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大学生创造力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研究
2021-08-27鲍芊吴静
鲍芊 吴静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造力的议题被持续关注,教师时时刻刻都被赋予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使命。因此,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创造力、自我效能、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发出65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32份,有效回收率97.2%。结果表明:创造力对自我效能与就业压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在创造力与就业压力中存在中介作用。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造力;自我效能;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64-02
一、绪论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偏高,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分析与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有利于为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职业选择以及职业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综上所述,随着高学历、高失业率问题的逐渐浮现,如今以培养一技之长为目标体系的学校已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拥有勇于尝试、厘清各种问题与善用推理产出新颖方法的创造力人才受到重视。
二、文献探讨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员工价值已从过去具备专业知识发展到需要具备不断创新和创造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个人创造力的表现能够促使组织创新,使企业在市场上有更佳的竞争力,员工的创造力若能在企业组织中受到肯定,并能够适度运用,对企业未来发展大有帮助。创造力属于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职场上在选聘人才方面愈来愈重视人格特质,因其对组织发展有正向的帮助。Berntson(2008)指出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是创造产品、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条件,也就是通过研究创造力的构成,进而从中找出对创造力发展能够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张薰文等人(200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并产生创造性结果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创新的基础在于员工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企业鼓励员工有新颖的观念、想法以及独特的工作方法。为了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愈来愈重视员工的想象力、原创性、自发性与灵感性,期望能透过员工的创造力表现,使组织在快速变迁的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Davis,1973)。Berntson、N?覿swall and Sverke(2008)研究调查认为创造力与自我效能的关系,指出创造力不是一种效能信念,而是透过更多有利的一般自我效能来强化就业观念,自我效能和创造力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透过问题解决与执行任务加以强化自我效能,并且自我效能对就业压力有正向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自我效能应用在创造力与就业压力之影响上,欲探讨自我效能是否透过创造力对就业压力产生中介效果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某四所高校的大四毕业生为研究母体,同时依据广西高校校园招聘网站作为依托,对在找工作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此类毕业生因特殊时期影响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在资料收集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抽样,此抽样法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而言,每个人被抽中的概率是一样的。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尺度计分。同时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在进行多变量变异数分析的同时估计关联强度η2,以皮尔逊积差相关考验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三)样本
本研究经过资料收集,有效问卷632份,回收率97.2%。本次调查的632名被试者中女性较多,占比为59.3%。调查的受教育程度多为本科及以下,为357人,占比为56.5%。在学科方面,选择学科理工的最多,为353人,占比为55.9%。
四、研究结果
(一)相關性分析
创造力对自我效能的相关系数为rs=0.887;创造力对就业压力的相关系数rs=0.817;自我效能对就业压力的相关系数rs=0.841。
(二)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1.创造力、自我效能、就业压力的直接影响假设验证
创造力与自我效能具有正向预测能力,其中β值为0.887,t值为48.238,即假设大学生创造力对自我效能假设获得支持;自我效能与就业压力具有正向预测能力,其中β值为0.841,t值为38.843,即假设自我效能对就业压力假设获得支持;创造力与就业压力具有正向预测能力,其中β值为0.817,t值为35.508,即假设大学生创造力对就业压力假设获得支持。
2.中介效果分析
根据温忠麟等人(2004)三步对中介效果的解释,第一步的验证中创造力与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β值为0.817,t值为35.508;第二步验证中创造力与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β值为0.887,t值为48.238;第三步验证中创造力与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β值为0.336,t值为7.452,自我效能与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β值为0.543,t值为12.044。因此,可以得出自我效能在创造力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由于第三步中创造力对就业压力仍然显著,因此,本研究中中介效应是不完全中介效应。
五、讨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