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曲艺教育探析

2021-08-27周壮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曲艺高校教育

摘要:本文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中心思想,对曲艺传承方式进行分析,将传统方式之下的曲艺传承与现代高等教育对曲艺教育传承的迭新进行对比,论述曲艺传承方式与时俱进的必要性,重点关注新时代高素质曲艺人才的培养方式,阐述国内高校曲艺教育的现状,明确指出高校曲艺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曲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02

1 曲艺的传承方式

曲艺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雏形,是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过千百年的磨砺发展至今,其传承方式主要为师承。旧社会的曲艺从业者,尤其是相声艺人,必须有师承关系,才能在行业中立足,否则将不被业内认可。拜师学艺讲究的是“三年学徒、两年效力”,在授业期间,徒弟的衣食住行等开销全由师父承担,徒弟除了学艺之外,还要负责照料师父的饮食起居。徒弟出师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所有演出收入要上交给师父,报答师父的授业之恩。这种传承方式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带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旧社会是曲艺界的普遍现象,无论是闲散的民间艺人,还是有一定规模的班社,即便艺术造诣再高,没有师承关系也会被视为“不是干这个的”。只有拜了师父,有了“门户”才算真正的从业者,没有“海底”(相声家谱)的艺人相当于没有身份证的黑户,很难在行业内生存,也很难得到同行甚至是观众的认可。但时至今日,师承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一些有多年从业经验的曲艺工作者,为了得到行业认可,获得“师承”,不得不拜行内有名气的演员为师,甚至不得不拜已经去世的相声演员为师。显然,这种旧社会残留下来的传承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所以,寻求一种适合当下的曲艺传授形式成了曲艺行业应该深思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曲艺表演不再单单是艺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更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国民间社会不断发展的乡土艺术,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曲艺的传承方式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2 曲艺与高校教育的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从业者文学水平和文化素养偏低的弊端明显暴露,过去的一些糟粕内容逐渐不被社会观众所接纳,无法在新时代进行演绎,所以曲艺节目改革成为当时的重点之一。拿相声来说,“相声改进小组”正是在文学家老舍先生、语言学家吴小玲与罗常培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得到多重改革之后,相声才慢慢适应了社会现状,从而顺利完成了历史使命。从长远来看,曲艺事业的发展与推进离不开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曲艺从业者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较少,大多为自幼学徒或“半路出家”。虽然曾曲艺大家呼吁,让曲艺从业者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中培养曲艺工作者,但收效甚微,曲艺教育一度陷入尴尬的局面。新世纪以后,曲艺与高校教育开始进行试探性的融合[1]。

2.1 短期教育和非专业性教育

早期的曲艺高校教育以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为主,此类学校曾开设相声大专班,北京电影学院也曾开设相声本科班。虽然“艺术名校”“名家授课”等字样十分吸引眼球,在社会上也曾引发强烈反响,但是却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曲艺教育,往往是今年招生、明年停办,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与此同时,国内众多高校也在不同程度地探索曲艺教育。据统计,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相关课程,然而普遍的做法是以名人讲座、美育课、公共选修等方式进行,仅仅停留在曲艺通识教育和理论研究层面,未进行长期的系统性人才培养。

短期的大专班、本科班往往是出于阶段性的人才培养目的,是办学单位看到了社会短期需求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因而无法形成常态化的高校曲艺教育。非专业性曲艺教育的侧重点并非是培养高素质曲艺人才,而是将曲艺作为高等教育的辅助性内容进行普及和理论研究。因此短期的高校曲艺教育和非专业性的曲艺教育不能完全满足曲艺教育的社会需求。

2.2 常态化曲艺专业本科教育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國就开始了曲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例如,鞍山曲艺团、天津曲艺团等艺术团体开设的“团带班”也称为“青蓝工程”,采用老一辈演员教授新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曲艺教育改革的雏形形成。20世纪80年代,南方和北方均有专业的曲艺院校成立,尝试将曲艺的传承方式由“师徒”转为“师生”。但绝大部分院校只是属于中专或大专层级,本科性质的高等曲艺教育仍处于萌芽阶段。时至今日,已形成常态化的曲艺专业本科教育、学生能够获得曲艺本科的仅有一家,就是辽宁科技大学。该校曲艺系创办于2003年,于2004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并且依托“评书之乡”鞍山的地方特色,开创了国内首个本科曲艺教育。曲艺系开设了相声表演、小品表演、评书表演、快板表演、曲艺概论、曲艺创作等专业课程,也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本科必修课程,能让学生在钻研专业课程理论的同时,接触公共课程,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并在毕业时颁发本科毕业证书[2]。

3 高校曲艺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进入普及发展新阶段,在学总人数达4002万,但是,接受过曲艺专业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对于从业者高达30万人的曲艺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呼吁摒弃封建传承方式的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推进高校曲艺教育的发展。

3.1 专业学科建设

中国曲协曲艺教育与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曲协主席崔凯认为,“如果不能厘清曲艺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曲艺理论体系,曲艺教育就缺少了根与魂,我们培育出的曲艺人才,就可能是先天不足的糊涂人,难以担当发展曲艺艺术的大任”,而当前曲艺高校教育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曲艺表演”仅存在于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而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却检索不到“曲艺”字样。换言之,在顶层设计上,仅仅把曲艺作为专科专业而非本科专业。前文所提到的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曲艺系,学生的志愿表和毕业证上显示的专业为表演专业(曲艺方向)。可以看出,教育部对曲艺本科专业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定。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设置本科专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第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第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第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第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高校若想通过设置曲艺表演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曲艺专业人才,需要按照上述要求完善自身;而掌握专业设置权限的管理部门也应该按照规定执行,批准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相关本科专业,不断加强曲艺专业学科建设。

3.2 专业教材

曲艺表演之所以还未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一套完善的、正式的教材。一直以来,未能搭上现代高等教育的快车是严重制约曲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国曲协亟须在这方面破题。关于编写曲艺表演教材一直都有人呼吁,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来是在2013年8月2—3日。在时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与时任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孙秋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曲协针对曲艺专业本科教材编写工作召开会议,这标志着我国首套全国高等院校曲艺专业本科教材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历时8年,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首批12本教材终于全部出版,填补了高校曲艺教育的“文字空白”。这意味着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口传心授的中华曲艺终于有了系统、规范、科学的高等教育教材,中国特色曲艺学科教材体系的建设正日益完善,对曲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创作生产、大曲艺发展格局的构建等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3]。

3.3 师资力量

除了专业学科设置和专业教材,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也是高校曲艺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优秀的高校曲艺教师需要拥有多重身份:好演员加好老师。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掌握精湛的表演技巧,同时,还需要具备优良的教学技能,以上几点缺一不可。曾经有曲艺工作者认为,高校当中教曲艺的老师在行业内有必须一定的影响力,说白了,就是要有知名度。笔者对此并不认同,高校的曲艺教育既不是搞个人崇拜,也不是明星与粉丝的见面会,把重点放在曲艺教师是否有“腕”上,显然偏离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名气大小与业务能力水平有时候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曲艺工作者到高校讲学时,依然拿着几十年前自己的得意作品大谈特谈,现场效果和学生的反应都十分尴尬。纵观曲艺界,好的演员不在少数,但是能把曲艺讲授明白的不多,所谓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做曲艺理论研究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让其亲自示范,能让人信服的也不多,往往都是纸上谈兵。此外,高校曲艺师资匮乏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校有高校的任职要求,有的人虽然既精通曲艺表演,又能够讲授清楚,但是不符合大学老师的任职条件[4]。

在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推进高校曲艺教育发展是整个曲艺行业从业者寻求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曲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曲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众多曲艺研究者认为,推进高校曲艺教育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放歌的必要举措[5]。新时代,党和国家实施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等宏观战略,在这一背景下,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进高校曲艺教育必然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履行“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

4 结语

高等曲艺教育的发展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完备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内容,也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曲艺人才和名家相配合进行教学活动。在与高等教育所需要的文化内核进行有机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下,结合地方曲艺特色进行教授,可以同时获得曲艺人才培养及地方曲艺保护的双重功效。在高等曲艺教育的加持之下,当前的文化艺术复合型人才逐渐增多。例如,在2019年、2021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曲艺周中,可以看出,当下高校的曲艺教育正快速发展,并且获得了系统性的提升。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而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始终走在文艺传播的最前沿,通俗易懂地为人民群众介绍党的政策和方针。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近几年高等曲艺教育的发展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曲艺作为独立学科进入高等学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9-06-13(05).

[2] 崔立君.高校曲艺教育初探[N].中国艺术报,2013-12-16(06).

[3] 张鑫.首批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编写出版始末[EB/OL].中国文艺网,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2102/t20210204_532185.html,2021-02-04.

[4] 吳文科.曲艺的活态传承和科学保护[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luntan_details/21902.html,2020-11-27.

[5] 张莉.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J].大舞台,2012(06):4-5.

作者简介:周壮(1985—),男,吉林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曲艺表演与教育。

猜你喜欢

曲艺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