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南通跨江融合

2021-08-27何新军

民主 2021年2期
关键词:苏南南通要素

何新军

2020年11月9日,中共南通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市政协重点提案办理落实情况回头看会议,围绕领办的重点提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跨江融合新思考》,与提案人、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提案办理落实情况,进一步谋划推动跨江融合发展。

跨江融合发展,是几代南通人的梦想和追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跨江融合取得突破进展,但也存在着融合缺乏高度、缺乏深度、缺乏硬度等问题。为此,民进南通市委会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跨江融合新思考》调研报告,并由副主委、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霞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作为提案提出,从规划、机制、产业、要素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王霞建议,坚持规划先行,为跨江融合提供规划保障。加强与苏南、上海在规划编制方面的协调联动,开展南通跨江融合规划编制研究,打牢融合发展基础。强化机制创新,为跨江融合搭建共享平台。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南通与苏南、上海之间的“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协调合作机制,携手加快推进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产业协作,为跨江融合奠定产业基础。一方面,不断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与上海、苏南合作共建的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物流示范区、软件信息产业园。完善要素配置,为跨江融合建立流动机制。全面对接苏南、上海要素资源市场,大力引进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等优质资源,形成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互融互通的新机制。

该提案得到中共南通市委高度重视,由书记领办。市发改委作为提案主办单位,成立提案办理工作小组,迅速建立推进机制,明确专人落实。主动联系提案人,准确领会提案精神,把准提案办理方向。同时积极对接各协办单位,研究制定提案办理工作计划,细化分解24项重点任务,明确具体落实部门和办理时限,经领办市领导审定后,严格按照序时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和目标任务。

同饮一江水,南北一家人。2020年以来,南通全力做好跨江融合大文章,跨江融合步伐加快、交通枢纽能级提升、产业协同强链补链、平台共建提质增速、金融服务成效明显、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绿色生态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跨江融合发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0年4月,市党政代表团赴苏南学习考察,与苏州、无锡分别签订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产业、园区、交通、文旅等重点领域深化交流合作。所辖县(市)区全部实现与苏南板块结对合作。

跨江融合,产业对接是融合的重点。南通市推动与苏南产业链协同发展、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组织跨江融合发展大会,成立苏锡常通跨江融合产业协作联盟,推动20家苏锡常通地区商会(协会)、75对苏锡常通企业开展结对协作,为下一步苏锡常通实现跨江融合、共赢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2020年上半年,先后在苏州、无锡举办通州湾新出海口跨江融合发展恳谈会,合计签约项目40个、计划总投资980亿元。

“激动,满意,信心”,王霞用这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她说,没想到这个提案引起领导重视,来参加听取办理落实情况,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深感责任重大。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承办单位多次与她沟通协商,严格按照时序,高质量办结,对于办理结果,她表示满意。同时,相关部门关于跨江融合发展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让她对南通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提 案】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跨江融合新思考

王 霞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合作与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这也给南通跨江融合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的新的工作定位,对于发挥比较优势,跨江融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推动,跨江融合取得突破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融合还缺乏高度

国家和省级层面虽然出台了一些规划、政策和部署,在跨江融合上也与上海、苏南等地形成一定的对接机制,但是目前的这些对接机制层次还不够高,协调不同行政区划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体系规范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二、融合还缺乏深度

目前跨江融合,有些单位还仅仅停留在规划和思路上,缺少实实在在的举措;少数同志还没有认识到跨江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同类项合并,缺乏对融合的深度思考,还没有从产业协作、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要素整合、城市功能、交通网络、政策措施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统筹与苏南、上海的融合。

三、融合还缺乏硬度

存在“讲起来很重要、忙起来就丢掉”的现象,推进工作存在表面化、現象,创新不足、方法不硬核,多是讲话推介、签约表态等常规做法,对解决制约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难题的措施不够,还缺少推进产业、城建、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融合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此,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为跨江融合提供规划保障

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与苏南、上海在规划编制方面的协调联动,坚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根据长三角规划发展目标和苏南、上海规划发展目标,开展南通跨江融合规划编制研究,修订完善南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打牢融合发展基础。

二、强化机制创新,为跨江融合搭建共享平台

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南通与苏南、上海之间的“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协调合作机制,通过与苏南、上海政府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带动三地各层面的跨江融合互动,携手加快推进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共建合作园区和加强企业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上海—苏南—南通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继续深化信息、人才、技术、创新、征信等方面的专项合作,逐步拓展公交、医疗、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形成区域全面合作格局,提升一体化程度。

三、深化产业协作,为跨江融合奠定产业基础

当前苏南和上海的发展已经进入产业要素资源整合阶段,无论是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还是苏州、无锡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延展产业链,都必须将自身产业放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进行整合布局,为南通与苏南、上海跨江产业融合提供难得机遇。一方面,不断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元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性电商等六大关键环节,形成与上海、苏南合作共建的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物流示范区、软件信息产业园。

四、完善要素配置,为跨江融合建立流动机制

全面对接苏南、上海要素资源市场,大力引进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等优质资源,形成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互融互通的新机制。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对创新创业的强劲推动力,加快形成创业投资集聚活跃、商业银行信贷支撑有力、社会资本投入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充分利用上海、苏南发达的科教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和转化上海、苏南的高新技术成果。创新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与上海、苏南人才市场、人才中介的业务对接,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南通流动。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依靠上海、苏南的信息资源优势,建立现代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自由流动。

猜你喜欢

苏南南通要素
苏南年俗亦动人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南发展
苏南傩面具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