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里的“大国工匠”
2021-08-27顾冰
顾冰
人物名片
周平红,国际知名消化内镜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医疗卫生专委会副主任。2020年1月,周平红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将“禁忌症”改写为“适应证”
“可以说,对胃肠道夹层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包括内镜全程切除术等方面,我们领先欧美整整10年。”周平红用略带泰兴口音的普通话说着……
“我2006年赴日本学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该技术可整块切除病变,术后复发率低,日本国内在1997年就已经成功开展并应用此项技术,当时第一次见到日本公司生产的治疗器械。”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触动很大。回国后,周平红自制内镜工具,去肉联厂“寻找感觉”,同时耐心听着师傅们“传经送宝”。
当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成为国内率先开展食管、胃和大肠早癌ESD治疗的团队之一,并于第二年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建立并发症防治体系,将其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009年,他最早在《内镜外科》《结直肠疾病》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中国人ESD相关学术论文;在开展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基础上,他所在团队原创了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被业界认为是推动内镜技术进入固有基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这两项新技术还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症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证。
十几年来,周平红经历了国内同行从“怀疑目光”变为“期盼眼神”,再到后来国际同行开始时的“同声质疑”,逐步转变为“纷至沓来”“观摩取经”。期间,他经历了“成长的辛酸”“无奈的微笑”……记得那是2014年冬天,德国杜塞尔多夫消化内镜国际会议上,作为会上的演示案例,一位18岁的小姑娘被推入手术台,她的胃里有三个瘤,内镜全层切除还是剖腹切胃手术,此时的周平红与外国消化道专家们产生了严重分歧,背后折射了国外同行对中国消化内镜技术的质疑,支持外国专家的声音占了大多数,他只能配合腹腔镜下把小姑娘的胃切除了一半。切下来后,他将标本剖开看,发现该“瘤”没有明显包膜、容易出血、深入到肌肉层、黄色颗粒等特征,判断是异位胰腺,当时在场的多国专家一致表示:“NO。”他们认为是间质瘤。周平红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上海,更多充斥着失望和落寞的情绪,几天后一封邮件突然打破了沉寂,是大会主席的祝贺信,“Doctor Zhou,你是全世界为数极少能够诊断异位胰腺的中国专家”。但是此刻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小姑娘的胃已经被切除了,这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她的生活质量将严重降低,一想到这里,周平红觉得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已经无足轻重了。
甘于平庸还是追求卓越
从初始时的“学习加创新”,到现阶段的“引领并超越”,周平红的初心始终未改,通过内镜领域的微创技术创新减少传统外科手术对病人体表及器官的大面积创伤,有助于病人术后尽快恢复,并提高长期生活品质。
1992年,周平红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山医院。虽然中山医院是上海最好的医院之一,但那时病人不多,周平红有时上午开刀,下午就到图书馆看书。“这样度过两年后,我感觉不能再虚度光阴了。”恰巧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仅成立两年,急需“新鲜血液”,他就主动要求去学习内镜操作,想法很简单,趁年轻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门技术。周平红夫人回忆他刚工作那几年。“他晚上经常不回家,不是值班,而是想方设法‘蹭急诊,送来一个患者,他最先跳起来抢着去看、去听、去学。因常年站立手持内镜操作,他的肩膀落下了病根。”周平红说:“我经历过很多内镜失败的手术,最后转到外科继续手术,当时就想,这些想做的事儿,未来必须要做成。”少年贫寒、学业优异、坚守初心、青年奋进等绘就了周平红前三十年生活学习的主基调。
现在的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年均诊疗量超过了13万人次,中心的设施完备性、诊疗种类全面性和微创治疗技术均位居国内前列。2007年,周平红独创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201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POEM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无切口、微创伤根治贲门失弛缓症,独特的手术方法被命名为“POEM ZHOU”,这是目前全世界治疗此病症的最佳方法,全世界一半以上POEM手术在中山医院完成。
2016年,周平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內用内镜切除腔内和腔外肿瘤,打破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其术式树立了世界内镜学的中国标准。在周平红的带领下,如今中山医院内镜微创治疗水平已是全球领先。他本人则入选央视2016“大国工匠”和2019“为了人民健康”专题片。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当选美国消化内镜学会Fellow(FASGE)和2016DDW“内镜世界杯”裁判,并成功组织、主持2届DDW中国专场,为中国消化内镜走向国际作出积极贡献。
从“照妖镜”到“屠龙刀”
以前,内镜只是一种诊断检查的工具,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是医生手中的“照妖镜”。后来,发现很多疾病的治疗可以在内镜下完成,内镜治疗逐渐成为一种不同于常规手术的治疗方式。比如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结肠息肉等等,可以通过内镜直接切除。“内镜是外科手术刀之外的另一把特殊的‘手术刀。”
2019年开始,周平红带领团队针对出生不到6个月新生儿和婴幼儿开展先天幽门肥厚狭窄的胃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分别创下治疗年龄最小(出生23天)和体重最轻(3.2公斤)的世界纪录。周平红直言手术过程中压力相当大,“婴幼儿的胃壁肌肉层很薄,稍微有点误差就容易穿孔,对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当高”。
以往内镜治疗主要针对胃肠道和胆胰系统等疾病,“最初,内镜几乎只能切除生长在黏膜表浅部位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有些肿瘤生长在黏膜层下胃壁的中间层,比如平滑肌瘤,也可以通过内镜切除”。周平红沉浸于此接着说道,“我们已经有了最新的突破,对于一些腔外的肿瘤,比如食管腔外的纵膈肿瘤、胃腔外的腹腔肿瘤,也可以通过胃镜穿透胃壁切除肿瘤。内镜下的治疗范围从管壁至腔外,由表及里、由内而外,无论范围还是年龄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周平红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笔划着,生动形象地告诉我。
“2018年米兰国际消化内镜大会,我现场演示了一台‘保胆取石的手术,引发现场观众一片惊呼,规定时间到了,我的手术转播还没有做完。与会人员强烈要求,继续转播我的手术。”此情此景,他仍历历在目。“人越多,我越激动,就想让全世界的同行们看看,中国医生的自信与超越……”
胆囊结石是种常见病,以前多通过开腹手术切除胆囊,现在更多采用的是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最近我们成功开展了将近150例的内镜下保胆取石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对于年轻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不愿意切除胆囊而想保胆者,我们创新性地开展胃镜下保胆取石治疗。” 周平红进一步解释道,手术不会在体表、腹壁上留下伤口,初衷是为特殊需求群体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服务。相同原理,肠镜下的阑尾切除手术治疗阑尾肿瘤和慢性阑尾炎也已成功开展。
周平红告诉我,他正致力于微创医疗器械的开发,比如未来内镜机器人和导航技术,各种缝合器械等将使治疗精确度更高,过程更安全,在降低病人医疗风险的前提下,寻求医工结合的平衡点,减轻医生在高负荷工作环境中的损伤。
民进会员的大医人生
为了让内镜新技术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也使他这位民进会员以实际行动参政为民、服务社会,周平红“大国工匠”内镜工作室已经在全国9个地区落地生根。“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性,使得当地的消化疾病谱与内地有所差异。”依托复旦—日喀则消化内镜中心的建设,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工作室将针对当地消化道疾病特征,开展消化道早期癌的筛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疗等。
周平红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国家医疗队开展医疗支边,在边疆之时,不忘撰写社情民意,致力于在当地推广无痛胃镜的检查和治疗,将基层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撰写深度调研报告,为消化内镜的普及和未来发展提供素材。2020年,他增补为民进上海市委会医疗卫生专委会副主任,他希望借助民主党派参政履职的平台和渠道,开展消化道肿瘤的课题研究,力争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近十年來,周平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300余次,培训了包括美国梅奥诊所、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在内的国外学员150余名。青山不改水长流,明月依旧星渐稀。他还是那个在方寸之地手术室中手握内镜,专注于技术革新的周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