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弱势群体的现实困境及赋能路径研究
2021-08-27彭佳妮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一批人享受到了数字红利,在互联网风口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让一部分人被数字时代抛弃。这类弱势群体面临着数字鸿沟,经历着种种现实困境,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底层社会群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可以改变网络空间中弱势群体现状,为弱势群体赋能,从而让互联网红利惠及大众。
关键词:社交媒体;弱势群体;现实困境;赋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0 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部分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这也带来了收入分配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社会上随之出现了大量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即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现实之中处于不利状态、被边缘化的人群[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未给他们带来更多便利,复杂的上网功能和被互联网巨头们抢夺的细分市场反而给弱势群体带来了现实困境[2]。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地位、社会身份等原因,难以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与社会地位高的人之间的知识鸿沟有扩大的趋势。知识鸿沟横亘在弱势群体与大众之间,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恐慌感与无助感[3]。
弱势群体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要使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借助社交媒体为弱势群体赋能,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中经历的种种困境[4]。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弱势群体遭遇的现实困境与网络困境,探讨社交媒体为弱势群体赋能的路径,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与社会保护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双重困境:弱势群体生存发展之难题
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给智能技术使用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带来了不便,线上服务增多、实体店的萧条给不擅长使用电子设备的弱势群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他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与数字技术脱轨的网络“难民”[5]。
1.1 网络困境:数字化时代的网络“难民”
根据CNNIC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我国网民已达9.6亿人,60岁以上的老人达9700万[6],这意味着我国2.5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一半多的老人尚未接触互联网。互联网的强包容性背后也隐藏着相对排斥性,学习能力不足、反应能力迟缓、身体机能下降等诸多因素使得弱势群体难以接触互联网[7],他们在网络社会中集体失声,不仅没能享受智能化生活的便利,反而遭遇很多窘境[8]。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转移至网络,弱势群体因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造成的问题愈发凸显。为更加高效地监控流动人口、提高管理效率,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了健康碼,然而其必须依附于智能手机才能使用,这就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弱势群体带来了难题[9]。多地发生了弱势群体因没有健康码而被公共场所拒之门外的现象,在没有健康码的情况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是难上加难。除此之外,线上服务普及带来的线下买票难、购物难、看病难等问题也让弱势群体的正常生活举步维艰,前所未有的网络困境让他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网络“难民”[10]。
1.2 现实困境:互联网巨头挤占生存空间
互联网企业在给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部分行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巨变。在主要消费市场趋于饱和后,互联网企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为保持高增长,这些企业不得不下沉到细分市场,用碾压性的优势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迎面相撞。
互联网巨头纷纷将触角伸入民生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新用户1分钱享1斤橙子、3毛钱1颗鸡蛋,这些大公司为了争夺市场开展了补贴大战,这种严重低于成本价的恶性价格竞争让那些起早贪黑进货卖菜的小商贩、靠着微薄利润生存的夫妻店、奔波于供应商与市场间的运输车司机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陷入生存危机[11]。此外,线上社区团购的消费模式对于面对智能技术十分陌生的弱势群体来说,也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从而被社会进一步边缘化[12]。
2 双向赋能:社交媒体构建普惠空间
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能自然消除弱势群体的存在,也无法使这一社会问题被自动解决。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用自我赋能与外部赋能的方式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维度入手,构建普惠空间,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去边缘化[13]。
2.1 文化赋能:助力弱势群体乐享数字生活
文化赋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我赋能,社会通过构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提升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从根源上助力弱势群体乐享数字生活。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虽然能给大众带来更多便利,但它也要求接触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与更高的接受能力[14],这也是造成当今弱势群体难以融入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社交媒体帮助弱势群体锻炼媒介使用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可以为其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开辟渠道。社交媒体为每个个体都提供了发声的渠道,弱势群体直接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会更容易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15]。通过文化赋能,弱势群体可以顺畅地利用社交媒体传达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同时应学习正确网络使用规范,避免发布带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实现利益诉求的合理表达,进而构建弱势群体的网络利益表达机制[16]。
同时,年轻群体更应该借助社交媒体对弱势群体进行数字反哺,让弱势群体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共享互联网红利[17]。子女应该主动帮助家庭长者学习视频聊天、浏览文章、线上支付等基础功能,促使老年人也体会到数字生活的乐趣,通过文化反哺帮助弱势群体提高面对数字生活的信心[18],充分享受便捷的数字化生活[19]。
2.2 舆论赋能:提供弱势群体新闻舆论援助
社交媒体是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工具,在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大媒体应借助自身的媒介影响力,通过新闻舆论援助切实帮助弱势群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增强对强势群体的监督,以求最大限度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传声筒,具有表达公共利益诉求的作用,它们需要承担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在新闻舆论中回归主体地位[20]的使命,提高弱势群体话语表达的有效度,增加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发挥新闻媒体在社交媒体中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在掌握保护弱势群体的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提高舆论监督的实效性[21]。
弱势群体因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其权益总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话语权与利益表达权,难以维护自身权益。因此,新闻媒体还要重视对弱势群体的舆论援助,减少弱势群体新闻报道失声与失语现象。通过深入观察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倾听弱势群体切实的利益需求,用富有真实感与人文关怀的报道引发大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重视[22]。
2.3 技术赋能:切实便利弱势群体的现实生活
目前,互联网产品的内容与形式远远超出了弱势群体的使用能力,忽视了弱势群体的需求,这就造成弱势群体使用电子设备的积极性不高。然而疫情却迫使他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才能满足必要的衣食住行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被动地嵌入数字化生活中。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社会、家庭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利用社交媒体帮助他们更快捷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建设弱势群体友好型社会[23]。在数字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弱势群体使用需求与便利性,研发适合弱势群体使用的电子产品,真正做到科技适应人。如在软件页面设计上,采用大号字体、色彩饱和度高的软件图标、简化功能页面等[24]。通过提供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交媒体服务,为弱势群体借助新媒体融入社会奠定基本条件[25]。
其次,电商平台也是弱势群体获得帮助的渠道之一[26]。受疫情影响,许多农产品都处于滞销状态,为保障粮食供应以及帮助农民解决粮食堆积等问题,电商平台掀起一股助农热,拼多多、央视都尝试通过直播带货、补贴商户的方式为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电商助农方式成为部分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普惠新时代的伟大实践[27]。
3 结语
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来说,弱势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群体由于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的缺失,在社会上处于边缘地位。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采取文化赋能、舆论赋能和技术赋能的多重赋能方式,帮助弱势群体在社交媒体中建立沟通与交流,合理表达群体利益,在社会舆论中回归主体地位。数字化浪潮之下,年轻人在乘风破浪,弱势群体却在蹒跚而行。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该只有技术的强度,还应该有人性的温度。当科技进步正在慢慢淘汰弱势群体的时候,社会大众应该等等他们,借助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切身帮助弱势群体,缩小他们与社会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促进我国社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琛.农民维权意识问题探究——基于某新村小区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198-199.
[2] 殷文,申丹妮,毛子钰.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J].东南传播,2018(11):109-112.
[3] 庄众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探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8(32):1-3.
[4]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5] 郁子笛.网络短视频的拟态环境研究[J].戏剧之家,2019(34):224-225.
[6]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08-30.
[7] 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05):59-62.
[8] 陈相雨,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09):5-12,2.
[9] 黄晨.乡村健康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视角[J].新闻知识,2019(05):71-73.
[10] 张伟博.从熵理论解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自媒体传播乱象[J].东南传播,2020(03):24-26.
[11] 施懿宸,马芷菁.“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问题及對策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10):49-52.
[12] 吴启越,刘雯.浅析网络时代抗争运动的视觉化嬗变与机理[J].戏剧之家,2018(36):219-220.
[13] 王俊霞.新媒体视域下乡土传播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10):186-187.
[14] 许伟,朱美芬.试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林农增收问题——以吉林省白山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33):19-20,30.
[15] 陈相雨,张卫.网络集群行为动员:场域、策略及其风险[J].江海学刊,2016(06):226-233.
[16] 殷文,张杰.参与式文化遮蔽了什么?——群内冲突视角下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研究[J].新闻界,2019(10):72-80.
[17] 卫欣,张卫.社会化媒体视域下乡村初级群体的交往行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09):50-57.
[18] 张学芳,周霏.文化反哺视角下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代际沟通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例[J].艺术科技,2020(16):33-36.
[19] 殷文,耿慧.人生回顾结合音乐疗法对机构失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3):5939-5940.
[20] 李蕾.被动转向主动:生态文化科普教育中的传播者角色觉醒[J].汉字文化,2020(20):171-172.
[21] 卫欣,王国聘.对农传播与自组织化: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结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06):90-99.
[22] 蔡雅雯.网络空间中负面题材报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东南传播,2018(10):142-144.
[23] 张砚宸.基于生态视角的特需行业子女教育场域初探[J].大众文艺,2019(12):209-210.
[24] 王卫池.沉浸式体验和H5产品绿色传播的劝说艺术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9):70-73.
[25] 刘婧.新时代新需求理念下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思考——以南京站为例[J].戏剧之家,2019(13):232-233.
[26] 朱克迎,庄众显.我国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电子商务,2019(08):29-30.
[27] 蔡雅雯.环保认同与社会责任:绿色广告话语的形成逻辑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78-81.
作者简介:彭佳妮(2000—),女,湖北孝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指导老师:段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