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园林绿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2021-08-27孟晓庆
孟晓庆
[摘 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城市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通过园林绿化能够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在国家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工程的背景下,园林绿化专业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课程教学模式与园林绿化工程实际相脱节,这样也无法有效提高园林绿化工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积极针对园林绿化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园林绿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1-0088-02
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开展比较成熟,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城市的发展与园林绿化专业人才需求存在明显的供求矛盾,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园林绿化课程,进一步加强对园林绿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园林绿化课程教学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想有效增强园林绿化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对园林绿化品种进行有效分析,加强园林绿化保护的整体效果,确保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建设更加和谐美丽的家园。
一、园林绿化课程在园林技术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开设园林绿化课程,通过园林绿化可以帮助学生对园林绿化基础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学生的园林美术设计感,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高效地掌握园林绿化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水平。园艺学专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供园林绿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园林绿化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帮助学生对园林绿化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增强学生的园林绿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园林绿化工程的核心素养。在园林绿化保护的同时还要对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基本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强化学习的整體效果,帮助学生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知识,注重园林绿化项目保护,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园林绿化专业培养现代化的技术人才。
二、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园林绿化课程依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在我国中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的院校在教学模式上还没有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总体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园林绿化课程设计中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脱节,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总体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
(二)脱离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在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但我国现有的园林绿化工程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分析,导致园林绿化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的园林绿化项目都必须经过相关部门初审,才可以施工与验收,但园林绿化课程教材缺少这些必要的步骤,导致园林绿化课程设计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在我国,院校开展园林绿化教学时,以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性,导致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在实训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明显的配合,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样也就使课堂教学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园林绿化课程的创新模式
(一)对传统理论知识加以改进
在园林绿化课程教学创新时,教师一定要增强园林绿化保护以及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育出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随着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断发展,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也必须要引入新技术、新思想,确保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很多学生也能够接受,但这些教学模式却很难培养创造型人才,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僵化,为此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必须打破被动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有所领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园林绿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园林绿化项目案例,然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园林绿化的相关理念。从而明确园林绿化的主要意义,最后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主要被安排在医院的保育院参与花园园林绿化的种植,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被安排在生产的最前沿。以实践教育的形式,开展技术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该专业的实践教育设定了技术评价标准和方法。从特定专业能力训练的角度来看,实际内容是以结合实际生产、完成特定生产任务为基础,辅以模拟现场训练。例如,园林绿化种植过程中的教育主要负责维持校园绿地的一部分,包括与实际教育相结合的防寒、修剪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教育中,积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生产单位,不仅发挥学生的技术能力,还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在职业水平开发过程中,讲课、竞争等形式被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技术证书的社会评价和考试,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假期期间在社会上工作,培养劳动意识和实用能力。
(二)教师必须强化实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训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实训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有效处理,在设计完成后,学生还需要对设计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入阐释,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园林绿化专业模式创新时,需要根据雇主的反馈和职业问卷调查数据参考,更好地培养景观技术领域的高技能应用领域人才。从2008年开始,逐渐改革环境资源大学景观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和人类主体要素三个要素完美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功完成“实践—理论—练习”的认知周期。在此理论指导下,参考麦克斯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长期教育实践,环境资源学院提出了面向景观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1+1+1”组合。“1+1+1”中的三个“1”分别代表三年。模型以能力为基础,其主要意义是: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工作,学习方法”的能力。第一学期、第二学期、每天早上学习必要的人文、基础公式和专业基础知识,星期六、星期天下午和部分其他时间在学校内外的实验训练基地根据需要,参加实习生产和劳动的实践、企业教育或教师的研究项目和其他实际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和专业实践,学生能够与专业进行早期接触,对工作有事先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勤奋精神,另一个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二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能力。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学习和实践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职业所需的操作技能,以便掌握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三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访问公司,参加毕业实习及在职实习。在一年的课程中,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与实习公司职员合作,部分加强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专业技能和工作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综合状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参与这一专业活动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参与这一专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参与这一专业活动所需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