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火灾后生态修复的要素研究
2021-08-27刘力维林翠泽
刘力维 林翠泽
摘要:根据2019年澳大利亚火灾状况,以重灾区堪培拉毗邻社区的自然保护区为例,设想基于对火烧迹地恢复的各项类比探究,为火灾后生态提供修复策略。根据火灾后的土壤、地形、植被、水体、栖息地的问题与潜在挑战因子描述类比,梳理出彼此间解决策略的关联性,由此可以提出具有整体性的解决方式,亦能够为整个澳大利亚提出概括性的修复策略。
关键词:堪培拉;火烧迹地;生态修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0 引言
从20世纪30年代起,澳大利亚共发生过几十起大火。火一直是澳大利亚生态系统的构成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对火灾后的恢复研究概况,以及澳大利亚特有的环境条件,在其固有的恢复过程中寻找生态恢复中更高阶段的“恢复”,为生态演替、物质能量循环提供更好的空间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因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横跨两大气候带,同时又处于高度都市化的区域,因此易受气候洋流、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处位置正是典型的澳大利亚火灾东南部重灾区,所受森林火灾影响显著。
1.2 对火烧迹地生态修复的意义
澳大利亚作为大洋洲唯一的大陆,其存在让当今的人们能够看到生态环境较为原始、人迹罕见的一面,给各学科专家对专业的深究提供了条件。基于这样的地理条件,对灾后造成的生态、物种破坏进行修复就显得颇有意义,这不仅仅关乎自然界,亦关乎人类社会[1]。
1.3 国內外对火灾后恢复的研究概况
关于火灾后的生态修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就火灾诱因、管控及生态结构各方面的影响变化等进行了研究[2]。如美国、加拿大及俄罗斯主要通过对灾后环境变化的研究,重视火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澳大利亚对地表燃料及灾势诱因进行研究,将森林火灾分类;中国对此研究较晚,以火生态学角度,在保护现状下,以地域的综合影响条件等为出发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有环境对灾后修复的影响
火灾灾势影响因子:澳大利亚受印度洋偶极子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图1),达到创纪录高温以及百年降水新低,难以扑灭火烧(图2)。绿党的保护政策,加之高温碎屑的引燃机制,助燃火势[3],并且场地位于山脉的东北角,火势能迅速蔓延至城市。另外,桉树喜火特性易推动火势。因此,生态修复需要考虑各潜在因素,如潜在火险、灾后恢复力评估等[4]。
2.2 灾后的风险评价
生态修复并不是将生态简单恢复成原有的样子,在修复前,需对近期可能对修复进度造成破坏的因子进行考虑分析[5]。
2.3 不同环境条件的修复策略
2.3.1 地形
地形的坡度、坡向影响生态恢复,在不同情况下植被恢复力有所差别[6]。堪培拉西南的纳玛吉山脉林被蓄积量不一,其地形及风向易影响火势及修复,会呈现恢复时间、空间状态的差异。可考虑阳坡、平坡优先恢复树种。而火灾次数亦受道路密度变化的影响,会随其密度增大而增多[7]。因而,将接触性的燃料通过道路、地形进行划分,使接触性火煤转变成区域性火煤,这能减缓灾势蔓延,也能减少人为干预管理的压力(图3)。
2.3.2 植物
桉树占据着森林的大部分面积,其喜火特性及过于“霸道”的生长方式导致可燃面积大。此外,失去了“外衣”的土壤,固碳能力下降,地表斥水性,河道淤积。但植被烧除也给予了恢复弹性。过火区的残余植被所分配的营养更多了;地表腐蚀层的清理,使种子接触土壤的机会增加[8]。此外,地下的真菌网络对修复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丛林菌根将营养输送给植物。不过,在人为干预上,要定期计划烧除,控制蓄积量。(图4)
2.3.3 土壤
大火使土壤固碳、储水能力下降,造成土壤侵蚀,失去“容器”的水土对河道造成淤积;酸雨中的有毒物质落入土壤中,威胁草食性动物;植物根系的死亡等。但火烧后,土壤依旧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有利于植物生长[9]。同时,林冠的减少、火后烟雾中的化合物也能够促进低光植物发芽,加速生态恢复。基于此,可通过人工栽植林木巩固土壤,涵养水分,辅以生物工程技术进行辅助修复。
2.3.4 水体
灾后径流增大、水土流失,有毒的高温灰烬的流入使河道泥沙淤积,河温升高,汞含量增加,绿藻疯长,威胁河内生态系统(图5)。对其修复以淤积清理、恢复生态为主[10]。澳大利亚雨季,通过巩固河岸,防止有害物质流入;同时栽植林木,设置污水处理厂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上流安装侵蚀控制结构,如稻草、柳树种植。抑制水土流失后,水降温,可以投放些滤食性鱼类,如鳗鱼等;一些较严重的地区可先通过水泵辅助输氧,再进行生态恢复等[11]。
2.3.5 动物
在生态恢复前,动物安置及预防外来物种入侵亦是个问题。可将未过火的自然绿地暂设野生动物保护区,对动物进行隔离与保护,必要的话,可进行人工繁衍。此外,人为消除生存威胁因素,如阻止野生动物捕食者,提供充足的食物与栖息环境[12]。待到生态恢复到一定程度后,给予放生。此种方法能够确保濒危动物安全存活下来,同时开设的保护区能获取一定的管理费用,还能促进当地就业,具有不错的价值导向[13]。
3 结语
对火灾的诱因进行分析、推导,归纳出以下解决策略。
第一,计划烧除,定期减少蓄积量,稀释密度;设置生态隔离带分割空间,排除安全距离,区域化林地系统。这些举措能够有效遏制火灾的诱发、传播。
第二,预防与管控火灾起因,设立观测瞭望塔监测火灾;设立山火纪念博物馆,进行防火知识普及;严惩故意纵火违法犯罪等人。
第三,利用植物群落的自我修复系统,加以人工辅助修复,如自然更新的幼林能更替、保护过火区树种。
生态修复并不是单纯的修复,亦不是恢复到以往状态。灾后的生态环境修复,既能改善整体环境防御状况,对于整个澳大利亚的火灾防控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丽君,田晓冬.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的视觉构建——以安徽九华山为例[J].大众文艺,2018(22):53-54.
[2] 王明玉,任云卯,李涛,等.火烧迹地更新与恢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6):49-53.
[3] 邹志翀,冷红.澳大利亚森林火灾风险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03):62-72.
[4] 郑璐,赵梦思,肖振東,等.城市彩色森林火灾应急系统设计研究——以南京幕府山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09):71-76.
[5] 叶洁楠,王浩.城市公园绿地灾时避难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转换的可行性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03):175-181.
[6] 王俊杰.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景观模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67-72.
[7] 陈锋.云南省森林火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37-40.
[8] 孔繁花,李秀珍,王绪高,等.林火迹地森林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3,22(2):60-64.
[9]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10] 邹志.“海绵城市”理念在高邮市大运河西堤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23):45-46.
[11] 史添欣,叶洁楠.滨水景观中弹性设计理念的应用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9(17):134-135.
[12] 孙逸凡,祝遵凌,孙威.关于当今城市景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观的营造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1):84-85.
[13] 王晨曦,张耀.论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塑造对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2):72-73.
作者简介:刘力维(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生态环境设计。
林翠泽(1997—),男,福建长汀人,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