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丑识美 殊途同归

2021-08-27徐振超

文理导航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审美

徐振超

【摘 要】审丑是走向审美的另一条道路,以认识“丑”来构建“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丑”形象,认识内在比外在更重要,而文本感悟、情景体验、叙述视角转换等方法则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分析多种“丑”的类型,从多角度深入体会“丑”及其影响,在实践中自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丑;审美;语文阅读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随着各种信息的纷涌而至,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各种粗俗、歪曲的表达也不断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审美不是单一的目标,我们不仅需要能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一颗能辩证丑美的心,从多种途径走向审美的目标,从而拥有独立的鉴赏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审丑则是通往审美的另一条道路。

一、殊途同归:审丑是另一种审美能力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丑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一样,都是相辅相成的。理解“丑”的含义,了解丑的形象,辨别丑的行为、丑的心理,便也知道了什么为“美”,审丑是生命的逆向体验,是审美的反向到达。同时,审丑也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审丑是为了更好地审美,是一种更高的审美能力。正如悲剧将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给人带来剧烈的冲击和震撼,审丑又何尝不是将丑恶、惨象放到人的面前,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出美的希望,辨别美的价值,丑有时比美更能令人印象深刻,审丑也是审美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方法。罗丹认为,自然中的丑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艺术的丑包含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可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丑”,尝试以“丑”带来的荒诞、苦难来震动学生情感的脆弱、同情心的缺失和麻木,在情感的体悟中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因“材”施教:辨别教材中“丑”形象

丑,既指面貌的丑陋,也指内在道德低下或让人产生不愉悦情绪的事物、现象等。外表的美丑给人留下最直接的感官印象,并且较为容易辨别,但内在的美丑比外在的美丑要更为重要。学生不仅要能发现外在的美丑,更要看到更深的内在,以更理性、成熟的眼光辩证地看待美丑,培养更高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丑”形象可以做以下的类型划分:

(一)外丑内美型(欣赏型)

这一类型的人物往往在外表上让人惊讶乃至害怕,比如《老王》中的老王,一个老光棍,田螺眼,特别是生病以后僵硬得像个僵尸,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丑了,但是再细读下去,老王虽丑,内心美着呢:多送冰,送钱钟书先生去医院,送鸡蛋和香油,一个质朴、亲切的老王形象跃然纸上。《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画家贝尔曼虽然有着像半人半兽的头颅,小鬼似的身躯,但他风雨中画的常春藤叶救了苏珊的命。还有《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是典型的外表丑陋的形象,但这个人救过爱斯梅拉达,真诚地爱她,并为她报了仇。老王、贝尔曼、卡西莫多,我们难道没为他们深切感慨过吗?对于这一类人物,目光不要仅仅停留在他们的外表上,不要被他们的外表吓住,要发现他们的内在美,以美丑的巨大反差让学生认识到内心的力量比外在更强大。

(二)外美内丑型(批判型)

这一类型的人物与外丑内美型正好相反,相辅相成,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好看的外表容易让人产生好感,易于亲近,但不是美的就是好的,漂亮蘑菇有毒,也是提醒人们不要被美丽的外表蒙蔽,要有明亮的眼和明澈的心。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自私刻薄,《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迷惑人的不僅有好看的外表,还有看似好的行为,如《祝福》中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她为祥林嫂出了一个主意:到土地庙捐条门槛赎罪。但是就这样的一个“善女人”,让祥林嫂对阴间产生了恐惧,捐门槛的无济于事也成了压倒祥林嫂的那根稻草,柳妈真是一个善女人吗?恐怕不是。她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帮闲。我们要打破第一印象的桎梏,不要轻易被好看的外貌和看似“善意”的行为影响,美丑的辨别需要通过深入地观察和了解才能得出。审丑正是提醒我们,认识人,不能光靠感性,更要理性。审丑,重要的是审视精神上的丑,打破丑,建出美来。

(三)美丑混合型(辩证型)

这里的“美丑”是抛却一般化的外表而看的人的内心。人是矛盾的个体,纯粹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则兼具着善恶,此时则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人、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繁漪,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到底是不是真的?周朴园作为大家长、大企业家,是不是纯粹的恶?繁漪畸形的爱恋,极端的行为背后又有什么?这些都是要去探讨才会知道的。而有的问题甚至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探讨的过程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对于人性美丑的讨论过程,就是价值观建构的过程,认识美丑,尤其是对“丑”的判断很重要,要做到“美”不容易,但拒绝“丑”却可以做到。学生在审丑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自我审视,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除了以上类型之外,当然也有内外兼丑或兼美之人,内外一致,行为判断较为明显,这里暂不细说。既然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这些不同的“丑”的形象,那么如何有效挖掘、处理素材,引导学生感悟形象特点,生发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观念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躬行实践:在语文阅读中审丑

丑,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种情感,而文本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纽带,作者在创作的人物身上倾注情感,读者在此基础上产生共鸣并生发新的感情。因此,让学生认识“丑”,体会“丑”,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继而走出文本,树立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一)文本感悟

进入文本,抓住语句中关键的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先对老师的外貌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位很凶,相貌古怪,衣着邋遢,老是骂人的老师,一般而言这种形象可算是“丑”了,然而作者是要揭露这种丑吗?“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从“居然”中可以读出作者的意外,也可读出感激,这不是写“丑”啊,字里行间的情感溢于言表。而结尾处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怅惘敬慕”则明确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情感,“徐老虎”这一形象也生动起来,外表的丑在美的内心面前变得可爱起来。进入文本,细细品味其中的字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感悟人物的情感,对于“丑”有更好地认识和判断,对“美”也有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