复建设的同时,考虑初期的经济成本,以及后期山体边坡植物的养护管理费用。在科学整治的同时,适当降低山体景观设计难度,并结合目前山体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多样性,选择经济实用性最强的方案[2]。同时,尽可能地运用山体景观施工现场的土建石材进行初步建设,并结合山体边坡高差现状营造具有景观起伏美感的山地空间。此外,在景观搭配方面应选择适宜该地区环境的本地乡土植物,以降低后期养护成本。

1.2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与类型

依据全国现有的破损山体环境整治成功案例可知,根据山体地质情况、规划使用种类、政策条件等可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分为七大类。

第一,应景改造型。其主要内容为以艺术构思为主,以人文景观设计为辅,以花木绿化进行点缀等。主要措施为规划景观设计、生态复绿,比如采用鱼鳞坑直接种树。它适用于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附近有造景条件的矿山。

第二,景观再造型。它主要面向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景观园林设计的方式重新构造山体空间,塑造山地特色风貌,营造独特设计感。它能在恢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艺术设计,采用合理的山体生态绿化治理技术手段对裸露边坡进行修复,营造全新景点,为城市生态增添一抹绿色。景观再造主要适用于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主要国家级风景区等造景需求较大、生态修复条件好、人均人流量大等条件的地区。

第三,生态复绿型。它以“复绿、留景、点缀、修饰”理念为主,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并结合景观艺术设计手段,旨在恢复山体生态环境。其主要措施为利用生态技术恢复植被,如厚层基材喷射护坡、挂网客土喷播、直接种植植被等。它适用于边坡较为稳定、面积范围较小且位于交通主干道两侧的破损山体边坡治理。

第四,土地整理型。其具体内容为推平场地,新增土地面积。它主要采用挖高垫低的方式平整土地、覆盖客土或将场地整理成具有微地形地貌的形式,它适用于宕底较为平整,且易恢复土地功能的矿山。

第五,科普园区型。它主要以地学资源为载体建立地学科普园区。其主要措施为直接种树、客土覆盖、厚层基材喷薄等,适用于采矿揭露的地质遗迹、古采矿遗址等采石宕口。

第六,自然恢复型。它以自然恢复为主,适用于无地质灾害隐患、现状自然绿化较好且自然恢复趋势明显的矿山。

第七,综合治理型。它以破损山体边坡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程为主,需要治理者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提出综合山体治理修复方案。其主要措施为破损山体边坡修复,适用于经济发达城镇周边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边坡稳定性较差,有重大安全隐患的破损山体。

2 破损山体景观开发的模式与类型

2.1 破损山体景观开发基本原则

独特的山体特征增加了山体景观开发项目的难度,但对其进行有效开发能增加山体景观设计空间感,提高当地的经济价值。目前全球开展的实现山体景观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现实落成的山体景观项目为本次模式探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表明,破损山体景观开发模式基本遵循五个原则。

2.1.1 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以及目前实际案例表明,在山体景观建设中,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是开发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城市山体是城市美化环境的重要载体,治理者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山体生态修复的方案。目前最新提出的“城市双修”理论重点表明了山体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还强调了要在山体景观开发过程中做到对场地的最小干预。在山体生态性原则下,我们不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更应展现山体景观魅力以及山体的生物多样性。

2.1.2 景观性原则

我们需要在展现景观独特魅力的同时,尊重山体场地的地形特征与原始风貌。在考虑景观设计的同时,将因地制宜的理念贯彻落实[3]。山体原始的自然高差使景观设计具有较高的变化可能性,所以我们可以将山体制高点、山体轮廓线及山体景观视线三个山体景观空间层次决定要素融入设计。地形起伏的变化可展现山体多样的景观面,这种动态的景观美感为山体景观设计带来无限可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山体现有自然资源,如地形、植被、谷地等,形成城市独特的绿色风景线,创造新的“网红”打卡点。

2.1.3 地域性原则

我们应坚持因地制宜的思想理念,结合山体自然地貌挖掘山体的人文与自然价值。同时,详细总结山体的景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地形地貌、植物群落等文化遗产。相关文化遗产能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下的山体地域性景观的联系。对城市山体地域性的景观进行展现能增强当地居民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他们在跟随景观路线领略历史人文的发展历程中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传达博大的地域文化精神,避免文化传统的流失以及山体环境的荒废。

2.1.4 视域性原则

为展现山体景观特色,我们应利用地形地貌控制视线范围,在景观规划中留出最大的视觉空间。同时,要根据山体的起伏变化把握视角和视点,给予大家最佳的视觉体验。山体会因自身的地形特征而成为规划区的标志景观。为考虑多变的视觉感受,我们应在景观开发初期将山体肌理、颜色、山形等自然山体特征融入设计,将山体打造成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以提升整体城市景观风貌,逐步打造景观视觉廊架与观赏线。

2.1.5 可持续性原则

我们应以保护山体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严格遵循山体资源持续利用原则。要将改善山体地质地貌环境与生态功能视为目标,以规范山体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为手段,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山体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严格监管、优先保护等,挖掘山体的景观价值与经济价值,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破损山体景观开发模式与类型

山体形态会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生巨大的改变并造成施工困难。因此,我们应在保证破损山体景观开发的生态性、地域性、视域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原则下引入景观设计生态保护的理念,为设计项目打造更好的景观设计空间,为景观开发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我们应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山体原有生态环境等采取因地制宜的山体景观开发模式,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山体经济价值[4]。山体生态修复后,由于当地生产使用需求的不同,山体景观的开发模式也不同,以下是较为典型的模式案例,包括旅游类、地产类、城市公共设施类与工业类。

2.2.1 旅游类

在破损山体景观开发模式中依托当地丰富的山体资源,以旅游类最为普遍。它能在满足生态、景观基本修复工作的同时,考虑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打造具有特色旅游性质的山体景观,提高项目定位并逐步带动山体景观周边区域的发展。旅游类开发模式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2.2.2 城市公共设施类

城市公共设施类开发模式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其开发空间需满足社会需求。城市公共设施开发项目具体包括体育场、博物展览馆、音乐厅等能满足社会科教文化宣传需求的设施建设项目。它不仅能强调城市文化特色,提升精神文化内涵,还能间接提升山地土地的价值,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2.2.3 地产类

山体地产类景观开发模式以商业、工业以及住宅开发为主,要求山体地理位置优越且周边环境良好,同时,其周边将逐步配置提供娱乐体验、购物体验、休闲体验等复合功能的地产类项目。它能促进区域地价的上涨,还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体验需求[5]。

2.2.4 工业与仓储类

工业与仓储类用地对山体地质条件要求较为严苛,选址地的承载力需满足要求,不可存在不良地质现象。同时,考虑到其用途区域范围,治理者应认真规划,统筹兼顾,要在维护生态自然的同时,制定合理的规划,以满足工业与仓储的基本用途。

3 结语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更好地恢复城市山体自然生态环境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各地政府需正确引导,听取公众意见,发挥监管作用,鼓励多地开展城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作,有效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要根据破损山体的破坏程度、类型、空间划分等,基于规划方向,采取不同的山体治理措施。同时,要基于山体的自然地貌特征,制定合理的植被修复造景方案,将山体与景观相结合,实现山体景观承载地域文化价值、增加娱乐休闲价值、恢复生态自然价值等一系列目标。本文通过综合性的总结研究,阐述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模式,旨在为今后的城市山体景观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敬军,赵立鸿,缪世贤,等.江苏省山体资源保护区划及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8):1337-1343.

[2] 钟祥浩.山地环境研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J].山地学报,2006,24(5):525-530.

[3] 杨葳,王文奎,林大地,等.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研究[J].規划师,2008,8(24):28-31.

[4] 吴楠.生态修复视域下的城市山体景观规划模式初探[D].济南:山东大学,2019.

[5] 赵立鸿,张登明,聂志强,等.江苏山体范围界定研究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S29):77-80.

作者简介:吴丹(1994—),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