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2021-08-27周关保
周关保
[摘 要]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课程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一份《中职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的调查问卷》反馈信息说明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针对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况,结合目前中职学校所用的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材,从强化课堂的情境与活动创设、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专业设置特色练习与作业等方面分析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关 键 词] 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1-0086-02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课程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数学课程是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数学课程的任务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在继续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的意识、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创新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
中职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文化基础课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性学习不强,在数学中表现特别明显。要改变这种现状,务必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是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人数。第二,是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程度,即考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频率和时间,其中包含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等内容。
为了推进中职学校的“三教”改革,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更详细地了解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况,我专门做了一份《中职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的调查问卷》,共812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参与答卷的男生有477人,占58.74%;女生有335人,占41.26%。各专业参与答卷的人数分布情况如下:
其中,“第14题:自我总结一下,你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情况如何呢?”学生答卷的情况如下:
从以上图表可知,参与调查的男女生及专业分布比较合理。由第14题可知,“每节课都参与”和“经常参与”的学生有290人,占35.72%;“有时参与”“极少参与”和“从来不参与”的有522人,占64.28%。这说明目前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在此,以目前中职学校所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材为例(共五章)[2],谈谈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强化课堂的情境与活动创设
在数学教學中,情境创设是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情境创设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冲动,加强课堂的趣味性,结合中职生的个性特点,他们对图片、色彩、视频等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调查问卷中,有50.62%的学生认为,选择“幽默轻松的课堂氛围”会让自己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有41.87%的学生要求数学老师应该从“营造更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方面进行改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并创设有趣的情境来为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环境,在每节新知识讲授前,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适当增加情境的引导,使课堂融入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可以提前拍一些校园的或本地的标志性图片,还可以将我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的对称美,从而从情境中引出本节课题(或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拍一些对称类的图片)。又如,在讲授“任意角”时,结合教材给出的“实例2”,教师可以拿活络扳手、螺丝、螺母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分别从顺时针和逆时针用扳手转动螺母,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动手操作,创设简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
二、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从狭义上,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他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除上述内涵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3]。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文化的魅力无形中渗透到课堂、融入教学中,数学就会更加吸引学生,通过数学文化让中职生进一步喜欢上数学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渗透数学文化是提升中职生参与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新概念讲授中,如对数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一个数学概念,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对数”的出现呢?如何去理解“对数”呢?在此,一个渗透数学史的绝好机会就出现,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对数的概念:“在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了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1550—1617)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对数的发明是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天文学界更是以近乎狂喜的心情迎接这一发明。恩格斯曾经把对数的发明和解析几何的创始、微积分的建立称为17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伽利略也说过‘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就可以创造一个宇宙。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器,对数计算常用的对数表、对数计算尺初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对数计算常用的对数表、对数计算尺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正式被时代淘汰。”[4]从对数的发展史来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