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学生积极心态培养分析
2021-08-27王金花
王金花
[摘 要] 近些年,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我国学科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中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以及积极心理的重要途径。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存在消极心态,这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会带来不利影响。哲学与人生课程作为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帮助学生重塑学习自主性,从而幫助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积极心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1-0218-02
积极心理素质是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个人素质之一,拥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前提。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中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1]。中职院校的学生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中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群体,主要表现为做事消极、情绪低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信心、过于自卑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将积极心态的概念充分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一、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积极心态指的是一种平常、知足、感恩、积极乐观的心智模式。积极心理素质对学生个人素质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抵抗挫折的能力,并且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作为一种挫折教育实践,应当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前行。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教师能够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情况用积极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且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免疫力以及挫折抵抗能力的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完善积极的人格[2]。在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情绪状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策略,从而实现对学生积极心态的有效培养,以确保积极心态培育能够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或者是与初中资历相同的学生,这些学生选择中职院校的原因是中考失利,学习成绩差,因此这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对课堂学习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另外,这部分中职学生还处于青春发育期,正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男女性别意识在逐渐增强,且追求独特的个性。在日常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和极强的自尊心。他们喜欢追求个性,喜欢新鲜事物,不喜欢受人约束和管教。有部分中职学生受到多方面不良信息的干扰,存在不积极进取、只知道享受成果的倾向,存在情绪起伏大和浮躁的心理状态。哲学与人生课程作为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师需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职德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实现这些的前提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在德育中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是在课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探究中,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展现学生的才华[3]。例如,在“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这一课的相关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课的教学主旨,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体验中加深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又如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扮演小记者,采访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询问他们的梦想和向往的生活,并且做好相关的采访记录。在这一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典型的采访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提供给学生借鉴和参考,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又如在“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或者是书籍资料查找和了解与这一课主题相符的历史故事,比如《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讲述故事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这样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这一课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明辨是非,区分真假,培养学生良好的是非观念。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学生能够增强个人情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