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隐显叠加策略

2021-08-27张北辰丁舒灿王雪汀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树名古树生态

张北辰 丁舒灿 王雪汀

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盲区。树木生长的首要条件是自然环境适宜,保护城市古树最大的难题是协调城市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隐”是在城市建筑群落中为树木营建仿自然的空间,“显”是利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为树木创建适宜生长的软环境。“隐”与“显”失当会形成城市里无人问津的“野树”,也会形成呵护过分的“盆栽”,“隐”与“显”并行才能造就人化自然。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树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03

如今,保护城乡自然(人工)水体、保护郊野的青山绿树、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了全民共识。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盲区。城市中古树名木的生长极易受到城市发展建设的干扰,城市缺乏适宜树木生长的阳光、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相应的人文环境,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十分困难。

1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城市古树名木是城市原生态最重要的标志,其繁盛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标杆意义。千年古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与人和谐相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也能因此得到深化。从这一点来看,一千棵树木新苗抵不过一株千年古树。而保护千年古树有保护城市生態环境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双重价值。

2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困境

2.1 城市发展与古树保护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工业文明发展的代价让人类陷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之中”[1]201,城市发展与古树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语境中,城市古树名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生存的绝对难度小于普通树木。然而,城市建设存在建设与扩张硬环境必要,这与古树名木对硬环境不变的必然要求互相矛盾。城市想要发展,就不能为古树保持千年不变的物质环境,千年古树的生长必然会面临挑战。城市建设无法很好地形成人化的自然,台城若不在,台城柳安在?此外,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管护队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管护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公众素质有待提升”[2]1等。城市发展需要所形成的文化资源分配会生成一些不利于古树保护的态势。

2.2 保护措施失当

如今,保护城市古树名木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但这与“懂得保护”以及“保护得很好”尚有一段距离。城市树木除生长空间受限这一古今皆然的困境外,还存在一些保护失当的问题。有的古树因管护策略失当、树种常见或所处的位置特俗等原因而几近被遗忘,无专业人员对其提供必要的护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近乎野生。而有的古树名木固然有专业人员的悉心护理,但是被围墙、栅栏重重防护,精心呵护在“鸽子笼”里,养在“深院”,与世隔绝,全天候呵护的盆栽式管护也不利于古树名木的生长。还有些古树则处于闹市,每日接受市民的抚摸,接受汽车尾气与灰尘。综上所述,保护失当都可以归因为人们对“隐”和“显”的认识存在误区,且“隐”“显”失当,“隐”与“显”辩证组合还存在不足。

“隐”是指在满是钢筋水泥、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喧闹都市中尽量为古树名木营建最大限度地接近其生长环境的仿自然空间;“显”是指把古树名木公之于众。

目前,很多城市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虽然具有“隐”与“显”的特征,但是对“隐”与“显”之间的分寸的把握还存在问题。当隐不隐,当显不显;隐之过激,显之无度。它们对“隐”与“显”是否要组合以及如何组合欠考虑,甚至对二者的认识存在根本性的误区,认为“隐”就是“金城汤池”,“显”就是“广而告之”,在新的传播媒介的利用方面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以及拓展的空间。

此外,还有些地方古树名木的“隐”是扭曲的“隐”,极致的“隐”,古树所处环境固然人迹罕至,生长无人打扰,但是古树蜗居于城市一隅,生长空间实在不足,甚至能获得的阳光也十分有限。毕竟,对一颗树龄几百年、胸径数米、冠幅数十米的庞然巨树来说,这样“隐”是扭曲的“隐”,它们中有许多缺乏足够方圆自然裸露且少有人践踏的土地,其庞大根系被坚硬的水泥封锁。有些地方的古树名木是鸟笼里的金丝雀、花瓶里的花,将功夫下在鸟笼、花瓶的纹饰上这些“显”上面,并不能实质性地改善“鸟”和“花”的生长环境,反倒会有碍于对其的保护。同时,过度彰显“显”也会破坏古树名木生长所需要的静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城市要发展为原始丛林的状态。

合理的“视听符号信息蕴含的强烈的刺激效果能够激发受众的环保情感流露”[3]。因此,我们对古树名木进行处置时要达成基于科学的基本共识,要站在历史的高处保护它们,同时要有创造性地寻求两全的良策。

3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隐显叠加策略

3.1 隐显叠加的前提是“隐”“显”俱在

3.1.1 城市古树名木是都市里的“大隐”

“隐”的方式有两种,即“真隐”“假隐”。

“真隐”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形若“大隐隐于市”。“真隐”不是将古树名木进行潜藏,而是让其尽量淡出社会大众的视野,做到普通社会大众不知道自己的城市有这样一株古树名木,只有相关管理部门、专业研究者明确知道它们的位置及状况,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必要的保护。比如很多人知道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校内有一颗树龄1515年的圆柏(六朝松),却不知道东南大学还有一颗树龄114年墨西哥落羽杉。“真隐”可以有效避免因社会公众关注度过高、观瞻者过多而对古树名木造成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此外,“真隐”还要尽量避免城市发展建设干扰古树名木的成长,要为其“让道”,不与古树名木争阳光,同时要为古树名木设置面积尽可能大的城中绿岛,尽可能地维护原生态的都市山林,实现“真隐”与“构建、传播生态文明和弘扬群众生态保护意识”[4]174并举。

“假隐”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即仅用物质手段隔断人与古树名木随意接近的通道,“为古树生长让出树冠扩展的空间”,“在古树附近配置地表植物”[5]。观者与古树名木被栅栏、墙壁隔开,但古树名木对观者来说依然是可知、可见、可近距离接触的。

“真隐”应当是保护城市古树名木的上上选择,即便其操作难度远大于“假隐”。

3.1.2 城市古树名木可以是媒体常青树,是“显”贵

“新媒介即人”[6],我们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生态喉舌理念应成为我国较长时期内指导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7]97。在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事务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相关知识宣传渠道,主要有书籍、报纸、杂志、网络”[2]55等,各种媒体都可以成为保护城市古树名木的载体。“江苏镇江上党镇千年银杏濒临死亡。”《京江晚报》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引发了市民广泛关注。“当地林业部门对此树进行了抢救……此树枝繁叶茂,生长状况良好。”[8]

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建立网上景点,宣传线上观瞻;个人利用自媒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这对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上班族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足不出户便可“一日看尽长安花”,并且与实地观瞻相比也更加省时、省力。如果线下观瞻,即便是仅看南京三个城区的古树名木,可能也需要半日。比如南京毗卢寺的银杏、南京宁海路122号南师大的银杏、南京汤泉镇惠济寺公园的银杏,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城市,但是较难在半日内赏完,除非在线上。网上景点、自媒体(短视频)是扩大城市古树名木的影响的平台,它们能获取广大社会公众对城市古树名木的情感认同,增强他们对古樹名木的保护意愿。目前,南京还有许多景点在其官网上设有网上赏景通道,比如南京牛首山网站设置的虚拟旅游。因此,南京城区旅游景点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也可以在官网上建立虚拟旅游链接,可以建立网上古树名木景点,社会大众只需花费半天的时间就可以观瞻数百棵古树名木。同时,还要建全相关管理部门的网站,完善它们对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职能。南京市进行了6次古树名木普查,并在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官网公布了相关信息,这为管理部门、社会研究者提供了适用的资料。“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9],管理部门网站可以建立专门的古树名木保护空间,解说古树名木历史,描绘古树名木的现状。此外,“新时代下各个主体积极运用新媒体环境下涌现出的媒介工具”[10],管理部门还可以在多种媒体平台发布城市古树名木的相关信息,公告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方式。

大家可以在网上交流论坛、网上保护瞭望台共商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事宜,讨论保护城市古树名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为相关管理部门献计献策。网上保护瞭望台可以即时发布城市古树名木现状信息,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及时预警,以防患于未然。还要“抑制新媒体过度膨胀带来的弊端”[11]。管理部门要设法推介瞭望台网址,及时发布警讯,同时让更多的本土市民和外地游客成为会员,参与对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而绿化管理部门可以对网络声音进行管理,“通过对访客网络评论文本和照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借助ROSTCM6和EXCEL等软件,提取影响访客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12]。“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众传媒既要履行社会公器职能,又要发挥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用”[7]99,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古树名木无害地“显”,既可以不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能“解决生态问题依赖经济发展的推动”[13]这一问题。

当然,我们还要“从图文报道、融媒体产品向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项目产品转型”[14],从线上常青走到线下常青。

3.2 隐显叠加的形式

3.2.1 “隐”与“显”并行

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立体的工程,需要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与更多市民共同营建的系统工程。简言之,“隐”与“显”并行。管理者要根据古树名木的状态制定翔实的“隐”与“显”并行的策略。“隐”应当是城市古树名木的现实状态,“显”应当是城市古树名木的线上情景。

首先,若要“隐”得好,就要先在“显”方面抓实。管理部门可以借鉴治水定“河长”策略,按行政区域划分确定城市古树名木的“树长”,并树立公示牌,提供可直接通联的联系方式。同时,设置保护微信群、QQ群或微信公众号,并由政府管理部门与志愿者共同组建、维护。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寻求合适的多种形式的融资”[15]。

其次,可以借鉴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进行网格化一体管理。可按照社区进行划片管理,每一个社区由园林部门派若干专职工作人员担任专业技术指导员,社区工作人员担任辅助员,社区离退休者担任社区“护绿”义工,全天候监控城市古树名木的生长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一体化不是简单、粗暴的“城市化运动”[16],疫情防控讲求“早发现,早维护”,城市古树名木保护亦是如此,我们要尽早发现古树名木病害情况,并将其去除。园林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要能够见微知著,通过古树名木的外部生长状态,诊断其病害情况。社区义工通过多媒体平台把信息报送给分管社区的园林部分的专业人员,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这一助推绿色生态理念的“催化剂”[17]。此外,还可以借鉴疫情防护的有效宣传手段,比如在不同的街区适度公示宣传标语,宣传保护城市古树名木。宣传语中可以凸显保护城市近郊森林,保护古树的内容,例如,森林公园承载着当前我国兴办绿色产业的重任[1]200-201。

最后,可以借鉴农村古树保护文化。乡村以古树为名,村民以古树为家。城市可以以古树名木为中心,建设古树名木文化,街道、社区、楼盘、学校也以此命名。同时,还可运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对其进行记录和传播,以“减少观众的负面情绪”[18]。目前有很多以“地区(街区)+中(小)学”形式命名的学校。如果将学校名字改为“某某树+中(小)学”,既可以激发公众的护绿心,又具有绿色诗意,还可以传播绿色文化,培养中小学生保护古树名木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娱乐至死的传播现状正减弱人们对生态危机的关注”[19],我们要正本清源。无论是“网红式”的“显”,还是现实城区中的“显”,其终极追求都应该是“隐”,也就是为城市古树名木营建良好的生长空间。

3.2.2 “隐”与“显”应因时而化、因地制宜

城市的历史现实文化风貌和地理环境特点是制定保护古树名木的基础。任何割裂古树名木与城市历史现实条件而大兴土木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南京市为六朝古都,市内多低矮的丘陵,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我们可以依据这些条件,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地制定“隐+显”策略。

首先,南京的低山缓岗可能也可以“藏龙卧虎”。自然的山丘是古树名木“隐”的绝佳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在都市“隐”古树就成功了大半。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并保护自然山地环境,让古树名木能够真“隐”。燕子矶公园二台洞的百年楸树、龙蟠里69号南京图书馆清凉山余脉盋山的百年银杏、中山陵头陀岭景区的柘树和丝棉木等古树当属此列。

其次,南京市历史名胜中的古树当“假隐真显”。同时进行对人文古迹与古树名木的保护,无法做到“真隐”。玄武湖公园中日友好林友谊厅旁的本槐、玄武湖公园梁洲玄武厅前的香樟、汉口路132傅抱石纪念馆内的雪松、朝天宫4号南京市博物院内的两百四十多年的银杏、莫愁湖公园胜棋阁的紫藤、明孝陵“治隆唐宋”殿后的圆柏、梅园新村44号的银杏等古树名木当属此列。

最后,单位、机构、民居中的古树是保护的难点。城市的人员较杂,人员流动性较强,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只能以“显”为主。单位、机构建筑所在区域内的古树由相关部门负责保护,居民区的由社区负责保护。城市形成独特的林俗文化,人们“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而构建了人与森林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4]174。龙蟠路159号南林大内的东方杉、杂交鹅掌楸、锐齿槲栎、秤锤树,卫岗55号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办公区的罗汉松,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俱乐部的冬青,卫岗55号前线歌舞团学员队东侧的鸡爪槭,龙蟠里20号院内的蜡梅当属此列。

4 结语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同在,不主张运用到外地引进(移植)古树名木的方法解决有无与树木密度的问题,否则会让城市成为“无根的城市”。应以保护本土原生古树名木为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入手,采用“隐+显”的策略,“隐”是符合树木生长习性的办法,“显”是直面城市人文环境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千萌.试论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历程、贡献及路徑[J].戏剧之家,2019(20):200-201.

[2] 田明华,杨娱,黄三祥.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1,55.

[3] 勾莞玥,吴承彦,常百钧.城市生态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新媒体之维——以南京生态环境官方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54.

[4] 刘千萌.人林共生时代:国有林区林俗文化建设探究[J].汉字文化,2020(04):174.

[5] 丛生.相拥古树六十载[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42.

[6] 杜骏飞.新媒介即人[J].新闻与写作,2017(09):71.

[7] 陈相雨,王丹.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和实践路径[J].阅江学刊,2015(2):97,99.

[8] 徐鸣.江苏古树名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33.

[9] 石淑敏.全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创新与推广初探[J].汉字文化,2020(16):160.

[10] 李蕾.被动转向主动:生态文化科普教育中的传播者角色觉醒[J].汉字文化,2020(20):171.

[11] 王俊霞.新媒体视域下乡土传播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10):187.

[12] 黄姝姝,汪辉.基于网络评论的城市综合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J].园林,2021,38(1):87.

[13] 檀昊.中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160.

[14] 赵曙光.以媒体融合助力社会治理创新[J].青年记者,2020(36):4.

[15] 高珊.对我国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8(31):112.

[16] 卫欣,刘露.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中州学刊,2017(12):169.

[17] 吴启越,刘雯.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9(08):79.

[18] 赵雅君.浅析微纪录片形式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14):189-190.

[19] 刘云.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102.

作者简介:张北辰(2000—),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生态、绿色传播。

王雪汀(2001—),女,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生态、绿色传播。

丁舒灿(2001—),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绿色传播。

猜你喜欢

古树名古树生态
我省6 株古树、4 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
贵州特色古树名木分布示意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古树炼成记
住进呆萌生态房
保护好古树名木亦是文化传承
生态之旅
古树名木保护立法的实践
古树绿荫
百年古树东岛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