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三庚、赵之谦篆书艺术比较研究

2021-08-27王梓泓黄睿陈雅霓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赵之谦

王梓泓 黄睿 陈雅霓

摘要:徐三庚、赵之谦是清末继邓石如之后在小篆书写上风格独特、勇于创新的书法大家。他们早年取法邓石如,擅长魏碑,并以北碑笔法入篆隶,所以在篆书风格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本文从二人篆书风格产生的原因、篆书形式的创新和篆书书风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对比,旨在对这两位清代碑派书法家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徐三庚;赵之谦;篆书艺术;碑学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徐三庚、赵之谦是晚清时期以碑法入篆、入古出新的书坛巨匠,他们在篆书风格、实践创作等方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笔者试将徐三庚与赵之谦在篆书书风形成等角度作比较。

1 二人所处时代背景

清代早期的书法,大体继承晚明書法的大势,帖学书法继续向前发展。顾炎武、朱彝尊等人主张的考据学,使得金石铭文拓片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书画家青睐,并引发了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拉开了清代碑学书法的序幕。

乾隆至嘉庆时期,清代书法发展到中期,这个阶段以碑学、传统帖学并行发展为整体特点。由于乾隆、嘉庆时期大兴“文字狱”,士人为躲避祸患,便更加专注于金石研究和经史考证,因此出现了大批在金石碑刻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书法家,例如郑燮、金农、邓石如等。由此,清代的好古风尚,进一步促进篆书艺术领域的繁荣。

道光年间,清朝慢慢地衰落,国事衰微,但书法艺术却有所发展,尤其是碑学书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掩盖了传统帖学的锋芒,康南海在《广艺舟双楫》更是将碑派书法吹捧到了无法企及的高度。随着碑学的兴起,民间开始大规模地开采与挖掘墓志、造像,丰富多彩的石刻艺术品得以重回大众视野,自此一批非常著名的碑学研究书家涌现出来,例如赵之谦、徐三庚、何绍基、康有为等。同样,他们在碑学与传统帖学的进一步融合方面也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2 二人生平经历

徐三庚(1826—1890)的生平经历,文献记载很少。《上虞县志》的相关记载仅寥寥几句:“徐三庚……大勤乡西山村人。”

在《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五记载道:徐三庚,字辛谷,世代居住在南乡象山。曾绘制《象田贻毂图》彰显志向,擅长篆书隶书,尤其精通模刻金石文字。凡是书画家印章,大多出自其手,名动公卿,先后为徐学使树铭,杨抚军昌高,连将军幕僚。别名金杯道人,有《似鱼室印谱》流行于世[1]。

赵之谦因传世作品、手札、题跋、印章边款较多,生平较徐三庚详尽。在《稿本清代人物史料三编·皇清人物考略》中记载道:“赵之谦,字撝叔,一字益甫,号冷君,又号梅庵,浙江会稽人,咸丰已未举人,由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历署鄱阳、奉新、南新(城)等县事。工篆刻善分隶,著有《补寰宇访碑录》六卷、《六朝别字记》一卷、《悲庵居士诗剩》一卷。”[2]

综上所述,徐三庚出生贫苦之家,年纪尚小又苦于生计,只能在道观打杂养活自己,因祸得福的是在道观有一位道士,在困苦的日子里教授其书法篆刻知识,这也是徐三庚在往后的岁月中能够将书法篆刻作为生计来源的主要原因。后来,他常常以道人、道士自称,也与小时候的这一段痛苦经历有关。与徐三庚不同,赵之谦出身于世代富商家庭,本人又天赋异禀,“家故丰厚,多藏书”,可见赵之谦早年的读书条件是十分优越的。赵之谦与徐三庚,年岁相近又是同乡,徐三庚是职业书画家,终生卖字刻印,赵之谦则是文人、学者,一生都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奔走。

3 二人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比较

赵之谦在学书早期,对传统贴学作过一些研究,他曾经向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颜真卿学习,后受邓石如入室弟子包世臣所作的《艺舟双楫》中崇尚碑学的思想影响,开始师法北碑,致力于《石门铭》《龙门造像》等魏碑研究。在篆书书写过程中,在学习邓石如风格的基础上加入魏碑笔法,加入墓志与造像的方棱险峻,摩崖书刻的苍劲绮丽,用笔加入北碑的起收笔与提按变化,将刀法融入笔法,使篆书风格更加浑厚雄伟,更具金石气,也更灵动飘逸。后人对赵之谦的评价褒贬不一,魏锡曾评价赵之谦“但开先河不为师”,康有为曾评价赵之谦的北碑为“靡靡之音”。这样的评价在现在看来是有些苛责,但却不能否认赵之谦的书法成就,他成功地将碑帖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当时碑帖结合的风尚,他的魏碑书风在当时乃至后世近百年书坛都有很大的影响。赵之谦篆书,也受胡澍的影响,在用笔上并不强调逆锋起笔,更注重神韵,并融入魏碑笔意;不强调字形的方正与对称,追求姿态的生动变化,显示出强烈的个性。赵之谦又将魏碑笔法中的直入平出和折笔融入篆书中,加强了字形线条的弧度,异于时俗。

赵之谦篆书早年取法邓石如,《临峄山碑》就是赵之谦继承邓石如风格的代表作品,结构在邓石如、胡澍之间,笔力尚乏沉雄(见图1)。同治三年(1864年)所作《饶歌册》,其面貌开始有古意,有隶书笔法汇入其中,字形变长为方。在用笔上,起笔处或方或圆,或藏或露;收笔或藏锋或出锋;行笔使转自如,线条沉实厚重,粗细变化明显,极具魏碑笔势神韵。《铙歌册》结构具备清代小篆细腰长脚特征,注重内部的紧与放,用笔含蓄内敛,风格也由圆润婉转变为浑厚拙朴。同治九年(1870年)所作《篆书龚仪部诗七言联》,完美地融合了流媚婉转与古拙浑厚风格,是体现其自身独特风格的篆书作品。观察赵之谦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出,赵之谦的早期篆书作品结构多受邓石如影响,浑厚欠缺。《许氏说文叙册》这册中篆书部分是来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当时这册书是弟子用于临摹的范本。这本书的书法结构非常严谨端正,篆法精美流丽,起步收笔的地方并没有明显的藏锋,而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使弟子们临摹学习这本书册时能够清晰地看出其中所蕴含的笔法,使他们有独特的感悟[3]。他的篆书不同于常见篆书圆润流丽的美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见图2)。这本书册具体的书写时间不得而知,但是观察其中展现的书法风格和他为弟子书写示范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其看作赵之谦中年之后的作品。晚年篆书作品《为伯寅七言联》用笔老辣浑厚,北碑笔法融入其中,自然流畅,已经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其风格在邓石如、吴熙载之外独树一帜。

晚清时期的碑派书家,大都侧重学习北碑的古拙质朴,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极力求“古”。而赵之谦则另辟蹊径,看重北魏造像当中遒劲豪迈的风格面貌,竭力追求活泼灵动之意,并将这种风格运用到篆隶书书写创作中,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为碑派书法树立新风。

徐三庚最初致力于两汉碑刻研究,篆书最初取法邓石如、吴熙载,篆书中融入北碑笔法;后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天发神谶碑》,且对商周金文、各类汉碑如《祀三公山碑》等进行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其线条遒劲,婀娜多姿,极具装饰性,妍媚飞动,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美誉。与此同时,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曲线,妖冶太过,用笔纤细。对于书家及其作品应该全面具体地分析,第二种看法未免太过偏颇。徐三庚在篆书书写过程中把篆书形态的疏密结构加以改造,扩其疏,紧其密,增加曲线,延长伸展,体现了他以曲、柔为美的艺术观。徐三庚在篆书艺术上的大胆创造是难能可贵的。

徐三庚的篆书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主要取法《天发神谶碑》,笔法奇特,书风属雄强一路;另一种则是学习邓石如、吴熙载的小篆,并融合《华山碑额》《韩仁铭额》《天发神谶碑》,最终形成自家独特风格,遒劲秀美。癸酉年(1861年)所作《篆书临天发神谶碑四屏》用笔方圆结合,强化了线条的横粗竖细,字形与原碑相比略长,塑造出拙朴浑厚与飘逸流畅相融合的独特风格。从用笔上来看,《天发神谶碑》掺杂隶书笔意,徐三庚借鉴其中“折刀头”笔法,起笔方劲,行笔讲究顿挫起伏,线条极具节奏感。丙戌年(1865年)作篆书四言对联“常逗快乐,咸大欢喜”,笔意果断刚健,起收笔分别呈“折刀头”“倒薤”笔法的明显特征,锋芒毕露,既有平正稳健,又有气象万千之感。

晚清时期,邓石如以隶意作篆的篆书新风为主流,徐三庚继承此类篆书书风,将隶书中独有的提按和顿挫融入篆书的笔法之中,使得其篆书在转折的地方不只有圆润的笔法,也有方折的感觉,增强了笔法上的丰富性。丁亥年(1887年)所作《出师表册》中“疲”字内部与“敝”字右部并不过分强调弧度的变化,用笔柔和,方圆并用,变圆为折,体现平和的美感。再比如一些篆书扇面,其中每一个字在曲线部分用笔都有一种含蓄的美感,转折处不仅有明显的方折,还融入了圆转,使得其作品笔势方中可以瞥见圆润,平正中又可窥见生动,同时笔画中充满了温润的笔力,形成了一种流畅和迟缓的对比之美。徐三庚对邓石如、吴熙载篆书的學习,开始于二十九岁前[4]。徐三庚早年作品中常可以窥见邓石如小篆风格,如《海上忘云图篆书额》,篆字结体偏瘦长,用笔圆润厚实,有明显的吴、邓篆书意蕴[5]。癸未年(1883年)所书作品《篆书册页倪宽传、张汤传等》,这是徐三庚众多篆书作品中继承吴、邓风格的典型之作(见图3)。徐三庚可以同时将两种不同风格的篆书拿捏得当足见他的书法功底之深,一是取法《天发神谶碑》,方笔侧锋居多,厚重拙朴又具飞动之势;后者继承吴、邓篆体的藏锋圆笔,姿态轻盈。

4 结语

总结二人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发现徐三庚与赵之谦都继承与发扬了邓石如、吴熙载的篆书,从生平经历、学识天赋、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徐三庚都稍逊色于赵之谦。徐三庚与赵之谦在篆书书写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二人受邓、吴的影响,后又都专注于魏碑研究,碑法入篆书。徐三庚篆书的意态虽略逊色于赵之谦,但作为清末的重要书画家之一,徐三庚的篆书在清代书坛有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对比徐三庚、赵之谦篆书书风形成发展及创作中的表现,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这两位篆书名家书法中所蕴含的问题。徐、赵二人在篆书方面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让后世产生思考和学习的灵感,激发人们创作独具风格的篆书作品,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创作规范和审美标准。尽管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们为清代篆书的发展和碑帖结合作出的显著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郭锋利.徐三庚生平交游及其篆刻艺术[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2] 张兰平.赵之谦篆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3] 许立群. 赵之谦篆书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4] 张小庄.徐三庚的生平交游及其书法艺术[J].中国书法,2018(23):54-69.

[5] 宋立.徐三庚篆书的取法[J].中国书法,2018(23):76-85.

作者简介:王梓泓(1997—),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

黄睿(1995—),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陈雅霓(199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赵之谦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赵之谦篆刻边款艺术价值与文化意蕴探赜
赵之谦印事
赵之谦《破屋儒术》行书七言联
赵之谦妙助吴昌硕
赵之谦妙助吴昌硕
赵之谦:用篆刻记录刻骨铭心的爱
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
赵之谦的“杭漂”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