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2021-08-27刘聪

公关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体育

刘聪

摘要:“课程思政”大环境的变化,说明了我国教育领域对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原来单方面关注学生成绩转向兼顾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上。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加强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其目的是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体育 思政教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它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定位、要求及任务。结合相关文件精神,课程思政是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学校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培养意志品质的一门课程,其实质是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范畴中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更能够引领学生品格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一、突出“课程”思政,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体育学科育人注重情品双育(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不可或缺),体现能习相随(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互为促进),做到知行合一(健康知识与健康行為相得益彰)。在体育学科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革命精神、劳动教育、德育教育等融入学科建设中,更大的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突出体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作用。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渗透思政教育,汲取其中精华,让体育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两者相得益彰,共赢共融,既突出“课程”思政教育,彰显本学科育人价值。体育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学设计各环节融入、实施,争取在各环节发挥实效,用对地方,把好尺寸,既能够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任务,又能够体现育人主体功能。

二、体育学科融入“课程思政”,回答“怎样培养人”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以“教”为主导,“学”为中心,互促互融,教师在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程评价中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政教育内化到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目标、任务及要求归根结底是回答“怎样培养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体系,就是在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就是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思政”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起到“综合协同育人”的作用。

清华大学有崇尚体育的传统。清华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近年来喊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无体育不清华”等口号,其实质是认识到了体育在塑造人的品格和精神中的意义,倡导的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等精神其实就是体育教育的价值,体现了体育“育”人与思政育人的高度统一。

三、完善学科发展,找准“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新中国的70多年间,学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形成了丰富的特色学校理论与实践,但其发展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作为体育学科育人功能而言,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中国学生体质连续下降”“12年体育课却没有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让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学体育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对教体育的认知具有局限性”。体育学科内在建立和完善好自身教育体系,破除阻碍学科发展的壁垒,丰富学科的教育手段,才能够有效的与“课程思政”融合,抓住“课程思政”的切合点,推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四、学校体育教学设计的优化思路与方法

1.思政为“盐”,教学为“汤”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体育解决学生体质下降、运动技能欠缺、运动习惯未养成等问题,其目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时至今日,其理念依然指导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是“汤”,加入思政之“盐”,方能味美极鲜,才能既增强了学生体质,又丰富学生精神内涵。

2.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助力课程思政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经研究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包含三个要素: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职业劳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健康技能的运用)、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品德风貌和健康心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科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两者的育人目标与任务有相同之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体育精神等等融入到基础性课程教学中,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

3.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锻炼中融入课程思政

面对当前中、高考压力,重视文化课学习,忽略体育活动的观念占据社会主流。学校主体追求升学率,家长期盼子女能够选择优质学校,在思想根源上轻视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的作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追求“健康第一”离不开增强体质。

4.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在竞赛中锻炼意志品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初中-高中12年间,学生是否能够掌握1项运动技能?是否能够经常性参加某1项体育活动?初中阶段教授的篮球双手胸前传球,高中阶段是否仍然在教?我们的孩子无法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精神满足,就无法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体育教育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中央深改委对学校体育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继续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同发展,相向而行,这给学校体育教育的再发展、再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改革方向。

5.加强德育渗透,融会贯通课程思政

自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来,推进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中的重要领域。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德育内容划分为5个方面: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体系与思政课程与许多“协同”育人之处。教育中“体”育与德育等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观点:“教育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育并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蔡元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德”育与“体”育之间密切联系,对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学校体育中渗透德育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塑造优良的品格。学校体育有助于筑实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体育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契合点,其落实实施是在践行课程思政的任务与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19.

[2]于素梅.从一体化课程建设谈体育素养的培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3):8-11.

[3]毛振明.新中国70年的学校体育成就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6):461-465.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体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