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课堂下的探究型数学课实践

2021-08-27甄英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学情图形检测

甄英英

灵活的教学设计、趣味的教学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云支撑能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有效实现个性化、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做最好的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课 例 呈 现

● 课前-学测微课,以学定教

教师课前发布学测微课,包含三个内容:①试题检测(检测所学基础图形面积的应用)。②微课(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基础内容,通过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组合,掌握什么是组合图形,通过典型案例红旗,学习如何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已知的基础图形)。③检测(检测微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对组合图形是否具备基本的拆分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复习和预习的设置,为本课统一起点及确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供数据依据。

赋能路径:教师通过任务单一键派发的形式,将学测微课派发给全班学生,学生在家通过APP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和检测,教师可实时通过任务单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检测数据,并匹配合适的课堂学习内容。

● 课中-实践探究,夯实基础

1.动手操作,拼组图形

教师将一张含有各种平面图形及格子图的操作页发给学生,学生收到后进行拼组,拼组完成后回传给教师,教师将典型的组合图形挑选出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互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图形与组合图形之间的联系。

赋能路径:教师借助平台将课前制作好的操作页发给学生;学生将拼组的作品上传到教师指定的云平台资源文件夹,教师从共享的文件夹中调用、展示典型的组合图形。

2.合作探究,求出面积

学生在自己的平板上对组合图形进行操作、探究,然后开展小组讨论,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及时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助力小组探究的推进。探究、讨论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传至教师端,并进行成果汇报:学习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分割法、添补法和割补法。

设计意图:教师以学生上一个环节上传的作品为例进行组合图形面积的学习,学生的反馈被重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赋能路径:学生通过云平台资源库调用教师指定的组合图形,用剪刀挖空、去像素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基础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以小组為单位,通过Talk上传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通过Talk及时查询各组的讨论情况,了解各组的进展、出现的问题,快速介入并做出调整。同时,教师可通过微课录制功能将小组在汇报时的各种解题方法录制下来,并一键上传云平台资源库,储备资源。

3.习题练习,检测巩固

本环节为练习检测环节,题目内容皆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一题为选择题,内容是课前预习拆分组合图形的红旗案例,在这里用于进一步求面积,难度系数为易;第二题为计算题,内容是生活中的一个组合图形例子,难度系数中。

设计意图:该环节将题目的难易度进行了划分,目的是更加精确地诊断学生的学情,为下一步分层教学获取数据。

赋能路径:第一题选择题,学生通过平板将答案送出,教师在教师端及时查看相应的学情数据;第二题计算题,学生可自行在平板上书写,同桌在平台上通过笑脸评价正确与否,教师通过即时反馈系统快速掌握每道题、每个人以及全班的作答情况,以做出科学的调整。

4.分层练习,个性成长

基于前面环节的检测数据及课前准备了不同难度系数的练习题和课堂生成性微课,教师通过一键派发,将人与资源进行个性化匹配,实现分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赋能路径:教师点击一键派发,将微课及与之匹配的习题通过任务单进行派发,学生作答后,教师通过查看任务单学习数据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

● 课后-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平台派发任务单:对已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不再发布任务单;对没有掌握的学生,平台会自动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料和检测内容。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及时掌握课后学情,做进一步备课。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平台采集的数据在课后环节进一步应用,实现个性化学习。

赋能路径:在教师点击结束上课后,平台会自动将系统匹配的资源发给学生,学生通过任务单学习、作答,之后教师点击任务单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后学情。

猜你喜欢

学情图形检测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