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2021-08-27张弘
张弘
[摘 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诸多群体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程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加强其情绪调控能力的有效路径,更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关注大学生意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立足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高校;心理健康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60-02
在高校课程组成中,心理健康课程紧紧围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关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置目标和教学计划,以更好地将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本文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意义,并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国内外现状
在国外研究中,Seligman认为积极品质是对人类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具有自我调节、认知和监控的能力。他认为每个个体在内心都有实现自我的需求,这一内在需求能够激发个体的潜在能力、积极品质和力量。积极心理学正是通过发掘个体的内在资源、天赋,帮助其获得美好的生活。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应停留在心理缺陷和问题上,更需要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Massimini等从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角度出发,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促进个体行为活动的重要因素,与个体的行为模式具有较强关联。在积极体验的驱动下,通过积极的调整和适应能够改变个体行为,使其主动采取创造性行为。
在国内,孟万金等经过大量数据统计和研究,将从中小学到大学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15项,逐步延伸并分化为20项。而且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在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也就证实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在中小学阶段的品质,在过渡到大学阶段后分化成多项独立的品质。在这一研究结论的支持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有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
(一)发掘大学生积极潜质
通过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发掘学生的自我意识。当前,大学生较少关注自我发展情况,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优势缺乏正确认知,难以把握好自身定位,阻碍了其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在构建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中,大学生能够逐步进行自我认知、定位,使其对自身情绪、不足、优势有整体的了解,以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引导和改善,促使其通过发掘内在潜质,补足自身短板,提高其自信心和竞争力。
(二)减少学生心理困扰
通过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让大学生学会解决心理问题。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缺少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其心理尚未进入成熟状态,在面对心理压力时,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但是,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倾向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和培养缺乏关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发掘自身的调节、疏导能力,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减少其内心的心理困扰,促使其形成面对困难的积极品质,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模式
(一)选择课程内容,确定教学主题
为了打破传统育人理念的限制,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课程内容选取。(1)教师应在研究、了解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心理特征、阶段发展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2)教师应通过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等形式,切实了解学生个人偏好、实际需求,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所处的阶段,开展人际交往攻略、如何体验和调控情绪、团队中的伙伴精神、阳光进校园、考前应对和放松技巧、人人热爱生命等主题活动。紧紧围绕课程实际、學生实际开展教育实践,坚持实践性、可操作性原则,设置贴合的积极心理构建主题。通过调查、针对性实践,打造出符合学生心理动态、动向的心理活动,刺激其产生自我完善的内部动机,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探讨课堂教学开展的形式
围绕小组实施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在初次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情况,引导学生随机分组,并确定好组别或团队宣言、组长、组名等。根据活动需求,让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后,小组式也可以贯穿和运用到其他课内外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获得积极体验和成长。通过这一过程,让每名学生的适应、认知、情感和超越等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培养。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定主要围绕师生进行,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组织者、协调者角色,更多演绎观众角色、嘉宾角色等。在情境氛围上,教师应坚持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构建原则,让学生的主动性外化,使其产生我发言、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此外,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可活动的桌椅教室,处于变化性强的环境会使人际交流更加顺畅。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体验教学法
体验是基于教师创设的情境,通过多元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尝试,在感知和体验中建构起知识框架,促使知识能力得到发展。下面围绕两种体验开展教学。(1)积极体验。主要是个体回看以往的幸福经历、感受,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状态。对具有丰富积极体验的个体,其更容易产生自信、追求新我的理念,使其潜能得到激发。在这样的内部需求下,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会伴随内部动机发展。(2)流畅体验。这一体验最早被奇克森米·哈利提出。“流畅”强调人在杰出时期所获得的顺利感知和体验。通过为学生创设这一流畅状态,使其思绪运转、认知范畴与心理流畅状态产生共鸣,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