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1-08-27王竹梅
王竹梅
[摘 要] “资助育人,德育为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心已由以“物质资助和经济资助为主,精神资助和思想资助为辅”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精神资助和思想资助为主,物质资助和经济资助为辅”的模式,并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收获到了不错的效果。对如何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并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贫困;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202-02
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明确资助育人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并且在正式开展工作前还要做好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以使资助内容得到充分表现,进而收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因此,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而与此同时,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审视资助育人的原则和内容的有效性也有着重要帮助,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资助育人原则的制定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祖国现代化建设者的主要阵地,肩负着育人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教育既要关注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也要正确认识到“育人”在“成才”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校教育者要能够端正态度,站在贫困生前途和命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识问题,提高政治意识、保持忧患意识、树立责任意识。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求为原则(出自16号文件),各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学校职能,努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资助是一方面,从效果回看过程和意义,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高校在加大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道德品行的发展,深刻挖掘“资助”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内涵,并积极为贫困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持。
二、资助育人内容的确定
(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坚持毛泽东思想教育、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等,不仅是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一种坚持。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二)坚持道德品质教育
一是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与精神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贫困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是在渗透“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去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
三是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感恩与诚信教育、励志与责任教育,去鼓励他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靠的人、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有帮助的人,并突出强调先成人再成才的重要性。
四是通过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精神层面的教育以及专业思想教育,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精神力,以使他们形成勤劳、善良、坚韧、勇敢的优良品质。
五是通过在就业教育中牢固贫困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使他们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
(三)坚持素质教育
一是加强贫困生民主与法制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并进。
二是加强对贫困生审美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学识才干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广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三是加强对贫困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有能力去建立和谐、愉快、宽松、融洽的沟通氛围,以及学会融入别人的交流环境中去,并懂得如何在整个过程中完善自我。
三、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建立
建立贫困生认定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影响资助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在建立认定体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制定具体标准时,应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来定。
在建立认定体系时,我们有必要将大一新生与其他年级的学生区分开,这主要与校方對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关。为了突出认定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要坚持定量考查、定性考核的设计原则,即对大一新生采用“定量考查+班级评议”的方式,对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采用“定性考核+上学年家庭情况调查评分”的方式。只要学生此前递交的贫困证明还有效,那么将不再需要重新递交相关材料,由系评定小组和班级评定小组根据学生一年来的实际表现进行打分,根据最终分数来决定学生是否有权利享受新一年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