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家庭问题对学生教育的负面影响
2021-08-27张万有李俊岭
张万有 李俊岭
[摘 要] 通过对中职学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收集和分析中职学生心理状况数据的基础上,把对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家庭状况分为忙碌型家庭、严厉型家庭、娇惯型家庭、疏懒型家庭四种类型,对每种类型的表现特征、对学生教育的负面影响进行总结,列举了部分典型事例,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全面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128-02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包括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德育等方方面面。对职业学校而言,理想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娴熟的职业技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心理。要达到教育的理想目的,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但这不是一部分教师所能够单独完成的,也不是学校能够独立完成的。这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密切协作与配合,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为提高教育效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收集了相应的数据。对影响学生教育效果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在系统性研究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对影响学生教育效果的家庭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其价值观、道德觀甚至日常行为举止都会对子女的生活、学习、价值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学生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或多或少都有家庭因素的影响。我把对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家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忙碌型家庭
忙碌型家庭的父母基于生活的需要,常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
忙碌型家庭中,由于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相互交流少,使得孩子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和矛盾,由于缺乏沟通,这些隔阂和矛盾还往往不易解决,甚至会不断激化;由于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和陪伴,孩子还可能会故意制造一些事端来影响父母的行为,逼迫父母关注自己,如装病、逃课等。
典型事例1:我班新生何某(女),入校后几乎每天晚上都以生病(寄宿学校)为理由,要求让家长接回家看病,第二天再让家长送回学校。发现这种异常现象后,我和该生进行了多次耐心交流,了解到学生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且需要经常出远门,不能照顾其生活学习,其只能跟随奶奶生活,只有生病时父母才会回家,因此她通过装病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典型事例2:我校学生刘某(男),双休日回家后不愿意去学校上学。家长非常着急,询问不愿上学的原因,学生只回答要辍学,不给任何理由。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才发现原因是学生回家后其父亲承诺开学时开车送他上学,结果由于工作忙没时间,让他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学生认为家长出尔反尔,对自己不重视,非常生气,就一直不去学校,也不和家长沟通。
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类似的事件有很多。忙碌型家庭学生出现问题在本质上是由孩子渴望被父母关心、爱护和父母繁忙的工作形成的矛盾。这些家庭问题不解决,学生很难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更使家长疲以应对。
通过长期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笔者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是从家长处着手,心中有爱,也要表达出来。父母不管工作多繁忙,都必须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学生的学习,这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即使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条件,也需要用微信或电话的方式交流。二是从学生处入手,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使学生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学生和父母双向交流,互相理解,才能化解这类矛盾。如事例1中的何某父亲是长途货车司机,经过与其沟通后,他会每天抽时间和孩子进行视频,并不时录一些工作视频发给孩子,回家后会抽时间探望一下孩子,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也感受到了父母经常几天几夜连续工作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装过病,学习上也更加主动了。
二、严厉型家庭
严厉型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让孩子参加众多的特长班、辅导班,不允许看电视、看课外书;对学生生活干涉过多,双休日和假期不允许孩子出门,怕玩得不回家,孩子没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怕孩子学坏,限制孩子和同龄人的交往;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犯了错误不是耐心教育,而是非打即骂。
严厉型家庭中,孩子压抑感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一些学生会用逃学、辍学、离家出走等行为来对抗家长。
典型事例3:学生张某,双休日后未返校。通知家长时,因为是家长亲自把学生送到学校,看着他进校门才离开的,所以家长感到很意外。通过各种途径,几天后才和学生取得联系。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知是学生在进校门后藏在学校门口,等家长走后离开学校独自一人跑去外地打工了。原因是认为家长管束太严,没有一点儿自由,就想离家长远一点儿,再通过打工摆脱家长的“控制”。
严厉型家庭学生出现问题本质上是由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引起的矛盾,同时过高的期望伴随的过度控制更加深了矛盾,解决这类矛盾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我们借助职业技能竞赛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及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以切实的成绩向家长证明学生的成长。同时在家长群中发布一些学生学习、训练时的照片,使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满足家长的预期。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先后有30多名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家长比较满意,有效缓解了矛盾。在使学生得到更好成长的同时,教师也要与家长做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家长用更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用更合理的成才观来要求孩子。
三、娇惯型家庭
娇惯型家庭的家长过于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尽可能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即使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过于娇惯孩子很有可能培育出“在家猛如虎,在外恶如狼”或“在家猛如虎,在外弱如羊”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家会予取予求,稍不如意就对父母发脾气,耍性子,逼迫父母让步,谓之“在家猛如虎”;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强势,则在学校会蛮横霸道,欺辱弱小,如果稍微吃虧则召唤父母前来撑腰,谓之“在外恶如狼”;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软弱,则在学校没有必要的智慧和胆量去应对强势的学生,只好曲意讨好或逆来顺受,谓之“在外弱如羊”。这类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长的百般呵护,像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没有经历任何风雨的锤炼,又像未经修剪的灌木,恣意生长,容易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召唤家长帮忙;对家长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感恩心不强。
典型事例4:学生乔某的家长突然来学校找我,说学生在宿舍受欺负了。通过调查发现,因为学生性格较为自我,同宿舍的同学都不愿意和她交往,她就和家长哭诉受了欺负。通过较长时间的针对性教育和磨合,她才逐渐融入集体。
四、疏懒型家庭
疏懒型家庭中家长责任心不强,只顾自己的生活,而疏于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懒于在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平时不关注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不主动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学生成绩不好或有不良行为时,要么不闻不问,要么采用打骂一顿的简单粗暴方式。
疏懒型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监督和约束,容易有贪玩、逃课、缺乏时间观念、学习愿望不强等情况,大多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还有极少部分家长不加强自身修养,放纵自身的不良习惯,如酗酒、赌博、满口脏话等,使孩子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典型事例5:学生常某,双休日后未返校,给其家长打电话询问,家长也不知道去向。我不放心,每天都要和他家长联系一次,三天后家长不耐烦了,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他肯定没事,等他手里的钱花光了自然就回来了。”又过了两天,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他回家了,我狠狠揍了他一顿,不会再给老师惹麻烦了。”类似的家庭虽然不多,但每届学生中都有。疏懒型家庭是具体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个难题,一是学生不良习惯多,违纪行为多;二是家长不配合或不在乎。经常是学生有状况了,家长满不在乎,甚至因为借口忙挂断老师电话。
教育成功的家庭几乎都是类似的,但教育出现问题的家庭情况和原因就各不相同了。在学生教育上出现问题的家庭类型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总结了其中一部分最常见的类型。对于学生教育上出现的家庭问题,一部分是教师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可以解决或缓解的,如家庭教育方法问题、亲子沟通问题等。而还有很多问题的解决就超出了单个教师的能力范畴,教师无力解决。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中涉及的家庭问题,需要相关政府相关机构、新闻媒体、相关企业、学校、家庭等机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才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丛晓波,刘鑫文.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9-144.
[2]李良玉.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唯物史观理论[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