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及其当代文化价值研究
2021-08-27吕淼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吴歌是吴地经过历史发展而来的民歌民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硕果,对当代文化有重大影响,其涵盖历史、地方文化、艺术创作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吴歌始于南朝乐府的吴声歌曲,展示着吴文化的魅力。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给后世留下了极具文学审美价值的名作,如《越人歌》《小青青》《华抱山》等。因此,文化传承者需要明确吴歌当代文化价值,发挥吴歌的教育、文化、历史、经历、文学艺术价值,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吴地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吴歌;当代文化价值;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传统文化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民俗歌谣吴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吴语、吴音等方式进行演唱,有助于弘扬吴地民俗文化,发挥其文化教育价值。吴歌流传于春秋吴国领域,即如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3000多年的文化发展,形成浓郁的民风习俗内容,展示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与社会生产、风俗民情息息相关。吴歌具有鲜明的水乡特征,对当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其经过二度创作传播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文化传承者需要结合吴歌的文化价值,挖掘吴歌的音乐精华,实现吴歌文化的传承发展。
1 吴歌及其现状
吴歌崇尚自由,曾由于各种原因备受打压,不过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吴歌迎来新发展。吴歌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丰富,曲调受不同地区的方言、音韵的影响,演变出多样化风格,如反映工人苦难生活的《十怨命》,揭露底层人民被剥削状况的《长工歌》,表现群众爱国精神的《参军保家园》,崇尚自由恋爱的《和尚采花》《尼姑思凡》等。吴歌作为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背景相关,展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其随着吴地人民的生活史发展起来,是有助于人们研究吴地的历史文化资料。人们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了解当时吴地人民的社会生产、道德习俗等内容,有效还原当时的历史原貌。吴歌艺术表现手法以白描、双关、谐音、比兴等为主,通过朴实的艺术风格影响评弹、江南丝竹等艺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在吴歌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者可以融合古今特色,创作符合当代发展的歌曲,在童谣儿歌中展示吴歌与人为善的教育价值,传播劳作知识,从而发扬吴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吴地文化发展史[1]。
吴歌作为民间音乐,唱腔、唱词与西方流行音乐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融合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赋予传统音乐文化新内涵,这有助于吴歌等歌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六朝吴歌不假丝竹、脱口而出,具备自然、真切的风格;明代吴歌迎来璀璨发展,曾与唐诗宋词相媲美,苏州冯梦龙辑录的纯吴语吴歌产生了较大影响,如《茉莉花》歌词源于《童痴一弄·挂枝儿》的吴歌曲目;清代吴歌日渐成熟,出现叙事吴歌《赵圣关》《孟姜女》等,打破“汉族无长篇叙事诗”的说法,不过由于吴歌与封建纲常相悖遭到清政府打压,仅流传于民间;在1918年的歌谣征集运动中,吴歌作为重点曲目得到发展,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吴歌小史》有助于后人研究吴歌文化价值;20世纪80年代,江浙沪工作者搜集、整理吴歌,并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促使吴歌得到进一步发展。苏州是吴歌的起源中心,具有特殊意义,苏州吴歌中的芦墟、白茆、河阳三大山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8年芦墟镇被命名为“山歌之乡”,芦墟山歌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张舫澜整理2900多行的吴歌《五姑娘》,引来学者的关注考察;白茆山歌被誉为吴地一绝,展现自然清新的风格,具有“三吆三环”的吴歌曲调;河阳山歌篇幅最长、抄本最多,《斫竹歌》极具特色,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和诗歌史,其张家港市被命名为“中国吴歌之乡”。吴歌彰显劳动人们质朴的情感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其文化价值对世人产生重大影响。
2 吴歌的文化价值
2.1 吴歌的历史价值
歌谣起源原始时代,人们在原始劳作中呼唱配合劳动节奏的歌调以减轻疲劳。歌谣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文化审美、民俗风情有关,通过不同的体裁样式以及思想内容展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音乐曲调上带有地方色彩。其中吴地歌谣记录吴地人民的生活面貌,有助于后世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无锡方志记载中原文化影响着吴地土著文化,中原歌谣广泛传播吴地;春秋吴国长年征战,吴歌《渔父歌》展示人们征战的艰苦生活。汉唐吴歌记载较少,通常在民间口口相传,在朝代演进下得到创造发展,成为民间文学。明朝冯梦龙的《童痴一弄》《童痴二弄》使吴歌得到快速发展,清朝长篇叙事使吴歌广为流传。吴歌由民众创造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如“大跃进”时期吴歌《有了总路线》展示当时地方过于夸大成果的事实,反映了时政以及革命斗争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吴歌包括劳动歌、风物歌、情歌等歌曲,劳动歌包括农事山歌,即莳秧歌、舂米歌等,展示劳动场景、耕种经验、劳作情感。如《田歌》展示插秧场景,《割稻》反映丰收喜悦。《吴歌甲集》《吴歌乙集》《吴歌丙集》展示吴地的历史,再现吴地人们的生活场景,对当代吴地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此外,1918年近代歌谣运动促使吴歌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刘复(刘半农)通过《江阴船歌》收集家乡歌谣集成吴语山歌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顾颉刚从不同渠道搜集吴歌200首刊登于《晨报》编为《吴歌甲集》,获得学术界认可,其发表的《吴歌小史》是后世认知吴歌的重要历史资料。
2.2 吴歌的文学价值
吴歌作为民间歌谣,具备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包含歌与谣。吴歌清丽委婉,在歌方面极具音乐性,歌词章法比较稳定;在谣方面接近朗诵唱法,艺术魅力明显。山歌民谣吴歌独具地方特色,通常运用比喻、烘托、双关、顶针等手法渲染烘托歌曲的情感。并且吴歌还形成了吴格,是一种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前双关后起兴,如《莲藕芙蓉》《蚕丝布匹》展示江南养蚕种藕的风情,突出含蓄缠绵的情感。吴歌在文学上具有借鉴意义,吴格曾引起诗人李商隐的仿拟创作,即千古佳句“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外,吴歌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助于指导诗歌的创作,受到名人大家的认可,如李白在《白纻辞·其一》表现自身对吴歌的赞美,陈宏绪在《寒夜录》展示吴歌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可见吴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人们可以借鉴吴歌在诗歌、散文上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其方言文创作方式给文学领域带来新发展。国内对吴歌的研究收获丰硕成果,1994年吴歌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其中吴声歌曲《汉代民歌》《玉台新咏》被译为英语,明代《山歌》被译为德语,可见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吴歌也展示着丰富的文學艺术价值,受到世界的认可,吴歌走向世界,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同时吴歌清丽婉转,有助于当代音乐创作发展,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如苏剧、沪剧、昆剧、江南丝竹等都涵盖其艺术内容;一些创作家结合吴歌曲调进行山歌创编,徐松明结合吴歌曲调创作歌颂祖国、改革开放、争当生产标兵等歌曲。当代音乐创作可以结合富有传统特色的吴歌进行,从而获得具备民族内涵的当代歌曲。另外,江南吴文化在形式、内容方面不断发展,民间音乐的篇幅增长,逐渐成为阳春白雪,对诗歌产生深远影响。如《子夜歌》运用吴歌的五言四句体形式,在诗歌内容上融入吴歌口语语言,通过隐喻、双关展示诗歌意境。同时吴歌促进文学体裁发展,通过长篇叙事诗展示故事的情节发展,如《五姑娘》《白六姐》《杨毕冤史》等,展示劳动人民精神情感,吴歌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人们可以从中找到灵感进行新吴歌创作[3]。
2.3 吴歌的教育价值
吴歌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明,承载着地方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吴歌进行道德观念传播。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吴歌成为历史化石,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传承吴地文明,具备重要的教育意义。吴歌展示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较为贴切,包含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追求光明等内容,可以激发人们对假恶丑的抗争,弘扬博爱精神,培养人们的优秀品质,使其乐观面对生活挑战。比如吴歌《小青青》描述明辨是非、舍己为人的小青青通过反抗行动揭露恶人勾当,惩恶扬善,有助于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流传已久的吴歌作品经过时代打磨,其教育价值更加明显,长篇英雄史诗《华抱山》描述华家反抗暴政的斗争场景,华小龙铭记父亲遗嘱,坚定信念追求,通过建公道军造福百姓。其历尽艰辛学有所成,为百姓利益不屈不挠,弘扬了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近年来,吴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蕴含吴地民众的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积淀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教育价值日渐凸显。吴歌被学者挖掘采撷,焕发生机,走向世界,为此可以针对吴歌口口相传的传承特点,完善吴歌的保护工作,使后人可以更好地感受吴歌蕴含的感情。吴歌蕴含着和谐元素,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教育个体明确追求目标,通过培养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品质追求美好生活[4]。吴歌崇尚自由,和谐的社会需要把握自由的尺度,广为传播的吴歌正焕发无穷魅力,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1913年鲁迅提出发挥歌谣的作用,提高其教育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教育价值,苏州吴歌涉及日常生活领域,人们可以通过劳作歌谣学习耕田捕鱼的劳作知识,让孩子在歌谣中学会孝敬父母、珍视生命。
2.4 吴歌的经济价值
苏州吴歌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掘其经济价值,实现吴歌文化产业发展,促使其旺盛生命力的焕发,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文化保护者可以创新吴歌内容,结合时代发展机遇以及地域特征进行歌曲创作,如借鉴吴歌曲调以及当时社会现实进行创作的歌曲《天涯歌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唯有与时俱进,挖掘城乡题材,确保吴歌创新创作符合时代、生活的发展,才能提升吴歌的经济价值,促使吴歌重获生机。另外,文化保护者还可以创新吴歌表现形式,结合现代艺术并运用现代手段更新吴歌旋律、唱法,促使其适应现代传播要求。如2008年吴歌《舂米歌》保持曲目的山歌生态进行曲调扩展,融合舂米场景与舞蹈、歌曲,增强了山歌的表演冲击力,獲得金穗杯奖。其融合山歌、乐器、方言、生态场景等内容创新吴歌形式,守住了吴歌的文化基因。创新需要立足吴歌的特质与发展规律,避免刻意融入流行元素,扭曲吴歌创新内涵,从而展示出吴地丰富的风俗习惯。此外,文化保护者还可以通过旅游开发,提高其知名度,结合吴歌文化生态,还原农耕稻作等自然生态,组织应景歌唱、千人赛歌等活动,从而挖掘吴歌的经济价值[5]。文化保护者还可以整合地域资源,彰显苏州城市魅力,如开展河阳山歌节暨凤凰桃花节活动,推广地区品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形成商业性质的旅游产品,从而保护吴地文化,保护吴歌的原生态面貌,实现吴歌合理经济开发。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吴歌要创新需要立足传统,结合歌曲特质,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创作具有时代感的吴歌曲目,或者结合世界文明成果发展吴歌文化,融合西方音乐的合唱技法进行多声部的合唱曲目创作,从而保护吴歌文化,丰富吴歌演唱形式。
3 结语
吴歌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与吴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苏州吴歌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产业规模,可以提升文化经济价值,通过组织山歌赛,掺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有助于推动吴歌文化发展,让人们了解渔俗文化,建立吴地民众的文化自信,从而有效保护、传承吴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王松.新时期吴歌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9):85-87.
[2] 何志娟.近代吴歌发展述要[J].北方音乐,2020(16):6-7.
[3] 王松.苏州吴歌的文化考察与现实意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5(3):66-71.
[4] 吴群燕.浅析吴歌《山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J].明日风尚,2021(09):27-28.
[5] 程文文.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9,39(21):7-8.
作者简介:吕淼(1978—),男,江苏无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