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探析
2021-08-27吴燕
吴燕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遭遇功利化、程式化、形式化等多重困境,主要原因为存在主体性缺失、价值观错位、知情意失衡等问题。重视发挥美育的重要作用,探索美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路径机制,把各种资源调动起来,打造知情意统一、真善美汇聚的大美育格局,是高校思政课应对时代挑战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学理念、内容、设计、考核多方发力,把铸魂育人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發展。
[关 键 词] 美育;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6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行新的发展。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意识到,促进美育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一、美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课教学遭遇到多重的困境挑战。
(一)功利化困境
从学生的角度看,受到初高中阶段教育分数导向的影响,把高校思政课等同于大学政治课,认为无关专业,甚至把思政课与专业课对立起来,认为存在学习时间分配上的冲突。多数学生仅把思政课看作拿到学分的必要途径,不得已而为之,功利化倾向明显。
(二)形式化困境
从教师的角度看,部分教师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和规则制度的约束限制,课堂上多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讲授”,对于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敏感、热点及疑难问题缺乏批判意识和深度分析,甚至简单地成为政治传声筒。理论话语的单一化难以激发课堂探索研究的积极性,更难获得学生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
(三)程式化困境
受到各种渠道信息来源和多种思潮观点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极度活跃。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往往偏重教育管理,而并非思想启蒙。思政课中各门课程的内容知识点相对固定,教学过程刻板,要求具体,缺乏自由度,教学基本程式化。
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体性缺失
高校思政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者,更是真理的代言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能是知识的受众和被引导者,不能也不允许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方面有怀疑、疑问。教师往往忽视高等教育的研究性特征,赋予讲授内容绝对真理的权威,这无疑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自主意识和创造潜能受到压制,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从而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价值观错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现代西方思潮涌入国门,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支撑传统社会的价值观需要重新解读,新的价值体系尚在形成。这一时期如果简单地、僵化地以旧有的理论来认识今天的中国,不仅无法对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甚至会造成对经典理论的曲解误读。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社会”、轻“个体”,重人的“共性”、忽视个体“差异”,甚至以“规范性”取代“个体性”等观点,就是价值观上没有很好地处理个体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思想缺乏诠释力、说服力,造成对中国现实认识的偏离。
(三)知情意失衡
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知识传授、启迪智慧、铸魂育人等多重使命,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是有些学校偏离了育人的根本目的,把思政课从对人的思想指引、精神感化和心灵沟通变成对学生行为的管控和束缚,往往事与愿违。高校思政课内容偏重于政治理念和国家政策的教育,轻视道德品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轻视人的情绪感化,存在素质短板,导致人才培养中出现人生观、价值观、信念信仰、社会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二、美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美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不仅是对高校加强美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如何使高校思政课走出困境,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美育的突出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教学目标上看,“美育思政”更好地服务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都是通过相应的教学载体实现对教育对象观念和人格的塑造,培养的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都是为了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更加幸福的人生。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美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知识水平。从时代发展的需求来看,仅具备知识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创造创新时代的个性化成长的需要。美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对思政课的认知,不仅适应信息化时代培养人才的大方向,而且注重个性化、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