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女教师产后返岗的现实转变、困境及策略探析
2021-08-27孙凡越但菲
孙凡越 但菲
【摘要】生育是几乎所有女性都会面临的现实事件,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由女性构成,几乎每位幼儿园女教师都会经历结婚生育的过程。在产后返岗前后,幼儿园女教师会经历教育责任和发展阶段的转变,同时会面临工作高压、工作与家庭冲突、返岗不适三方面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从园所、家庭和教师自身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女教师尽快实现返岗适应,提升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幼儿园女教师;产后返岗;现实转变;现实困境;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4-0025-05
【作者简介】孙凡越(1996-),女,辽宁盘锦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但菲(1963-),女,哈尔滨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问题提出
生产是指女性从怀孕、妊娠、分娩到产后护理中的分娩阶段,是几乎所有年轻女性都会面临的现实事件,亦是人类的自我繁殖环节。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1]到如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均显示了生产的社会价值。产后返岗是指女教师在经历了生产以及产后护理环节后,返回到原来工作场所进行劳动的过程。在工作的快节奏下,女性在产后返岗时会面临由职业中断引起的就业与家庭难平衡、职业向下流动和“收入惩罚”等问题[2][3],这致使产假后的返岗女性所面临的转变和困境成为必然状态。
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由女性构成,几乎每位幼儿园女教师都会经历结婚生育的过程,且生育后的大部分教师都会因为职业生涯的中断,而面临一些产后返岗的转变和困扰。费斯勒在其教师生涯发展动态论中单独将生育子女、离开工作岗位的时期划分为一段,称为“离岗阶段”[4]。由此,生育经历和返岗过程是女教师职业生涯中意义重大的事件,对其职业发展形成影响。在经历养育事件后,教师由于身心等因素,易产生抱负水准下降、专业投入不足、流失等问题[5]。因此,本文从产后返岗时期幼儿园女教师的现实转变和困境出发,探寻有利于幼儿园女教师产后返岗的策略,旨在帮助其在返岗的转机中寻求生存法则,从而尽快实现返岗适应,提升职业幸福感。
二、幼儿园女教师在产后返岗过程中呈现的现实转变
(一)教育责任由“一心一意”向“双管齐下”转变
在未经历生产过程前,幼儿园女教师的教育活动仅仅面向园所内的孩子,可以心无旁骛地承担班级内幼儿的保教工作。而当女教师返岗后,其所面临的教育任务不单是针对班级内的幼儿,还需对自己的孩子施以教养。因此,其教育责任由面向“单一”的幼儿群体向面对“双重”教育对象转变。这会给产后返岗的幼儿园女教师带来一定程度的负担,但同时也正如“增加假说”所描述的,每一种新增的角色都会带来更多的获益,即幼儿园教师无论处在职业还是母亲角色之中,其所获得的积极因素会影响她所处的另一种角色[6]。在教师角色转变的积极作用影响下,教师通过两种教育经验的双向作用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从而在工作和家庭中实施更完善的教育。
一方面,幼儿园教师教养自己孩子的经历能积极影响其教育观念和行为。首先,幼儿园女教师在生育孩子后,能对工作倾注更多的感情,而不单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待工作[7]。这主要是由于经历过生产过程的女教师能迸发出延绵不绝的爱意和保护欲,并会迁移到所有孩子身上。在这种情感迁移作用的影响下,返岗女教师对班级内幼儿的情感变得更加坚定。其次,教养自己孩子的经验能够使幼儿园女教师在返岗后的保教工作中更细致,教育教学观念更强烈[8]。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能从引导者的角度合理设计教育流程,又能从家长的角度思考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需求,这有助于形成既促进幼儿发展又贴近家长需求的教学活动。最后,产后返岗女教师在家园沟通中表现得更出色[9]。这主要是由于为人母之后的教师更能换位思考去理解幼儿家长的想法,同时养育孩子的经验也成为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黏合剂”,使家园沟通更加顺畅。
另一方面,在幼儿园的工作经历也会对返岗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产生积极作用。第一,教师可以在工作经验中反思并总结一些适宜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当中。第二,教师还能够通过倾听班级里幼儿家长的教育经验或教育轶事的方式,吸纳更多对自己孩子实施教养的技巧。
(二)发展阶段由“趋于稳定”向“重新适应”转变
在生产之前,幼儿园教师基本处于任职3~4年的巩固阶段或任职4~5年的更新阶段[10],此時的工作状态较为稳定。而在经历了数月的离岗期后,由于组织与个体间的联系减少,女教师与园所间会产生距离感,其组织归属感也会有所削弱,甚至部分返岗教师出现“幼儿园新人”的感受。因此,产后返岗女教师需经历一个月到一年不等的返岗适应期[11]。由此可见,在生育事件前后,女教师的发展阶段由原本的“趋于稳定”向“重新适应”转变。生育事件虽然打破了幼儿园女教师原本的发展节奏,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审视,产后返岗适应期有助于女教师摆脱原有的工作模式,重新思考并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
一方面,产后返岗的女教师会重塑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儿童观,对幼儿持有更深厚的情感和更精准的认识[12]。在情感作用的驱使下,女教师会产生较强的内在动力,并在产后返岗适应期内以更大的热情对待幼儿,这将有助于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另一方面,离岗期有助于幼儿园女教师短暂地“停下来”去审视原有的知识体系是否准确,且以“幼儿园新人”的身份重返工作岗位更有利于教师反思从前工作当中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工作重点,有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架构自身知识体系和明确发展规划。
三、幼儿园女教师在产后返岗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工作高压情形下的“身心俱疲”
女性在经历生产过程后极易存在一定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如腰痛、胸闷、睡眠质量低等症状均是由生育所造成的常见后遗症[13]。而由于生育事件所引起的身心条件欠佳,幼儿园女教师在产后返岗过程中会存在一定不便,加之脱离工作岗位带来的节奏中断,致使幼儿园女教师更易在突如其来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下产生身心俱疲的感受。
一方面,教师的身体状态易在返岗工作中产生不便。在生育结束后,女教师的身体机能减退,易出现腰痛、睡眠质量低、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即使经历产假的休养,这些问题依然会在返岗过程中存在。而许多幼儿园教师表明返岗后工作强度较大,且各项工作往往又十分耗费精力和体力[14],因此,女教师在返岗工作中承担着一定的身体负荷。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时常需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与幼儿进行高质量互动,为了达到良好的直观效果,教师时常还需做一些夸大性的动作。再如,返岗教师常常因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问题忘记或延迟完成工作任务[15],还有一些返岗教师会因为睡眠质量差影响其在工作岗位中的状态。体力状态与工作任务量不适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求工作任务量与教师体力范围的平衡点是解决返岗教师疲惫状态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繁重的工作任务也会使返岗女教师的心理状态产生不适。返岗教师常常因为教学反思、观察记录、环创等各项种类繁多的工作而焦头烂额,进而产生烦躁心理[16]。同时,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引起教师的休息时间减少,进一步扰乱教师的心情,导致心理上的不适[17]。
(二)工作与家庭冲突下的“应接不暇”
产后返岗教师拥有教师、母亲和其他多重社会角色,每种角色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处于产后返岗阶段的女教师在初面对这种情形时,极易产生多重角色难平衡、时间管理欠妥当、突发情况难预判等问题。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的工作与家庭间存在冲突,产后返岗教师在多重角色的责任冲突下应接不暇。
第一,产后返岗教师在多重角色中难以保持平衡。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时常会牵挂自己的孩子,产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造成“隐形旷工”[18]。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主观上对教师角色和母亲角色的分配失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顾此失彼的实然状态。除此之外,教师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照料能力信任度不够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由于担心孩子在家里不能得到完美照料,教师可能会在工作中产生过度牵挂家庭的心理,造成“隐形旷工”。
第二,产后返岗教师在工作与家庭间的时间管理上欠妥当。一方面,教师会利用本应工作的时间处理家中的事情。最常见的是在上班时间回家进行哺乳,导致工作进度的延误和女教师两头奔波的劳累。实际上,哺乳实属女性员工在返岗时期的合理权益,但占用本应工作的时间就暴露了时间管理上存在的缺陷。究其原因,首先,女教师对工作时间和处理家庭事务的时间划分不够明确;其次,园所给予的弹性时间支持不够;最后,园所的硬件设施配备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产后返岗教师在下班回家后也难以全身心照看孩子,还要继续完成幼儿园的反思、观察记录等案头工作,暴露了工作与家庭之间边界不清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园所的工作任务量与产后返岗教师所能承受的范围不适配,二是教师的工作时间利用率不高。
第三,产后返岗教师遇到的突发事件难以预判。产后返岗教师在工作时间遇到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时,时常因为其紧急性和难以预见性而不知所措,在此情况下,工作与家庭冲突暴露得尤其明显。其中,最常见的突发问题就是孩子生病或家里的主要照料者生病,这对于返岗女教师来说会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由于对孩子或家人的牵挂,教师在工作中的注意力会被分散,从而影响正常工作[19]。
(三)返岗不适状态下的“自我否定”
返岗适应期是每名产后幼儿园女教师都要经历的阶段,由于较长时间脱离幼儿园、自身因素和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工作,从而产生自我价值感丧失的应激状态,即“产假后休克”现象。在這种返岗不适的状态下,教师极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
一方面,产后返岗教师易产生由工作节奏引发的自我能力否定。幼儿园女教师在产假期间基本是与园所脱离的状态,在返岗后会面临一段对人与事的陌生期,这对幼儿园女教师的返岗适应起阻碍作用。同时,当幼儿园女教师面临返岗初期的环境时,受职业间断性和环境陌生感的影响,其在适应幼儿园的工作节奏上存在一定困难,易产生跟不上组织步伐或被同事落在后面的感受,自我价值感也会有所降低。当自信心逐渐受到冲击时,返岗教师自我否定的想法便会逐渐增强,进而失去对工作的热情。
另一方面,产后返岗教师还易产生由岗位变动等引发的对自我职业发展的否定。幼儿园教师经历漫长的产假再返回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发展机会时常与离岗前不同。如一些教师返岗后所带的班级会发生改变,也有一些主班教师、年级组长在返岗后的职位被顶替,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返岗后的精力有限而将评高级职称的事宜暂缓[20],这些均会造成幼儿园女教师返岗后心理上的不适应。同时,这种不适应也会影响返岗教师对自己下一步职业规划的判断,致使返岗教师产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否定。
四、幼儿园女教师产后返岗状态的优化策略
(一)园所积极支持,彰显组织关怀
1.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放,为产后返岗教师提供便利
目前部分幼儿园未设置面向产后返岗教师的专属空间,在硬件设施的投放上有所欠缺。《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条明确规定,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的需要,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方面的困难[21]。因此,园所需建设和完善服务于孕产期教师的功能室,并竭力提供相应的辅助物品。当园所能够提供更多的硬件设施支持时,返岗教师的哺乳、休息等活动会更加便利,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工作。同时在设置哺乳室后,园所可以鼓励教师在工作时间将哺乳场所转移到幼儿园,这样既能省去教师往返两地的时间,也能减轻教师由于奔波的疲惫感而引发的负面情绪。
2. 安排因人而异的工作任务,减缓教师的返岗压力
教师返岗后会面临一系列的工作任务,而其在精力和体力上都较从前有一定差距,因此会产生心力交瘁的感受。在幼儿园中,管理者应注重对返岗教师的减负,根据其现实诉求做出工作任务的调整。如根据教师返岗时间的长短调整工作时长,对于返岗初期的教师可以采用“半日工作”制度,并随其返岗时间的增加逐月延长工作时间,使返岗教师的工作时间逐渐由半天向全天过渡。此外,还可以根据返岗教师的身体机能情况灵活调整工作任务。总之,在返岗教师的工作安排上,管理者应避免“一刀切”,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减负,帮助女教师顺利度过返岗适应期。
3. 强化工作与家庭间的边界,设置弹性的工作时间
由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不清,幼儿园产后返岗教师往往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与家庭的时间冲突等问题。《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九条指出,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22]。园所应根据女教师往返幼儿园和家庭两地所需的时长、孩子进食的时间等因素合理设置弹性的工作时间,为产后返岗教师的哺乳提供宽松条件。同时,克拉克的边界理论提出,工作和家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应设置强有力的边界将二者分开[23]。因此,园所还需强化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边界感,教师需在除哺乳以外的工作时间高效完成工作任务,而在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园所亦不应再催促教师工作。
4. 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助力女教师的返岗适应
幼儿园女教师极易产生自我价值感降低等问题,因此,园所应注重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首先,引起幼儿园女教师返岗不适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与组织脱离,教师无法紧跟工作节奏,因此,避免组织疏离感是帮助返岗教师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园所应在幼儿园教师产假期间安排人员定期与其沟通,一方面与教师分享近期园所内的事件以及主要工作进展;另一方面了解教师在产假期间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情况提供适宜的情感支持。其次,在返岗初期,园所应积极为教师安排咨询服务、提供压力排解途径,以保障教师的良好心理状态。最后,园所还可实行“以老带新”的制度,安排已经度过返岗适应期的教师与新手妈妈结对,实时关注产后返岗教师的心理状态,并帮助其解决所面临的困惑。
(二)家庭齐心协力,共筑返岗支持
1. 竭力分担家庭责任,消除产后教师的返岗忧虑
产后女教师在家庭中常常被视为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但实际上女性在产后更需要家人的帮助,尤其是在返回到工作岗位后,家庭成员若能积极分担家庭责任,将有助于女教师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对其返岗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一方面,家庭成员需依据精力和工作性质等因素合理分工,形成可行的“分段式教养责任制”,把每天的教养时间划分为几段,通过合理分工后使每名家庭成员承担某段时间内的全部教养任务。如此一来,返岗教师不必在工作时间过分忧虑家中的孩子,同时也避免了在教师下班回家后其他家庭成员出现“甩手掌柜”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面对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时,家庭成员需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等做出预判,对于不太紧急的事情可以延后处理,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事情,也应优先选择时间相对宽松的家庭成员去处理。
2. 积极营造支持氛围,缓解返岗教师的工作压力
返岗教师在工作结束后往往需要来自家人的关怀,而家庭成员很容易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对孩子母亲的关注。实际上,支持性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教师职业韧性的形成[24]。家庭成员既应关注返岗教师的身体状态,又应及时察觉教师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返岗教师缓解工作压力,促进其职业成长。
(三)教师积极调适,成就职业突破
1. 正确看待岗位的变动,把握转机促进职业发展
由于职业间断性,返岗之后的幼儿园女教师可能面对岗位改变或评级进度缓慢等,很多教师也将其视为职业发展中的“低谷”事件。对于产后返岗教师而言,正是这些事件给予其“破茧成蝶”的能量,促使她们更好地思考职业的精髓,为职业發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在返岗后面临逆向变动或停滞不前等情况时,教师需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将其视为职业道路上的新起点,制订发展规划并脚踏实地向前迈进。同时,产后返岗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需把握住生育经历所馈赠的转机,将不利矛盾与有益转机融合,以更包容的态度面对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
2. 同等重视工作和家庭,平衡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产后返岗女教师承担着教师和母亲双重角色,与其对应的是两种角色所赋予的教育责任。两种教育责任值得被同等重视,但返岗教师在应对二者间的关系时偶有厚此薄彼的行为存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将教育行为和情感倾斜,应做到不偏不倚,适时而行。在工作岗位中切忌一心二用,全心扮演教师角色,用心承担对班内幼儿的保教工作;在家庭中同样应全神贯注呵护自己的孩子,竭力扮演母亲的角色。在两种角色的平衡之下,教师能更好地面对每种角色所对应的责任,从而轻松、高效地完成任务,实现自我价值。
3. 积极利用沟通的裨益,力求达到良好返岗状态
幼儿园女教师在产后返岗的适应阶段易受工作强度和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当压力超出产后返岗教师的心理承受范围时,教师的返岗适应状态便不容乐观。在遇到挫折后,女教师切忌敏感,要善用沟通的方式寻求情绪出口,力图突破瓶颈期。一方面,当觉察身心状态难以跟随工作节奏或在工作中有强烈的压迫感时,返岗教师应主动与领导反馈,并提出合理诉求与领导协调。另一方面,家庭是最坚实的后盾,当感觉状态欠佳时,女教师应及时表达困境,以便家庭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总之,在身处困境时,女教师应积极自我调适并善用沟通的力量,运用多方资源从而达到良好的返岗状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 张霞,茹雪.中国职业女性生育困境原因探究——以“全面二孩”政策为背景[J].贵州社会科学,2016(9):150-154.
[3] 李宝芳.“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就业与生育平衡的困境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7(3):33-36.
[4] [美]费斯勒,克里斯坦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高耀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79.
[5] 刘芸.养育事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5-30.
[6] 朱钰颖.幼儿园教师职业角色与母亲角色之间的促进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22.
[7][14][18][19] 陈妍.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产后返岗适应状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41-43.
[8] 陈妍.个人生活史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7-8):55-58.
[9] 沈俊.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家庭关系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4):33-35.
[10] 陈琴,庞丽娟.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38-42.
[11][13][17] 王少群.产后返岗幼儿教师的工作适应与管理策略[J].学前教育:幼教版,2010(6):47-48.
[12] 蔡玲,田景正.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1):51-54.
[15][16][20] 何海波.生育经历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18-20.
[21][22]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619号][EB/OL].http://www.gov.cn/flfg/2012-05/07/contenl_2131582. html.2012-05-07.
[23] Sue Campbell Clark.Work/Family Border Theory:A New Theory of Work/Family Balance[J].Human Relations, 2000,53(6):747-770.
[24] 涂华婷.幼儿园教师职业韧性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53.
本文系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教学名师项目(项目编号:XLYC1806013),全国妇联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家庭成员参与婴幼儿早期教养的现状研究”(课题编号:Z20170601),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辽宁省职前幼儿园教师从教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編号:WFW201903)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但菲,danfeier_2003@163.com
(责任编辑 王平平)