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中专校企合作扶贫攻坚的研究与实践
2021-08-27莫锦建
莫锦建
[摘 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党中央在十九大会议中指出要结合当地情况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项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运用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县级中专校企合作扶贫攻坚这条道路的科学性、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并就走好开展县级中专校企合作扶贫攻坚道路展开探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 键 词] 脱贫攻坚;中专学校;校企合作;实践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1-0036-02
在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在党中央的这一战略性目标下,岑溪市拟计划到2021年之前帮助53个贫困村脱贫,促进48997名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是一个农业人口达到77.46万的县级市。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岑溪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交通设施不完善、良田稀缺、人口分散、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境内人均收入相对较低,有多个村尚未达到脱贫标准。现阶段,岑溪市农产品产业扶贫亟须相关的专业人才以推动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促进农产品变现,使群众经济收入增加[1]。
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以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企业管理以及物流服务等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促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中等专业学校与企业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境内经济发展,让岑溪市贫困家庭与人口早日奔向小康[2]。
一、县级中专校企合作扶贫攻坚的社会意义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本位,学校的各学科、各专业与基层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将职业院校纳入地区脱贫体系,发挥职业院校在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地方脱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有相关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职业院校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文化素质与职业能力,促进他们脱离贫困实现富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有学者指出,将职业教育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创建校企政的工作模式不仅有效改变当地的贫困局面,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校内贫困生信心,为他们后续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紧密结合十九大相关精神与指示,以新的观念与思路促进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区域脱贫,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与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创设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项目,这不仅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人才结构调整,人才储备完善,更能提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速度与成效[3]。
二、县级中专校企合作扶贫攻坚工作现状
在人才培养与地方攻坚脱贫过程中构建校企合作模式,走校企合作道路对学生以及当地经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应当结合国家相关规范与要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并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推动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但经调查发现,岑溪市在校企合作共同攻坚脱贫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如:
(一)校企合作层次浅
在党中央的号召与当地政府的鼓励引导下,近年来岑溪市各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虽然构建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以及地方脱贫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项目,且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但从总体上来说,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岑溪市各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范围较窄,途径有限,且合作项目不多,对于一些大的公益性项目,尤其是与扶贫有关的项目企业没有多大积极性参加,可以说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有待提升[4]。
(二)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机制
当前校企在展开合作时多是通过双方之间的洽谈、协商来确定合作项目以及合作期限,合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校企在合作过程中还未根据国家相关激励性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章程与规范,没有共同组建合作组织、监管部门以及联合机构等,合作缺乏约束与管理,使校企之间的持续性合作不易实现。
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缺乏共同的愿景、缺乏合作资金,缺少协调监督者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校企合作水平,使校企合作模式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5]。
三、县级中专校企合作扶贫攻坚对策与实施路径
(一)树立正确目标,把握相关理论依据
在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脱贫攻坚模式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的通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理论依据,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融合发展。
(二)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
在通过中专校企合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校企教学模式,为学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与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发展、能力素质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有效防止学生毕业后进入贫困人口行列。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識与专业技能教育,在校企合作这个大框架下又详细制订出“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进企业实习、顶岗实训的机会,定期组织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展开实训,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与内化,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在专业操作、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企实训结束后重新进入课堂进行补充完善,为后期的就业发展打下基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